《天國王朝》是一部反宗教的電影麼?

時間 2021-05-07 15:43:34

1樓:Alchemist

這是典型的歐洲近代泛神論,認為諸歷史宗教(sect)的教條互相矛盾,但它們之上有一種真宗教(religion)精神。

比較早可以追溯到法國讓-博丹的泛宗教主義,他有本書叫Colloquium,裡面設定了七個人物,分別代表路德宗,加爾文宗,天主教,回教,猶太教,自然哲學,懷疑論,爭論誰才是真理,最後誰也沒說服誰,但大家都理解了對方。然後是斯賓諾莎的泛神論,不多講了。

再晚一些到啟蒙運動,有德國萊辛的《智者納坦》,背景就設定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之後的聖地(我強烈懷疑《天國王朝》就是按這部劇的精神改編的),講猶太人和聖殿騎士的恩怨。裡面有一段改編了《十日談》裡面那個三個戒指的故事,祖先打造了一枚傳家寶戒指,然後又因為偏愛小兒子打造了兩枚假戒指,後代爭論到底哪個戒指是真的。這明顯是隱喻三種亞伯拉罕宗教誰是對的,最後讓薩拉丁裁決,薩拉丁表示自己不知道。

題主說的所謂既反宗教又不反宗教精神,其實就是西方思想裡的這一路傳統了。

2樓:Aelius Censorius

這部電影並不是反宗教,反的只是那種以宗教之名為惡。只不過這種做法,從古到今是如此的普遍,讓宗教本身受到反噬。

伊貝林的貝里昂表現出來的是騎士精神中最美好的部分比如英勇無畏,不懼犧牲,對弱者的憐憫等,這些特質在他率領手下騎士衝陣為平民進城爭取時間時表現的淋漓盡致。

鮑德溫四世和薩拉丁所表現出來的,是寬容,是那種超過了那個時代侷限性的寬容。而他們那種寬容,很多現在的教徒都不見得有。

互相理解和包容,不同信仰的人能夠在同乙個地方和平相處,這才是這部電影真正想要傳達的資訊。

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從個人情感的角度討厭這部電影。

我勉強接受了貝里昂被整成了私生子的設定,導演給他整出了乙個惡臭的神父哥哥我也認了。但是我實在不能接受電影為了突出貝里昂的高大上,把耶路撒冷的希拉克略拍成乙個徹頭徹尾的懦夫。

在電影裡,這個人就是那個在貝里昂準備跟薩拉丁談判時說了一句:「改信伊斯蘭,日後再悔過。」的主教。不客氣的說,高階神職人員的醜陋嘴臉,全給他乙個人撐了起來。

但是這個人歷史上究竟是什麼樣的大家可以自己去查一下,我上面說的貝里昂所具備的騎士美德,希拉克略一樣不少。是他在哈丁戰役之後敦促貝里昂組織耶路撒冷的防禦,也是他建議貝里昂在合適的時機談判,不要玉石俱焚。投降之後跟貝里昂一起湊錢贖戰俘,甚至和貝里昂一起提出去做人質換回俘虜。

他本來是乙個我非常尊敬的歷史人物,硬是在電影裡被搞成幾乎全黑。

3樓:

不是吧。只是所謂的規條並不代表信仰的全部,真正的信仰應放在心中去踐行,而不是放在嘴邊道德綁架或作為巧取豪奪的手段。貝里昂和鮑德溫四世都是這樣做的。

「聖德在正道之中,挺身而出,鋤強扶弱;善行是上帝所欲,在乎一念之間,一心之隔;善惡之分在於平素決定從善或作惡。」

「君命或不可違,父命或不可逆,可是必須記住:即使處於王權之下、霸者之前,人不可不問一已良知;面對上帝,不可推說逼於無奈,不可推說當時是權宜之計,推卸不得。」

4樓:三千繁夢

《天國王朝》講得是十字軍護衛耶路撒冷的狀況,巴里安是乙個子爵的私生子,他忠信上帝,可是妻子卻由於孩子的逝世而自殺,他因此而入獄;可是當地的主教需求他這個鐵匠,所以把他放了出來;最後他曲折來到耶路撒冷,卻被薩拉丁(其時穆斯林的領袖)圍堵在耶路撒冷,巴里安沒有逃跑,而是為了全城人誓死鬥爭。

5樓:Errs

《天國王朝》講得是十字軍守衛耶路撒冷的狀況,巴里安是乙個子爵的私生子,他忠信天主,可是妻子卻因為孩子的逝世而自殺,他因此而入獄;可是當地的主教需求他這個鐵匠,所以把他放了出來;最後他曲折來到耶路撒冷,卻被薩拉丁(其時穆斯林的領袖)圍堵在耶路撒冷,巴里安沒有逃跑,而是為了全城人誓死鬥爭。

6樓:暱稱沒想好

《天國王朝》講得是十字軍護衛耶路撒冷的狀況,巴里安是乙個子爵的私生子,他忠信上帝,可是妻子卻由於孩子的逝世而自殺,他因此而入獄;可是當地的主教需要他這個鐵匠,所以把他放了出來;最終他輾轉來到耶路撒冷,卻被薩拉丁(其時穆斯林的領袖)圍堵在耶路撒冷,巴里安沒有逃跑,而是為了全城人誓死奮鬥。

7樓:月有死生

不光是這個信耶穌的,所有的宗教都有乙個共同的問題就是起點太低,調子太高,野心太大,能力太差;影視作品也好文學作品也好,它們所表達的意思和國內的這些反應,簡單來說就是西方歷經這麼多年商業社會,在民主法治的寬鬆政治氛圍,在社會組織和行為規則脫離宗教桎梏之後,已經開始考慮在思想特別是信仰上擺脫這種原始崇拜的問題了,然而中國的一幫糊塗蛋繞來繞去把自己繞進去了而已。

PS:在這方面 ,中國有兩種糊塗蛋,一種把宗教等同於裝神弄鬼,不管人家的動機目的和對宗教的認知,就認為別人搞封建迷信,甚至於吸精神毒品;另一種就是認為類似「這個廟的菩薩不靈,去城南,那個菩薩靈」是不虔誠,是瀆神

8樓:

不反宗教,倒是在如今西方國家普遍掌握話語權的當今背景下,由西方人自己拍的電影,雖然並不完全寫實,但總體上對那個時期的十字軍和穆斯林的形象把握和評價還是比較客觀公正的。

當然,薩拉丁確實在西方也有很高的聲譽。如果現在的穆斯林都向薩拉丁學習,估計就不會有那麼多穆黑和對穆斯林反感的人了吧。如果現在的很多西方政要都像影片裡的巴利安那樣不帶偏見,估計西方國家和穆斯林國家也就能和睦相處了吧。

只可惜,都不行。

我本人也戒不了偏見。

9樓:

天國王朝,反的是當時的天主教,而不是現在的。

十字軍東征是什麼?是找藉口掠奪。教宗烏爾班的講話,鼓勵人們去幹什麼?

(注:烏爾班二世教宗,大幅加強教會實力,發起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所以君堡被掠奪了。(注:

君士坦丁堡,現伊斯坦堡,拜占庭帝國或稱東羅馬帝國首都)

聖殿因為什麼被幹翻?因為錢多。(注:

法王嫌聖殿錢太多於是找個藉口把聖殿抓起來判了,大團長被火刑燒死,而當時聖殿隸屬於羅馬教宗,由此還引發了世俗權利和教會權利的爭奪戰。聖殿是三大騎士團裡最慘的乙個,醫院好歹現在還有個總部大樓當「領土」,條頓一度立國,被滅後也保留了財產)

在那個年代,宗教的本質就是錢和權,就是合法的虐殺和掠奪。

而無論是麻風王、主角貝里安還是對手薩拉丁,都表現出了對這種披著羊皮的外衣的狼的厭惡。

什麼是真正的騎士風度?

也許貝里安接受王位,殺死居伊會更好,但是,這並不是一名騎士該做的。殺死居伊、奪取他的財產和領地,這仍然是——合法的虐殺和掠奪。

(注:這個處理是必須的,歷史上有貝里安這個人,也的確是伊貝林的領主。另外泰比利亞斯是用他的封地命名的——太巴列的領主雷蒙德,居伊的政治對手)

最後……

每次談到天主教的時候,其實我都很建議大家去看Narcissu。

沒錯,N3的第四個故事《小小的伊麗絲》。

10樓:

反不反宗教不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看這部電影的主線就是主角為他妻子贖罪。

開始她妻子自殺,然後不能上天堂,主角就成了乙個與世無爭的行屍走肉。後來主角堂哥告訴主角應該去耶路撒冷,那樣他就可以為他的妻子贖罪。主角聽後就有了人生目標!

所以他反抗了,殺了堂哥,奪了他老婆的遺物(有象徵意義,被他埋在耶路撒冷)。其他的劇情都是圍繞主角怎麼贖罪吧。。主角本來有機會成為攝政王,結果他放棄,因為那會因為他死很多人,不能為妻子贖罪。

電影結尾主角與公主騎馬經過妻子埋葬的地方,首尾呼應,主角已經為妻子贖罪了啊!心結解開!這應該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我在主角身上看到的就是宗教信仰帶來的力量。。

11樓:Turing

鐵匠巴里安問素檀薩拉丁:"耶路撒冷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Nothing."薩拉丁走了兩步,回頭"Everything!"

12樓:

導演後來說,有一段刪減片段,爭議太大,連剪輯版也沒敢放

大致是男主到達聖城後,來到釘死耶穌的山上,下跪向上帝祈禱一夜,希望獲得主的指引。然而一夜過後什麼也沒發生,於是男主掏出妻子生前的十字架,將其埋葬,下山。也許他那時已經不再相信自己的神了

13樓:desire caution

脫離生命,談什麼純粹的善惡,若無生命求生避死之傾向,也無相對穩定的善惡規定,善惡為生命而設定,也因為生命而去除。而所謂信仰或宗教,若沒有生命來聆聽,那又是什麼?一切所謂的存在不過是生命體驗的物件,離開生命,沒有什麼所謂褻瀆,或神聖這種東西。

《不肯去觀音》是一部以宗教搏噱頭的電影嗎?佛教信徒如何看待這部即將上映的電影?

Allen Zhou 正如你標題所述,確實是個噱頭,這電影和佛教沒什麼太大關係,不說史實。我一直在想,為什麼這個片中的日本大和尚慧萼,選了乙個日本帥哥來演。慧萼一上五台山時,蓮妹說服海生給他水喝時,眼中分明是少女看到外國高帥富的小兔亂撞狀。中間慧萼偷去觀音像時,海生暴揍他,蓮妹哭求。慧萼二求觀音像時...

有沒有一部電影是你愛上電影的機緣?

Nazgul 鐵達尼號,終結者2。卡神的這兩部電影是我童年的啟蒙作品。當時並不懂什麼叫做特效,也不明白在當時做出那樣子的場景對電影工業意味著什麼樣的進步,只是單純感覺被震撼到,情節難忘。直到小學六年級看到指環王之後,就徹底淪陷了。這個系列無論是情節,故事內涵,場面,配樂,都深深刺激我的神經,帶我走向...

《過春天》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什麼都沒做卻彷彿什麼都做了,什麼都沒說卻彷彿什麼都說了。電影的氛圍營造得十分優秀,不過有些get不到為啥女主會喜歡阿豪,對不起我是木頭。看到導演說他們倆之間只有荷爾蒙那我理解了 導演攝影對這種鏡子畫框使用非常的棒,用這種畫面去交代家庭關係,雖然很多人覺得纏膠帶拍的好,但我覺得作為一部家庭青春劇,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