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會想要過一種連自己都嫌棄自己的生活?

時間 2021-06-07 22:14:40

1樓:笑浮生丶

迫不得已吧,又或是習慣了。

小時候我們都會目標遠大,都覺得以後必然會與眾不同,可漸漸長大了就會發現,好像什麼事都不是異想天開。

曾經我們厭惡的人,曾經我們討厭的事,隨著時間好像也並不那麼討厭,甚至有些事我們自己也在做。為了生存也好,為了家人也罷。事實上每個人都不可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久了,越是簡單的東西越難得到。簡單的快樂,隨性的做事,無憂無慮的生活好像都漸行漸遠。成年人的苦澀很難用短短幾行字說清。

而那些連自己都討厭自己的人,卻也不得不活著。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苦澀,無法替代,別人也難以琢磨。

2樓:鉛筆寫下的愛

那是你經歷的風雨還太少,遇事要三思,吃一塹要長一智,認真觀察你周圍的人他們是怎麼辦事說話的,記得汲取別人的長處,人生的智慧型都是在生活的點滴中積累的,媽媽只是恨鐵不成鋼呀。

3樓:童童

我認為不是自己想過,而是自己改變不了現狀,誰都想別墅豪車,可如果沒有父母的幫襯,你在二十幾歲的年紀,又有幾個能別墅豪車?更有甚者,父母可能都沒上過大學,亦或者不識字的,這個社會本來就不公平,你也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錢,社會會通過各種形式,磨練你以至於財富與你的認知匹配。

認知致使自己過著連自己都嫌棄的日子,可惜自己能力有限,想要接觸好的平台,都需要門檻,而唯有提高自己,才能夠夠著那個門檻,相信自己進入新的領域,會越來越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4樓:舒晴801

因為這樣的自我禁錮在他們的潛意識裡是受很多因素決定的,有時候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會成了自己最不願看到的自己。當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才是乙個人改變的開始。不願改變只能說他從內心就喜歡這種生活,不嫌棄也不願努力改變自己認為的美好假象!

5樓:多啦A夢晗

不是大家想要去過一種自己都嫌棄的生活,而是大家都懶得去通過努力和行動去改變自己都嫌棄的生活。

躺著誰都會,坐著也很舒服,但是行動起來去改變,長期以往的堅持真的很難!所以,有很多人都是間歇性的躊躇滿志,持續性的混吃等死,因為大家都喜歡安逸,都喜歡舒適。

我們經常看到新聞上說五六十歲,六七十歲的人取得了什麼什麼樣的成績,心裡覺得很厲害,但那只是少數。我們更經常聽到的是,我們已經這個年紀的人了,已經黃土埋半截了,後半輩子就這麼對付過吧,有口飯吃,有個地方睡覺就可以了。

我們也經常感嘆同齡人如何如何優秀,但自己卻早早走上了結婚生子的安逸生活,沒有說十八線的小城市不好,但是外面精彩的世界他們真的不嚮往嗎?

而還有一部分人,肉體躋身於一線城市,但是靈魂依然是渾渾噩噩,飄忽在十八線之外,嫌棄嗎?是真的嫌棄,交著昂貴的房租,擠著人多的地鐵,吃著不健康的外賣,拿著那麼一點工資。但是改變嗎?

太難了,還是每週末躺在床上比較舒服吧~

祝你有改變的信念和行動的勇氣!

6樓:鑑別實錄

自己嫌棄的活往往就是自己最了解的,因為了解所以入手比較容易。所以好多人最後都活成自己最不願意成為的那種人,別的行業因為不了解、懼怕、困難等因素都不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又有多少人能夠決絕的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呢

7樓:木子李

沒有人會喜歡讓自己生活在乙個糟糕的環境裡吧,要不這個人就是已經放棄了自己,沒有放棄自己的話,怎麼會縱容自己一直墮落下去呢,這樣明顯是不科學的呀,還有可能就是乙個環境的問題,我們說周邊的環境是很重要的,要是身邊的人都是這樣的話,感覺這樣也太挺好的,每必要去改變,那這個人就就同化,自己也不知不覺的感覺這樣也挺好的,沒必要改變什麼,這才是最可怕的。

8樓:nannanling2010

人要想生存,首先就要想清楚如何活著?當前社會,很多人都迷失了自我,都最終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但是都無可奈何。人生在世,吃穿住行都是基本需求,當我們溫飽都不能解決,談何理想,未來?

只有活著,才有希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9樓:王天宇律師

因為這就是生活啊。在這個周遭都是煩惱的世界裡,我們可選的不多。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生活的期待,可以說,這些期待滿滿地都是人類本能的美好,沒有那些糟糕的事情。

沒有人想要去過一種連自己都討厭的生活,因為我們都有物質欲,可大可小罷了。

10樓:佳妮

他不是想要過這種生活,他是沒有勇氣去過另一種真正想要的生活,脫離不開舒適圈的大有人在

中中國人本就是對安全感和歸屬感永遠追求的,如果去突破,要面對的風險太大了,他根本承擔不起這種後果,尤其是被從小寄予期待的人,長大以後更難去做一些別人期待以外的事情

問這個問題應該是現在處於乙個很喪的狀態下吧?不知道你沉浸這段時間多久了,越久越容易變得消極怠工,把樂觀的東西丟掉了。

希望你經過提問和訴說,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釋放,別陷入迴圈的魔咒,更別抗拒別人對你的善意,認真地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聽進去,還是享受嫌棄自己這回事

11樓:千漫千尋

今日的生活狀態,是昨天所有行為狀態疊加出來的結果。

無法穿越回去改變過去的行為,所以只能忍受當下。

如果「嫌棄「現在的生活,只能去謀求改變,以贏得未來的生活。

需要從現在做起,去積累,去提公升,例如放下手機,去刷考試題;例如放棄追劇,去刷碗;例如放下「贅婿「,去啃一本技能類的書……這需要強大的執行力。

有強大執行力的人,大部分都早已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那些放任自流的人,很難因為現在的處境,忽然變成「有強大執行力」的人。

所以,生活依然會繼續:有些人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們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並且努力達成。而有些人過著「連自己都嫌棄的生活」,並且積累「嫌棄「,越來越被嫌棄。

這就是生活的真相之一。

12樓:雅俗共賞

你看到的東西太少,只是非黑即白的去看這個世界。

這裡所有人寫的答案對你來說都是不痛不癢的。

只有你自己接觸的人多了,看到的事情久了,多了,深刻一點,你或許會理解起來。

不是所有問題都是知乎能夠回答出來的,否則大家都不要出門了。

13樓:圓滾滾在蓉城

不是「想要」,而是「不得已」。

這種不得已,也許源於自己基於現狀、在自我認知範圍內做出的自己認為最好的選擇,也許源於自己恐懼跳出舒適區而做出的自我保護最強烈的選擇。

沒有人會喜歡自己的唯唯諾諾、窮困潦倒、混天度日、底層掙扎,所謂的「認命」、所謂的「隨遇而安」,不過就是掩飾自己內心對於跳出舒適圈、面對未知的恐懼,不過就是給自己認識到自己的無能和無力找的一塊遮羞布罷了。

14樓:顧盼

這個問題可以延伸(切分)為:

當能力配不上慾望怎麼辦?

怎麼樣使自己內心強大?

你的性格適合安於現狀,貪圖安逸還是奮發圖強,力爭上游?

自律的方法有哪些?怎麼做到自律?

很想拼命卻又努力不過來,這是怎麼回事?

陌生人,你可以罵一下我嗎?罵醒我

自甘墮落,了解一下。

富二代,富三代。躺賺

15樓:唐大幕

有個詞叫「習得性無助」。

說的是因為重複的失敗和懲罰,而形成一種對現實無可奈何、聽任擺布的心理狀態。

其實沒人想要過一種自己都嫌棄的生活,關鍵是長久深陷在無助之中,會天然地否認自己擁有選擇的能力和機會。

樸素點說,一朝被蛇咬,看到井繩肯定害怕;一朝一朝老是被蛇咬,井繩會變成刻在骨子基因裡的恐懼。

長此以往,你在深井中越墜越深,時不時咒罵這操蛋的生活、命運的不公,井上的人聽到抱怨,想拉你一把,丟根井繩下來,你不會抓住井繩,只會憎惡、怨恨。

所以,嫌棄沒有用,只會一點一點讓你失去自己;而改變總是難的,要保有向上向好的信念,學會與自身的軟弱為敵,停止抱怨、開始抗爭,一點一點救自己。

16樓:趙玉兒

眼高手低,沒有能力實現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乾脆破罐子破摔。

匱乏久了,會有點扭曲的「仇富」心態。

跟人格取向有關,有人的攻擊性是內傾的。

選擇什麼樣的生活,主要是由乙個人的敘事所決定的:我是乙個什麼樣的人/這是乙個什麼樣的世界。具體有:

我的父母是什麼樣的人,他們給我造成了哪些影響;

我的童年和少年有什麼樣的經歷,造就了我的哪些心理和反應模式;

我過往有哪些成就或失敗,說明我的天賦、才華、人品如何;

我遭受了哪些痛苦,讓我對世界有了何種認識,並決定以後要怎樣;

這些都不是事實,而是敘事(某種解讀和構建)有人把痛苦、失敗、絕望和悲慘已經納入了自我身份和世界觀的構建。

去掉這些東西,ta就無法確認自我的存在,無法擁有對世界的把握。

惡言、冷眼、髒汙才是熟悉的,令人腳踏實地。

幸福像漂在空中的肥皂泡一樣讓人心慌。

17樓:濃煙的煙

本答案共一千一百字,五分鐘以內應該就看完了吧,也許兩三分鐘?分為三個部分:

1。首先建成乙個觀點

2。關於本題中的情況

3。試圖拉人去學心理學的一些屌話。

就我的個人經驗而言,我們日常生活中對於動機和行為模式的大部分說法,比如「見不得別人好」、比如「自私自利」,是完全沒有觸及本質的。

是見不得別人好嗎?是見到別人的優勢之後會把自己弄得很難看。

是自私自利嗎?生物體有不自私自利的嗎?

有對於這種流於表面的現象,有這樣乙個比喻:電視接觸不良了,正確做法應該是把電視拆開,把松了的地方接好。

但是,如果我們用力拍它幾下,它也可能會恢復工作。

甚至,如果先磕給它磕乙個頭,再拍它幾下,它可能也會恢復工作。

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對心理的粗淺理解和野蠻應用,大概就相當於拍打電視,而且往往還得磕上幾個莫名其妙的頭。

我想說什麼?

大多數人,對心理學,一無所知

小部分有一些了解的人呢?大多數只是在葉公好龍,他們走馬觀花的看了,總能記住一些,然後根本不用。

這還是很普遍的,普遍到正常。

我只能給乙個思路:你以為他在嫌棄自己,其實嫌棄在第一層,在更深層的地方,他可能覺得這樣苟著很舒服,甚至他可能很努力地壓抑住了自己進步的慾望,當然更可能的是他就沒想到。

我覺得還是理解成沒想到更好。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裡寫過這樣的話:

「……在我們為了完成目標而做的動作中,有乙個能包含一切的單一動作。我們所有的努力都為了獲得一種安全感,所有的動作和表現都必須互相協調一致結合成乙個整體。」

啥意思?你可以理解為保持人設不崩,但是這樣還不夠傳神。看我的加粗:協調一致,安全感。

或者乾脆說這就是「要臉」。

題中的人不幸要到了一張醜臉。但是還沒有想到自己應該扔掉它。甚至還想利用自己的可憐形象去要飯。

往這個方向去想就差不多了。我學的不深,說多了怕錯。

看到這個回答的人,如果你真的不幸有張這種醜臉,不如把它扔掉。

《自卑與超越》是很好的書,也比較通俗。如果你不恪守「我才不會去看這種東西,看了也看不懂」的形象,是能學到些東西的。

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派的,依我個人的淺見,這個學派比弗洛伊德那邊要積極一些。

個體心理學看重人的其社會屬性,認為人的行為歸根結底是為了使自己有「出來混的資格」。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主要從性(性生活的性!)和本能慾望的方面去理解人,認為人的行為是乙隻聰明猴子的本能反應的延伸

他們兩家目前應該還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

其他的我還聽說過拉康、齊澤克什麼的,不了解,有餘力的話可以考慮去看。

我就是一愛好者,而且這輩子都從業不了的,因為色盲色弱不能報這個專業。(但是可以自學,大學也可以可以選修心理)

我接觸到這個是從《幻想即現實》這本書開始的。語言平和有趣。

作者後來覺得很好玩,因為這個問題裡對「男」字的強調太詭異了,他又不會故意去上女廁所。

作者敷衍開來,又寫到飯店裡桌上會有「禁止吸菸」的小立牌,然而並沒有擺個牌子說「禁止殺人」。這不是說允許殺人,而是說實在沒那個必要去強調。

後面不記得了www

就寫到這吧。

連父母都誤解自己是一種怎樣的無奈?

心累了之前對於一些時事我的觀點與父母不同他們便在我明天還要早起上課的情況下深夜與我 溝通 我說出我的想法他們卻覺得我是因為沒有吃過苦沒有餓過肚子不知道滿足現在的生活才去看那些我就再回他們我只是了解了更多的立場然後他們就又不對題地說起某個東西的好處。整晚除了說我閒的沒事幹沒別的說完事了快十二點他還說想...

生起氣來我連自己都罵 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汪汪汪汪汪 我哥比我姐小所以他倆都有個妹嗯對就是我 某一陣子罵別人 你妹 很是流行 於是他倆就當著我的面開始了互罵 你妹真醜 你妹才醜 嗯對我妹就是醜怎麼樣 當時氣的我呦想也不想就回了一句 你倆妹才醜 爺尹 有一次朋友被罵,我強出頭幫著她罵回去,結果下午她們就和好了,我反倒成為了被隔離的一位,晚上回...

連父母都忘了你的生日是一種什麼體驗

挺難過是真的。然而輪到你生日的時候,沒有人記得,就連你故意引導,他們知道了,也一聲不吭吃完晚飯洗澡睡覺像是沒事發生過。沒有蛋糕,也沒有一句生日快樂。也不是愛吃,蛋糕只不過是一種被關心的形式罷了。所以會反問自己真的值嗎?不知道了,凌晨在碼字,怕是真的傷心也生氣了這一次 唉 已登出 咳咳,作為乙個沒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