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孩子,乙個5歲性格外向成天嘰嘰喳喳,乙個3歲性格內向語言發育遲緩,該如何區別對待?

時間 2021-06-02 20:06:25

1樓:楠哥的世界

對於性格外向的孩子,可以加強他一些關於藝術表演演講等等方面的培養,要給他充分施展自己性格和特長的機會,把優點放大。就像一顆優秀的種子一樣要好生呵護。性格內向的孩子,往往在某些方面有些過人的天賦,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很多,這過程中一定要善於去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和關注的方向,一般會對邏輯性比較強和嚴謹的事物感興趣。

所謂因材施教,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給小孩充分的關懷和鼓勵,我們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2樓:了了

讓大的孩子多和小的孩子說,一起玩,不停的講,還可以開發兩個孩子腦力和語言表達。

累了,可以讓大孩子讀書,看書,練字,學習安靜。

時不時多問問小的孩子,多提問讓其回答,多帶她接觸外界環境和同齡孩子和人群,鍛鍊語言和反應能力。

但3歲孩子畢竟年齡小,接受快慢能力不一樣,很多時候雖然說的很少,但心裡門清,所以有些事急不得。

3樓:Bella

不用區別對待,並且要讓孩子們感受到你對他們是一樣的,不過就目前而言,可能小朋友需要更多的關心,這個關心要引導大朋友一起參與進來,對於語言發育遲緩也要適當的干預,就是多給他讀故事,需要大量的語言刺激,讀繪本,你讀一句讓他也跟著讀,他只是需要乙個詞彙量的積累而已~~干預的好,以後小朋友也會是話嘮的!!

4樓:紅紅

不清楚你所指的區別對待是什麼?為什麼要區別對待呢?

大的活潑可愛,小的性格內向,兩個可以一起玩耍啊,大的還可以影響小的。你要學會接納他們的不同,無條件的愛他們。對大的要多聽他的想法,多聽他表達。

對小的要多說話,即使他沒有回應,還有就是才三歲,不要自己覺得發育遲緩就忽略他,更要多一些耐心。

5樓:校長

自然正常地看待他們各自性格的差異性,一視同仁,平等公正地愛他們就好,另外孩子三歲,性格又屬於安靜型,所以絕對不是語言發展遲緩,他在安靜地觀察學習一切,正常地看待和愛她就好,今後他會非常聰明!

6樓:艾林

我覺得完全不需要區別對待呀,這兩個孩子的性格單從描述上看是非常互補的。都是你的孩子,身上流淌著你的血脈,他們之間是親兄弟姐妹的關係。

完全可以通過正確的引導。充分發揮話嘮孩子的優勢,來彌補發育遲緩,寡言少語的孩子的不足。相當於你有了乙個進行早期干預的好幫手。

可能看到這裡你又要問了,該怎麼樣去引導呢?

比如你可以對5歲的孩子說。我們來做乙個遊戲,比賽看誰能先教會弟弟(妹妹)說XX…做XX…

讓他把跟弟弟的這種相處當做乙個遊戲,當弟弟每次會說什麼了,當成是一種對他的獎勵,慢慢地讓他有一定的遊戲體驗感的同時也能夠有乙個年齡接近的玩伴。

當然這只是一種思路,並不一定適用。具體還是要看你的家庭情況哦!祝好!

7樓:荊棘花開

因材施教,首先改變你的主觀態度,放下你的成見——覺得內向不愛說話是不好的。

其次,通過環境影響他,讓二娃多和大娃玩兒。大人可以多和他聊他喜歡的事物,他不願意說也不強迫,你主動多說。

二娃性格靜,專注力會比較好。大娃愛說,思維比較活躍。兩個孩子都很好,不用太焦慮哈!

8樓:特教貓媽

其實不用太區別對待,主要是面對遲緩兒童要降低標準,及時輔助和有耐心的輸入認知相關的知識。對於大孩子要塑造他處於乙個幫助者的角度,爸爸媽媽的助手,幫助弟弟妹妹進步,但不管誰和誰之間都要先建立朋友的關係。

9樓:好藍的色

這種情況,如果家裡條件好,可以養一條小狗,雖然麻煩,但狗子可以治渝孩子,特別是性格內向的,性格內向偏於自閉,狗是無聲的朋友,它用動作可以理解人的行為;性格外向的,可以更多腦力內的開發,比如美術,可以提高專注力,智力,現在提高智力的玩具很多,希望這些對你有用

我親戚兩個女孩性格外向心眼多,我跟她們玩我根本玩不過她們,我平常時怎麼和她們來往(我太內向)?

翱翔 紅兒 建議你以後繼續和她們玩,但必須長個心眼,以前我也特別害怕和那種有心眼的人耍,可是後來發現你光害怕 躲避是沒有用的,因為你的軟弱換不來狼的慈善。教你一招,應該挺好用,試試。你可以硬著頭皮,壯著膽子,試著和他們一起耍,每一次他們耍心眼你都可以記下來,別吭氣,回家後默默的寫日記。這是乙個發洩口...

兩個女兒,乙個十歲,乙個四周歲,想兩個孩子都要可是女方不同意,我起訴離婚能不能得到兩個孩子的撫養權?

第一 父母雙方達成協議的處理。在離婚案件中,如果父母雙方就子女的撫養問題達成協議的,一般會尊重當事人意思,按其協議處理。第二 兩周歲以下的子女,一般隨母方生活,但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隨父方生活 如女方患有久治不癒的傳染性疾病或其他嚴重疾病,子女不宜與其共同生活的 女方有撫養條件不盡撫養義務,而父...

全職主婦,兩個孩子,乙個七歲乙個四歲,老公有能力養家,要不要去上班?

頑皮一夏 既然享受育兒的過程,又有自己充實的生活,又何必在意他人的看法。在社會中,無論你選擇全職還是選擇上班,都會有質疑的聲音出來,所以只要自己選擇最適合自己當前的生活方式就行了,何必想太多,或許再過幾年,孩子大的,需要的陪伴相對少一些了,你的想法也會改變,想工作再工作嘛。即使現在選擇工作,孩子的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