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短暫,我們一生都在追尋快樂卻為什麼時時痛苦?

時間 2021-05-30 06:25:24

1樓:Brightness

我們製造了情緒的分離,有了快樂和悲傷

於是我們可以分別獲得快樂與悲傷的體驗

但當人們沉迷於其中某一面的體驗時,便產生了偏好喜歡白天,討厭夜晚;

喜歡快樂,討厭痛苦

可是…如果一天24h都是白天

一天24小時都在快樂…你還會喜歡嗎?

沒有夜晚的體驗,沒有痛苦的體驗

你會明白快樂是什麼感覺嗎?

快樂和悲傷一樣,都只是一種不能長久的情緒波動,如水面起波濤,只是一時的。老子所說,狂風驟雨不能久。可以久的常態是,風平浪靜。

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風平浪靜,情緒沒有快樂也沒有悲傷,平淡無味而已。倘若讓你天天快樂,就像日日山珍海味這麼吃一樣,最終傷身,並失去快樂。

2樓:孫桂珍

人生短暫,人們一生都在追尋快樂,卻時時痛苦,那是因為你不明信因果。因果經裡講得:〈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如要改變今生的痛苦,唯有學佛修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能做到你命運就會向好的方向轉變。因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就是因果關係。

這是我個人的分享。

3樓:知樂小民

佛說:「眾生皆苦。」這個苦是古印度語音譯過來的,並非痛苦之意,而是慾望得不到滿足的意思。苦求而不得,是為痛苦。

大家的苦,除了病痛之外,都是苦求而不得的苦。

另外,若所謂的快樂太多,又得來太易,那麼快樂還有什麼意義呢?越是痛苦,越要征服,而後越是快樂!

4樓:郭智剛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心解節選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

若亡若存。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夷道若類。進道若退。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質直如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惟道。善貸且成。

心解:

上士,中士,下士,對應三種對自然,生命的認知與不同的生命境界。

人生存的世界,是物質世界,是整體宇宙自然之中,很小的乙個區域性。人,通過身體感官觀察了解周圍的一切存在,通過眼看,耳聽,鼻嗅,舌嘗,身體感觸,思維意識,觀察、聯通物質世界,與之發生關聯,獲得物質資源,維護物質軀體在物質世界的生存。人在物質世界,需要了解物質世界,利用物質資源,擁有物質財富,同時也應該知道,物質存在是宇宙自然之中,乙個很小的區域性存在,是生命存在、認知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應該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眼睛通過光線觀察物質世界,可見光是電磁波譜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電磁波的頻率在380~750THz,波長在780~400nm之間,還有一些人能夠感知到頻率大約在340~790THz,波長大約在880~380nm之間的電磁波。不同波長,通過人眼睛接收,產生對應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不同的顏色,我們通過光的反射,看到、區分不同的物體。可見光以外,不發光又沒有通過其他光源反射的物體,我們肉眼無法看到。

宇宙自然的存在,絕不僅僅是以實體物質這種單一形式的存在,這是常識。以我們現有的認知,空氣,磁場等,我們無法用眼睛看到。道,是無形無相的存在,是產生物質,氣質,產生空氣,磁場之前的存在,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見,鼻子嗅不到,舌頭嚐不出道有什麼滋味,身體感觸不到道的軟硬溫涼,從眼耳鼻舌身這些感覺器官反應,歸納統籌到思維意識,思維意識無法對道產生認知,所以,侷限於肉體感官認知的人,包括肉體感官擴充套件出來,幫助人類觀察物質世界的人們以為的高階科學儀器裝置,無法對道產生觀察與認知,這可能就是「下士聞道大笑之」的原因之一,因為,在這部分人的全部認知當中,眼見為實,殊不知眼睛看到的很有限,耳朵聽到的很有限,身體感官體驗很有限。

耳朵聽聲音,聲音的本質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並且聲波傳播是需要介質的,所以我們在真空中是聽不到聲音的,因為真空聲波不能傳播,並且聲波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是不一樣的!「大音希聲」,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很有限。

不同形式的生命存在,產生不同的生命認知,對應的生命境界天壤之別。莊老夫子曾經用「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來說明不同壽命,生存於不同時空體系裡的生命對宇宙自然的不同認知。我們很難讓水族動物理解水以外的世界,同樣,老聖人在自然大道這個至高無上的生命層面,同樣很難讓處於物質世界生命層面的人,認知包羅萬有,無形無相,永恆不易的大道。

下士之笑,笑了也白笑。基於感官,感官基於物質存在,物質存在幻化無常,患得患失,幻得幻失。

軀體感受時時刻刻在變化之中,人每天如陀螺一般,旋轉不停,為了什麼?為了軀體感官體驗的平衡,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質享受。物質本身沒有享受,享受物質的是人。

人,有物質軀體,當然需要物質享受。物質需求固然需要滿足,僅僅滿足物質需求是不夠的,感受物質需求的是人,人的生命不僅僅是物質軀體,還有氣質形體(形態)與精神(心靈)實體,這三者都需要關注,都需要滿足,不然就成了只知有物,不及其餘小家子氣的傻笑,成了「叫花子(精神生命中的乞丐)過年窮歡樂!

5樓:蘇幕遮

也說不出太高深水平的話,從我本人來看快樂些許只是表象吧,內心還是不快樂的,也不知道到底追尋的是怎麼樣的快樂,追尋到了那就是發自內心的真實的,像生活中朝九晚五的累了一天坐下和親朋好友斟上一杯也算的上的簡單的快樂吧。

6樓:一帆風順

唯物辯證法認為,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事物發展總趨勢是前進的,所以新事物的發展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的成長不是直線上公升,一帆風順的,相反,它的成長壯大一般都要經歷艱難曲折的過程,所以,新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總之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則是迂迴曲折的,所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

7樓:青藏高原

因為人生本來就是這樣的,雖然短暫,但我們一生假如無時不刻都在追求快樂,向快樂出發,還有什麼意義呢?雖然我們追求快樂的過程不一定一帆風順,但只要我們每個人有一顆感恩的心正確面對就足夠了。

人一生有點痛苦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沒有痛苦就沒有生活,痛苦的源頭是生活的河流。我們沒有必要對此感到不安和心煩意亂,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8樓:曾凌峰

因為方法錯了! 因為我們的執著,放不下,所以需要坐到無我,與人為善樂於助人不計較才是最大的快樂。你如果隨時想著怎麼讓別人快樂並且去做那我發誓你也會很快樂的!

9樓:盡默無言

小樹結出甜美的果實,需要破土而出,需要歷經風雨,需要經過漫長的等待。

如果心中充滿期待,時時痛苦不過是冷冽的泉水,雖然冰涼,但祝你成長,可以讓你的果實更加甜美。

10樓:Coisini.Ireland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做人原則,每個選擇都需要付出自己的代價,當選擇傷害別人就可以保護好自己,當選擇不傷害別人就只能傷害自己了,享受快樂的同時一定有痛苦,追求快樂算慾望的話,是不是無窮無盡的貪婪呢,活著就是幸福,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就是快樂,那又怎麼會痛苦呢…

11樓:忘書

一生都在追求快樂說的不錯,但是呢,快不快樂這種事情還不是你自己說的算,精神勝利法了解一下。人嘛,在面對種種無可奈何的事後,又能怎麼樣呢,接受接受程度不同,帶來的痛苦與苦悶程度就不同,所感受的痛苦亦不同。如果當時我這樣做了,這樣處理了,會不會有個不同的結果或結局?

人啊,難免的,總會在事後這麼思索著,其實不能說毫無意義,在以後的短暫人生中能有一些參考價值,但是不正因為有遺憾,有後悔,才會顯得學會珍惜已經擁有的一切是多麼寶貴嗎?痛苦就是因為不夠圓滿,不夠如意,這個滿和意值得在這短暫的一生中去追逐不是嗎?遇事多思考,多讀書,完善自己,能夠不留太多的憾事,痛苦大概就會減少了。

12樓:HOU

快樂並痛苦著,這就是人生所處的矛盾模式。

快樂的本質就是短暫的、瞬間的,因為如此才叫快樂。同時快樂也是內心體驗,需要自己去體會、去尋找,去賦予。

痛苦的本質就是人間煙火,只不過人們要不斷嘗試如何減輕痛苦,減少痛苦或忽視它的存在。

人之所以對痛苦的感受如此深刻,就是生命中有很多必須在意的事情就是會發生,而且永遠避免不了。生死離別、孤獨寂寞、飽受折磨、受騙上當、失敗……他們的存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勇敢的面對是不二法則。

快樂、喜悅是擁有痛覺中所賜予的禮物,因為有痛就有樂,有歡樂才知道痛苦是什麼滋味,這是公平的遊戲規則。那剩下的就是如何讓自己充分享受生活中的快樂,如何應對生活中的不如意,沒有其他選項,人們就是這樣活著!

活著,就是痛並快樂著,這就叫活著!

13樓:一抹微光

因為痛苦才是人生的常態啊!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語出《大涅盤經-第十二》,這基本把人生的苦都給說了啊 。

生老病死是人無法抗拒的。喜歡的人不能在一起,不喜歡的人天天見到。想要的東西得不到,得到了就覺得無聊。

沒得到的東西還心心念念放不下。

還有一本書說的也很清楚;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型》在這本書裡,阻礙我們幸福的有兩個敵人,你品,你細品,看是不是,第乙個是痛苦,痛苦是外在的。由於客觀的窮困窘迫造成,或者外在的身體疾病。另外乙個敵人是無聊,大多數情況下被我們忽視的。

是由內在的豐衣足食帶來的無聊

人面對自己是一件比較難受的事,關鍵還逃脫不了,歌裡怎麼唱的「你什麼都帶不去,只能帶自己你自己和自己的脾氣」,人是被困在自己的個性當中。無論環境、地位、財富怎麼變化,個性就是自己的乙個牢籠。

所以叔本華說:「幸福來自己的個性。我們能做的就是為自己的個性提供相對適合的發展,選擇與自身個性相匹配的地位、職業和生活方式。

令人幸福的個性:樂觀的性格、愉快的心境、健康的體魄,總結來說:健康的精神寓於健康的體魄之中。

最重要的是愉悅的心境;愉悅的心情是現金,直接購買當下的幸福。----所以我們應該把放大愉悅情緒放在首位。

案例如下:乙個精神世界豐富的人獨處的時候,能沉浸在自己的思維和想象中。但乙個精神空虛的愚人,即使不斷的聚會、看戲、遊玩、娛樂也無法消除那令人煩惱的無聊感,

乙個善良、溫和的人,即使在困境中也能感到滿足

乙個貪婪、善妒、卑鄙的人,即使腰纏萬貫也欲壑難填

因為人自身所用的素質相當貧乏,所以大多數不必與貧困做鬥爭的人就會感到怏怏不樂,他們這種不快樂的狀態與做貧困都鬥爭的人無異

內心空虛、思想空白、精神匱乏,所有這一切驅使他們不得不投入到社交中,而物以類聚,同樣會感到無聊。

精神上的貧乏-空虛造成的無聊。以上把為什麼的問題應該是解釋清楚了。

所以怎麼辦呢:作者建議

只要人際關係足夠簡單,生活也相對單調,但這中單調並沒有讓人感到無聊的程度。那麼都會對增進我們的幸福有所裨益。我們感受不到生活的負擔了,而生活的負擔恰恰就是生活的本質。

忙於處理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會擾亂我們的精神世界,會吞噬創造精神世界所必須的寧靜和專注。

每天睡覺之前,自己檢查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為。也就是睡覺之前要覆盤。

與那些與我們自己的秉性南轅北轍的人進行密切往來卻反而會擾亂我們的心智,甚至會損害我們的自我。而由此造成的損失並不會得到任何補償。有的時候,社交是別人把他們的無聊、煩惱、不快、自我否定強加給我們,卻不做出補償。

真正的、深度的內心安寧和平靜是世界上僅次於健康的珍寶,只有獨處的時候才能尋得到,青年人要學的第一課是忍受孤獨,因為孤獨是幸福安寧的源泉。躲避孤獨是在躲避孤獨帶來的淒涼和壓抑,躲避自己單調乏味的精神世界。與精神世界匱乏的人交往,忍受與她們交往所產生的壓抑感。

這種狀況類似「精神取暖」,但思想力量足夠高的人,是不需要精神取暖的。

原書在此,值得看看。

人的一生如此短暫,我們為何不多陪伴家人,反而背井離鄉,到處奔波?

終止放蕩 人一入世就帶著乙個謎團,你不能勘破,就得不停地穿越。翻過一層層的自我,從精神的霧障中尋找突破,人才能看清繁華的物有確實是一縷煙的存在。 山里的阿亮為了讓女兒讀書走出大山,所以背上破爛的行李袋拎著水壺,站在杭州的火車站口等著包頭來接。剛畢業的大南說要見見天地的遼闊,即使因為壓力大紅了眼,薪水...

我們一生真的都在為了掙錢而奮鬥嗎?

Lala 大多數人奮鬥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讓自己過得更舒心。掙錢只是其中的乙個途徑,是大多數普通人選擇的路或者說被迫選擇的。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奮鬥是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 許秋虹 不是,主要看你自己的選擇,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一邊賺錢一邊往自己喜歡方向走,如果你喜歡的事情並不能為你賺錢生活,那...

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畢彥明 瀉藥。知乎上有個大神說了一句話,我覺得說的真是好,永遠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有的人確實很努力,但是拉磨的驢也很努力啊 那為啥拉磨的驢不能過上好生活呢?我經常晚上去樓下的街道上逛逛,街邊有許多佔道擺攤的攤販。你乙個個的看過去,賣服裝的,有賣小魚小烏龜的,有賣香蕉橘子橙子的,有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