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處理事物方面會有哪些表現?

時間 2021-05-12 04:54:00

1樓:劉喆

我反倒認為每個人本質上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只是有的人穿上了文明的外衣學會了假客套,而有的人還能保持真實的自己。而真實的人,經常被虛偽的人認為成以自我為中心或自私。

實際上正好相反。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活,每個人都應該以自我為中心。那些不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也不是真正地為他人好,而是這樣容易操控別人而已。

比如,去主動關心別人因為想得到別人的關心。幫別人忙是為了攢人情。這些並不是以別人為中心,而是為了自己的私心做的舉動。

有什麼舉動是不以自我為中心做出的呢?我還真想不出什麼例子。所以,人都是自我為中心的,只不過有的人做的巧妙,有的人做的坦蕩。

2樓:任時光

以自我為中心的本人來答題:朋友一定不會多。

我覺得我算是乙個比較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主要是因為從小到大爸爸媽媽都比較寵,家裡有什麼好的都留給我,我的事就是家裡最大的事,他們會調整自己的時間來將就我。久而久之,我就把這種愛當作理所當然了。再加上我初中高中學習都不錯,在班裡也挺受寵的,而且我雖然有點公主病,但因為我情商還蠻高的,所以在班裡人緣也很好。

就這樣,我帶著良好的自我感覺走上大學了。

大學四年,基本上是我長這麼大最艱難的四年,比高考都難的那種。因為到了大學,再沒有那麼一群人寵著我了。我只是所有平平無奇的人中的乙個。

這個時候,我太過自我的弊端慢慢開始顯露了。我交朋友只能交和自己特別合得來的,有一些合不來的我就不太願意將就了。如果朋友聚會,內容是我不喜歡的我可能直接就不去了。

總的來講,就是我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事,只去自己喜歡的地方玩。吃火鍋看電影甚至ktv我都自己乙個人去過。其實我也很想有人和我一起去,但是有的朋友她就不愛唱歌,就算我叫了她,玩的也不痛快,所以我乾脆就自己去了。

但我也不是那麼灑脫的,自己去做一些事還是會覺得尷尬。只是我就是這樣乙個人,很難去遷就,如果對方不那麼想去,我也不想讓她遷就著去,也玩不好。我可能只想找特別合適的人一起去,但這真的很難。

於是乎,我大學的朋友真的不多。用我前男友的話說就是,我對人的要求太高了。其實放在今天反思,大概就是我太自我了,總是希望一切按我希望的來,雖然我並沒有礙到別人,但自己卻也會因此苦惱。

我想我以後會更加願意忍耐和將就吧,不是因為自己不重要了,而是真的想去了解別人了,也意識到,只有自己的世界終歸是有點狹隘了。我想我大概是成長了。

3樓:

無論路上看見或者一起吃東西的時候,都會扯到自己身上,自己以前怎麼怎麼樣的,自己喜歡吃或者不喜歡吃這個那個的

當我在講話的時候,他就看見眼神飄忽神遊了,過會可能都不知道我講了些什麼,除非他提的問題是回答時候比較認真聽

發資訊總是說他自己今天吃了什麼,碰到什麼,也不會來問你一句你吃什麼了,或者出門有沒有到家

4樓:不在別找

個人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聯絡,根本上還是大大小小的利益關聯,人理所應當會更欣賞某些價值高的人。對於收到了冷漠的回應,激烈的反抗諸如此類被認為是「自我中心的巨嬰行為」,根本原因不在於你反應的方式,而在於你們看待事情的方式、價值觀,既然三觀不同,那麼保持互相的尊重就夠了吧?

5樓:圖玩智慧型

個人感覺:

這種人一直會沉溺在自己的認知裡,世界觀人生格局會越來越狹隘;

這種人一般也缺少人情味和共情的能力,所以身邊的朋友也會越來越少。

6樓:summerain

A.嚴重自我中心的人:我自己最重要,外界他人都是用來服務於我的存在。這個世界是我自己意識的延伸,是我自己的一部分,所有的事情都應該圍繞著我轉。

B.自我發展比較正常人:我自己很重要,外界他人也很重要。我和他人是相對平等的存在,我們可以有不一樣的需要,但是可以通過溝通、協商、合作、相互讓步取得一致,實現共贏。

C.沒有自我的人(或者說另一種形式上的自我中心):外界他人是最重要的,我自己不重要,我的存在是完全為了服務於其他人的。

我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讓他人感到滿足,能讓他人的認同我的價值。

通常情況下來講,A類人喜歡和C類人呆在一起,因為A類人需要通過「剝削」C類人來滿足自己,而C類人則是需要通過滿足A類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B類人則喜歡和自己的同類一起玩。

在A類人眼中B類人是自我中心的,因為B類人有時會因為客觀現實的因素拒絕A類人所提出的要求,而「被拒絕」在A類人的眼中是不被接受的,是「丟面子」的。因為A類人視他人為自己的工具人,而乙個工具人怎麼能拒絕自己的主人呢?所以發起拒絕的人是「壞」的,是自我中心的。

B類人是一般人正常的視角。

而在C類人眼中:自我中心,那是什麼?(我不care這個問題,別人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PS:如果A類人和C類人作為兩個極端(0-100分),那我們大多數人的自我中心程度其實都是這區間中的某個值。而我們人類大腦最原始本能的思維模式本來也是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比較耗費能量和認知資源),所以其實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定的「自我中心」傾向(這裡的自我中心是個中性詞,非貶義),所以只要在一定程度的範圍內都算是正常的。

7樓:[已重置]

自我為中心的人,通常表現比較自私,要面子虛榮。人際交往中沒朋友,錯與對在她眼裡她都是對的,不會考慮他人感受,更不會讓自己吃虧,也不願為他人做半點

8樓:簡單心理

去年年末,某明星在綜藝節目裡的一句「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忽然火遍大街小巷,刷微博到處都能看到這個梗。

且不論這句話是不是明星的真心話、是不是節目效果,但它確實戳中了我們內心的某個熟悉的角落——我們身邊似乎的確存在一些這樣的人,只在意自己的想法,不關注他人。

這種人,我們往往認為他「過度自我中心」。

但說實話,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存在這種「過度自我中心」的狀態——這也往往是我們理解他人的極大障礙。

我們不能看到別人的心靈,因為我們不能克服自己。我們無法擺脫自己的經驗,信念,態度,情感,知識來認識世界,我們總是通過自己的雙眼看世界。

哥白尼讓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但地球上的人們,仍然在把自己當做宇宙的中心。下面我們就來聊聊生活中那些「過度自我中心」的表現~

1. 人常常高估自己的重要性

成為自己宇宙中心的乙個後果是,我們很容易高估自己的重要性,無論面對好事壞事。

乙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要求已婚夫婦報告他們各自對家庭活動負有多少責任。這些家庭活動中包括積極的行為,如打掃房間,做早餐和解決衝突,也包括消極行為,如弄亂房間,惹怒伴侶並爭吵。

研究人員將丈夫和妻子分開,然後要求他們在每項家庭活動中指出自己負責的百分比。隨後,研究人員將雙方的估計值簡單相加。

理論上算,雙方估計值的總和不會超過100%——如果丈夫聲稱自己家裡80%的早餐都是他做的,而妻子聲稱家裡60%的早餐是自己做的,那麼他們的孩子就應該吃到了140%的早餐,這怎麼可能嘛?

但實驗結果偏偏就是這樣,夫妻雙方的報告加在一起大大超過100%。

生活中其實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出現。當家裡吃燒烤的時候,妻子去買了食材,洗了蔬菜,切好了西紅柿,洋蔥,醃製了肉,並在飯後擦了桌子,洗了碗,但在烤架前翻動肉串的丈夫認為是他「做了晚餐」。

真正有趣的結果是,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是在報告消極行為時,人們也會高估自己的責任。人們會覺得自己是更經常挑起爭執的那個人。

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也意味著更特別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更留心自己在哪一天不小心打碎了碗。

除此之外,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還可能導致偏執

「人們擁有瘋狂的自我意識。」

被《紐約時報》採訪時,著名室內裝飾部落格Decorno的作者伊萊恩·公尺勒這樣說。公尺勒說,社會名流會很在意他們的室內裝潢有沒有與他們在公眾面前展現的形象相符合。

「就彷彿一舉一動都會被別人盡收眼底,甚至他們的房子都是表演的一部分。」

2. 「沒那麼多人在看你啦」

想象這樣乙個場景:

你受邀去參加乙個實驗。當你到達實驗室時,研究人員帶領你進入乙個小房間,要求你穿上一件T恤,並告訴你這是實驗的一部分。

T恤上印著乙個巨大的明星頭像(你可以自由假設印的是Justin Bieber或者宋小寶)。

你可能是他的粉絲,也可能不是,這是完全隨機的。其實就算粉絲也可能不願把自己的愛豆大張旗鼓地穿在身上……

即使有些不情願,但你還是穿上了T恤,跟著研究人員進入另外乙個大房間。你看見房間裡坐滿了其他來參加實驗的人(當然別人都沒有穿著印著大頭像的奇怪T恤啦)。

研究人員說,你來得有點晚了,但你還是可以參加這個實驗,並讓你坐過去。於是你趕快從人們面前穿過房間坐到位子上。

這時,研究人員突然又和你道歉,說你來得確實太晚了,需要參加下一輪的實驗。然後,研究人員帶你離開了房間。

接下來是最重要的部分——研究人員告訴你,實驗現在已經結束了,並要求你估計在房間裡有多少人注意到了你T恤上的大頭像。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也詢問了坐在房間裡的其他人,有沒有看到你T恤上的圖案。

你覺得會有多少人注意到了你的T恤?

這是心理學界大名鼎鼎的巴里·馬尼洛實驗。結果,穿著T恤的人估計有將近50%的人會注意到他們的T恤,但實際上只有23%。

社交的聚光燈,並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照在我們身上呀~

我們並沒有像自己想象那樣的受到別人的關注,也沒有像我們預期的那樣受到別人的仔細審視。

3. 「別人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心理學家還提出過乙個說法:「知識的詛咒」

知識是一種詛咒,因為一旦你擁有它,你就不能想象如果沒有它的樣子。

例如,IT行業的人在不使用術語的情況下,很難向對電腦一無所知的人解釋如何操作計算機。

這說明了什麼呢?

我們總是將自己的思想投射到他人身上,於是犯下許多錯誤:我們假設別人知道的和自己一樣多,假設別人像自己一樣思考,假設別人感覺得到自己感覺到的。

當我們對別人了解得越少,我們越是會使用自己的認知來填補空白。

於是,就越容易出現「我以為我以為的就是我以為的」

我們只能通過自己的雙眼去看別人。但我們大腦中已經擁有的信念和知識,就像乙個顯微鏡頭,通過這個鏡頭,我們會注意到他人捕捉不到的細節,但這也會拉近焦距,從而讓你錯過了完整的圖景,令我們無法理解他人的觀點。

彼此認知不同,所以我們才會認為:「你覺得」是不對的,「我覺得」才是對的。

校正這個誤差的方法,就是意識到自我中心對我們的影響。不過困難在於,我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受到了影響,而什麼時候沒有。

不過,我們至少可以先邁出第一步:

提醒自己,永遠不要自以為已經很了解別人。

酒鬼編輯

我們是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擁有近900位海內外心理諮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諮詢師能夠通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50萬+人次提供了高質量心理諮詢服務。

身邊有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是怎樣的體驗?

有乙個朋友,最近相處久了發現她特別以自我為中心,我們偶爾會一起三排 娛樂局 然後每次只要她死了就覺得我們怎麼怎麼樣,講話陰陽怪氣的,好像所有人都得給她扛傷害,讓她乙個人carry全場,被對面打死了就突然就掛機,然後掛完機遊戲結束,我們問她 你還來嘛 她就說 我來幹啥,給你倆扛傷害?或者 我來幹啥,你...

和那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聊天是什麼感受?

你在訴說自己的時候,ta聯想到了自己 反客為主.很多人都會以自我為中心,包括你我.這應該是永遠需要組自我反省的.標準可能是別讓對方不舒服.可以聊天時詢問.聊天時適當表達自我是必要的,得說,但又要控制.只怕以自我為中心又自負的.會很痛苦. 對於這種人我根本無話可說,試過和她談談,說了一些諸如此類的話 ...

你們身邊有那種只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嗎?

gdhhd 有啊,就是,在她還沒有完完全全,徹徹底底了解一件事情的時候,就開始覺得自己啥都掌握了,就開始坐著指點江山.然而,我只想笑 花木 你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世界那麼大,而你我的世界就是以我們為中心的動態的乙個小圓圈,離你越近的對你而言就越重要。隨著時間的推進,離你近的人會不斷更迭,如你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