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常常會 言行不一 ,即明確表達的觀點和態度跟實際的行為不一致?有什麼心理學和社會學原理可以解釋下這個現象?

時間 2021-05-12 02:15:56

1樓:huijing

我們常說,「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但如果有一天,我們終於吃到了那顆葡萄,那麼葡萄就不是「酸」的了。

為什麼?

在我們的潛意識中,葡萄是「好吃的」(內隱態度:積極);

但在我們的意識中,我們吃不到,就只好和自己說,「葡萄是酸的」(外顯態度:消極)。

其實,最後還是看乙個人行為,因為他說什麼並不重要,他還可能是通過和你反覆強調一件事來說服他自己的「潛意識」,但往往他的「潛意識」是很難改變的,最後還是服從了他的潛意識。

2樓:「已登出」

語言本身同衣食住行相似,只是我們日常行為的一種,然而有些人卻把語言單拉出來,特化為德性顯現於人時所獨有的行為方式,並將這種行為方式昇華為通達聖賢境界的一種儀式,彷彿僅憑合規範的言說就能成仁立德。於是語言就與我們的衣食住行所割裂,成了懸空在日常之上的教說,而言行不一的虛偽也就這樣出現了。

3樓:chenjunrui

兩個原因:

第乙個是使用者研究中存在資訊傳遞漏斗

這導致每一次資訊的轉化其實都有可能意味著使用者的回答不是代表著其真正的行為。

第二個原因是關於行動的動機或者原因。

使用者的行動其實是受到多種動機影響的,使用者告訴你的原因可能只是其中乙個原因,並不是全部,但是其他原因其實對行動的影響很大。

即使真的只是乙個原因,當真實場景下,當使用者選擇言行不一致的時候,也會自己去創造乙個新的原因來解釋。(細節可以自己參考一下「認知失調理論」 )

4樓:janet

當個人的心理訴求跟社會主流訴求發生不一致的時候,個體會因為對主流價值的妥協而產生一種心理不一的表現。

這樣的情況一般發生在不影響個體實際利益的情況下發生。當個體在表達事物的時候,往往會因大儒大道的理念出發,盡量中庸而美麗。但當個體在選擇事情的時候,則大儒大道就會被拋棄一邊,從個體利益為出發點。

所謂言行不一產生的時間和地點為「事不關及,高高掛起"的狀態下產生的。

5樓:

做使用者研究時候,有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被研究者,有時候會告訴研究者想聽的內容,特別是有一些incentive的時候。另外,一點,人們經常「以為自己知道要什麼」,可惜常常不是。

最近在研究neuroeconomics和neuromarketing,發現人們的表述通常和大腦反應出來的現象經常不一致,跟做出的decision,更加不一致。很多時候,大腦所控制的認知過程做出的決定會和情感控制的部分做出的決定相反,因此會產生非理性的結果。而人們所描述(他們認為他們會做的),通常只包含理性的情況。

人們對自我的認知判斷絕對不可能時準確的。如果準確的話,marketing research就太好做了,就不會有產品定位問題存在了(競爭因素除外)。可惜,往往並不是。

6樓: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理解自己,其實不然。

舉例:如果你要以「葬禮包裝」這個專案為創業專案,那你去問別人「你死後,想有乙個怎麼樣的葬禮」。您覺得您能問實話來嗎?

贏在中國》史玉柱點評某位選手的創業專案

建議去看書籍:《影響力》、《怪誕行為學》。

強烈推薦黑澤明老師的電影《羅生門 》,看完這部電影你就明白了(前提是你看得懂這部電影O(∩_∩)O)

為什麼人們對小公尺手機褒貶不一?

題主說說哪個品牌的手機不是褒貶不一的?即便是三星蘋果不敢保證一定不出問題,哪個中國產品牌敢說自己沒有黑點?哪個敢保證一定能討好使用者?小公尺又不是國寶熊貓能讓人人都喜歡。 廖振 優點 小公尺的miui很符合國內需求,必須肯定。1999容易模仿,miui才是在安卓市場突圍的利器 缺點 質量太差,訊號太...

為什麼人們對周星馳的評價褒貶不一?

當年向華勝和張敏分手是因為周星馳和張敏傳緋聞,而且向華勝警告過周星馳,再敢打張敏主意就弄死他。本來周星馳還想追張敏的,但不敢。因此結仇!人們的偏好甚至價值觀是很不同的,任何乙個人都會有人覺得好,有人覺得壞。對名人來說這樣評價反差會更大 真正優秀的人,都是飽受爭議的。我愛你的好,同樣也嫉妒,痛恨你的好...

為什麼人們評價乙個人都是非黑即白,人們那麼單純嗎?

已登出 題目問得很好,但描述有問題。你的兩句話都不成立。首先西霸的說法不是什麼 乙個錯誤 的結果,而是許許多多失德言行的長期積壓在短期內爆發後的結論。有一部分的評價可能又是偏頗,但大體上不是空穴來風。另一方面,有人刻意做了一些好事就被大家傳頌 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難道做了好事還應該挨罵麼?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