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全集 施納貝爾 ,他彈的好在什麼地方?

時間 2021-06-06 21:51:40

1樓:三十三又三分之一

「特別之於被稱為《鍵盤藝術新約全書》的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無論作品本身、還是如何詮釋他們背後的審美邏輯,都有著難以想象的豐富性,它們的美與觀念無關。這裡幾乎沒有任何兩首奏鳴曲在風格和手法上雷同,透射出乙個作為人的貝多芬,在性格和情感上巨大的複雜性。如果你聽到的還是那個整天「扼住命運的咽喉」,嚴肅且不解風情的貝多芬,那無異於對巨人的簡化,甚至歪曲——無論他本人還是他的藝術。

」「在眾多貝多芬奏鳴曲的錄音中,施納貝爾的版本大約是最特立獨行的版本之一,他的演奏也是最不符合當代學院鋼琴要求的反面教材。那聲音的音色既不漂亮,織體也含糊,節奏更是隨意而鬆散,一會兒快得離譜,一會兒又慢得捉急......不僅我,連常與我切磋唱片的一位鋼琴師家也說,學校裡老師反對以施納貝爾為模板,太不嚴謹,且存在明顯技術缺陷,更別說錯音一大把。

我試探他:那你怎麼看?這位仁兄沉默了許久才冒出幾句含糊其辭的話:

貝多芬這套東西,我得只剩吃喝睡地練上個10年才能勉強彈出個模樣。至於施納貝爾玩的那套自由速度,根本不存在模仿的可能"

"自由速度,在專業人士那裡又稱「rubato",簡言之,就是在樂譜所標識的固定速度基礎上,允許樂句在一定範圍內的速度伸縮,從而賦予演奏更強的自由度。那位鋼琴家還反覆和我強調,當今古典演奏,rubato的使用都非常克制,只有老派演奏家或Jazz樂手才玩得溜。"

"難怪我總覺施納貝爾的貝多芬有股Free-Jazz味,特別是被當下許多人詬病的快板樂章,反正和我腦袋裡貝多芬原本的形象大相徑庭。我的貝多芬就該像巴克豪斯演繹的那般,充滿英雄氣概,方正莊嚴,如岩石雕琢出來頭像。"

"施納貝爾沒錯,巴克豪斯也沒錯,錯在我們觀念的固化。施納貝爾只是給出了他的解讀。也許他並不符合現代人對貝多芬嚴謹化以及音響性的訴求。

但絕對可以保證的是,這裡有最鮮活、最不沉悶的貝多芬。"

by 黑色雷克斯三十三又三分之一

三十三又三分之一:阿圖爾·施納貝爾(Artur Schnabel)的貝多芬和 OP111——無界之美

2樓:Hanjie Bao

恣意狂放不拘一格。錯音也錯在很高的境界上。他的錄音特別適合已經很了解貝多芬奏鳴曲的人聽。

這樣聽者可以修正他的錯誤和模糊,進而從他的錄音中聽出浪漫派鋼琴家的衝動。這在貝多芬奏鳴曲的錄音裡是獨一無二的。

3樓:

就演繹風格和精神氣質而言,施納貝爾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和富特文格勒的貝多芬交響曲極其相似。他們都有令人窒息的快速樂段,色彩豐富、發人沉思的慢樂章,毫不做作、符合樂曲內在邏輯的自由速度【rubato】。

我不太同意演奏速度過快,但同意因為快,技術上有小小的瑕疵。

富特文格勒很被人忽視的一點是他對樂隊聲音的調教。整個樂隊的色彩表現力之豐富,在各種慢樂章中彰顯無疑。施納貝爾對貝多芬鋼奏慢樂章的詮釋也有這樣的特點。

舉個例子,Gilels技術無可挑剔(魔鬼般的觸鍵),但他的節奏感稍遜施納貝爾。例如「悲愴」的前幾個音,施納貝爾的節奏自然而富有張力,Gilels則拖沓,鬆散。指揮界的巴倫博伊姆,蒂勒曼等人想模仿富特的自有速度,但沒有一人甚至接近富特的水準。

自由速度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對樂曲的內在邏輯、和聲發展最深刻的理解。很顯然,富特和施納貝爾在這方面一脈相承。

此二人演繹的貝多芬,在很多方面高於其他人一檔。因此,雖是單聲道,但我從來不吝於推薦給其他人。

為什麼小提琴奏鳴曲普遍需要鋼琴伴奏?

上面的所有回答都忽略了乙個基本問題 我們現在講的小提琴 鋼琴的奏鳴曲 violin sonata 和巴洛克時期的小提琴 通奏低音的奏鳴曲完全不是一種體裁。violin sonata的起源是18世紀中期出現的,由鍵盤樂器主奏,小提琴 有時還加上大提琴 助奏的奏鳴曲。助奏是什麼意思?就是可有可無,刪掉也...

小提琴鋼琴二重奏鳴曲中鋼琴部分的演奏有哪些原則?需要注意什麼?

湯瑩瑩 最重要還是得互相聽吧,之前試過這個作品,相比老貝的鋼琴奏鳴曲而言,春天的鋼琴部分並沒多大的技巧難度,但是!對於沒有重奏經驗的人來說,彈好很難。我就是各種翻車連滾帶爬下來的。難點大概有這些 1,節奏要精準。建議在合作之前,先抱個節拍器把通篇的節奏彈準確。很多樂句樂段弱收尾的地方並不減慢,輕微的...

為什麼我聽月光奏鳴曲有種絕望的感覺?

Sherlock 不請自來。答主只是小白一枚,隨便說說。沒有了解過原曲的創作背景談的只是自己的主觀感受。感覺第一樂章像是在思念某一位朋友,朋友去世了,離開了貝多芬,貝多芬很是難過,就像是天空的雨一直一直下,很讓人難受。第二章稍微好了一點,感覺貝多芬的心情比較複雜,是應該繼續前進,還是應該就此沉淪,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