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不喜歡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反而更喜歡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

時間 2021-06-06 12:00:19

1樓:

高二我抑鬱去接受心理諮詢的時候,心理諮詢師告訴我「你想改變我的諮詢才有作用,如果你不想改變,一味地沉溺於自己的懦弱當中,你將永遠無法成功從抑鬱中走出來。」

大三因為我追尋自由,所以我可以接受自己被別人討厭。

因為我希望得到幸福,所以我貢獻我的力量。

因為我希望擁有良性關係,所以我在人際關係中保持對他人的信賴和友善你本來就擁有力量。

你本來就擁有勇氣。

你應當自我接納。

非諮詢師原話。

2樓:將往觀乎四荒

確實。阿德勒讓你感覺到戳到痛處了

(不是針對題主的意思)

阿德勒就像一劑猛藥(也不算,尼采更猛呢)

阿德勒把這個決定權交給你自己,你前路是積極的。

你想想,弗洛伊德告訴你過去的錯,那怎麼辦,過去又改變不了,你難道不會覺得無助心痛嗎?這個時候阿德勒站出來說,你是可以走出來的,看你究竟想不想?

你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你到底想要成為誰

而不是僅僅侷限於過去如何如何。既已如此,過去也不必深究,過去給我們的創傷真實存在嗎?阿德勒說不見得。

這也只是你自己給自己找的乙個理由。人不可以完全相信自己大腦的。它千方百計搜尋過去的證據來證明:

原來我不走出這一步也可以,完完全全是因為過去的某個傷痛啊。

對於不敢面對傷痛,或者過去創傷足夠沉重的朋友們來說這就永遠沉溺在裡面了

不要這樣。不管你喜歡弗洛伊德原因論,還是阿德勒的目的論。最終都是要解決這個問題的,你如果在這裡永遠學不到東西,你只會沉溺下去。

如果直面過去能夠解決,那就弗洛伊德。

但我更贊成阿德勒。

3樓:fruidbug

我和你恰好相反。弗洛伊德和榮格向我們展示了過往的經歷如何塑造我們的生活習慣和性格。除非我們碰到新事物,大腦需要停下來做選擇判斷,否則我們的行為都是受潛意識(生活習慣和性格)控制的。

這是大腦在千萬年進化過程中發展出來的最節能工作狀態。

巴菲特有句名言:習慣是如此之輕,以至於無法察覺。又是如此之重,以至於無法掙脫。

習慣是具有強大勢能的。如果年級很大了才接觸到阿德勒的思想,就算你想做出改變,但是你是否能覺察到平日的習以為常是否都需要重新審視?你的勇氣是否能克服強大的慣性?

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

《被討厭的勇氣》以青年和哲人對話的方式系統的闡述了阿德勒的思想體系。這是一本值得反覆咀嚼的工具書。個人認為,勇氣分很多層次。

在我讀到「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這句話後,我對過往就徹底釋懷了。現在我會去發掘每件事情給與我的積極和正面的意義,而非滑向消極悲觀那端。

慢慢的,我發現自己的行為習慣和性格都在發生改變。即使我在「對變化產生的「不安」與不變帶來的「不滿」這兩者間還是選擇了「不變」,但我不再像以前那麼焦慮了,變得很坦然。回頭再看,很多變化就這樣自然而然的發生了。

4樓:

因為你懦弱

雖然我也是懦弱的

弗洛伊德的理論是「你沒有錯,都是你的過去才讓你變成現在這樣」

阿德勒是「你現在這樣是因為你沒有勇氣改變」

為什麼我不喜歡聊天?

幽靈 世界是多元化的,你無法想象這是有多麼的包容,世界上什麼樣的人都有,性格各異,話多話少只是表象,並不能說明太多問題。遵從內心即可,話少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害怕自己話少,要從容。 唔,其實我也不喜歡聊天,每次有人跟我說話,我就覺得很尷尬,因為我不知道和他說什麼,就他乙個人在那裡一直說,我就一直沉默,...

我的貓為什麼不喜歡我?

不安定 我的貓才是真的不喜歡我,只和我爸媽親,不和我撒嬌,不會跑來找我,不和我睡,在我屋多待一會就撓門,明明弄糧換水梳毛鏟屎的是我 腳趾上的星光 我家貓也不喜歡我 還咬我 一開始我用躲避政策 然後它越發起興 後來發現沒有用 於是放棄撫摸它的愛好 嗯 它餓了的時候會想起你來你腳邊撒嬌的 不餓了的時候 ...

為什麼我不喜歡驚奇隊長?

黎以弋 二刷有感。不歧視演員的長相,顏值對我來說不是重點,而且我覺得復聯4裡她的形象已經比個人篇好看不少了。我的槽點在劇情設定上 編劇為了平衡第四部實力硬安個bug級人物對所有不知道哪怕不是漫威粉,只要真情實感追過前三部 甚至只看過第三部 的觀眾都是一種調戲。好幾個形象立體深得觀眾喜愛的角色在第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