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學硬筆書法不學結構先練筆畫就是耍流氓」這種觀點?

時間 2021-06-02 13:31:51

1樓:葉落凡塵

個人認為:先簡單練習筆畫,再筆畫、結構一起練。

硬筆是硬筆,軟筆是軟筆。說硬筆書法就不要說軟筆啦。

學習硬筆書法,個人拙見:

①先了解筆畫是怎麼運筆,簡單練習;

②在簡單的獨體字中去練習筆畫,同時練結構;

(不要一味地去練習筆畫,畢竟每個筆畫在每個字中多少有點區別)③學習偏旁,繼續練習結構;

④了解、掌握結構法則;

⑤句子文章練習。

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批評指正。

2樓:第九宅男

我也是硬筆書法愛好者,談談個人看法。我覺得第二種看法是對的,即學硬筆書法要先學結構。

我們先看看書法發展的大概歷史,首先是遠古時期的甲骨文,以象形符號為其表現特點,筆畫簡單挺直,易於識別,實用性很強;接下來發展到夏商周時期,篆書出現,相比甲骨文,加入會意和美飾的因素,字型更美觀,數量更多,意義更豐富,其藝術性初現。其缺點是不易於書寫和識別。為了書寫和識別的方便,字型逐漸演變成隸書,易識別,易書寫,歷史時代大概在漢魏時期,同時,漢字的發展出現乙個名詞叫「隸變」,這個時候由隸書同時演變出兩種字型,即楷書和章草,字的結構已經有明顯的規律性,比如,月字旁的字大都與動物組織體相關,木字旁的字,大部分都與木本植物相關。

這個時候又出現了乙個名詞叫「急就章」,怎麼理解?就是為了急速快速地表達一件事情,從而發展出來的一種隸書快寫形式,學名就叫「章草」。到魏晉時期,楷書已經發展的很規範了,章草也進一步發展成今草。

歷史上出現了著名的鍾繇、張芝、二王等等。歷史來到唐朝,楷書已經發展到了其巔峰時期,出現了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都名家。草書更是出現了張旭、懷素、孫過庭等等絕世名家。

自此,楷書和草書已然輝煌,其觀賞性和藝術性也達到巔峰,歷史再沒有被超越。到宋元明清,各路大神都只是在蹭熱度,刷存在感。所以,書法歷史有個說法,就是「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歷史大概就是這樣。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掃除文盲,這一點很重要,對繁體楷書進行了簡化,這就出現了當今的簡體漢字,完全脫離了繁體楷書傳統的音型意音的表達,完全是出於對其實用性的考慮。

所以說,簡體漢字是要突出其規範性,實用性,而不是要突出其藝術性。硬筆書寫工具也是為突出其方便、簡潔、易用而不斷發展的。我們現在書寫硬筆書法,其實是為了表現而表現,而不是順應其自然發展才出現的理所當然的結果。

說不好聽,就是本末倒置,喧賓奪主。為賦新詞強說愁。所以,硬筆書法是要實用性,先學結構最重要,先讓其易識,然後易寫易用。

這大概也是書法藝術發展的乙個輪迴,從實用到美觀再到實用。

如果您還想讓其有藝術性,那就再加上傳統書法的豐富的筆畫筆法因素,也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您如果真的喜歡藝術,我建議您還是從毛筆書法學起,步入書法藝術的殿堂。

3樓:Snowycarol

以上大家都說的很清楚了,不管是結構、筆畫、章法還是類似於毛筆書法的筆法等,都是學習硬筆書法上繞不開的地方,但是關於先後順序,個人認為先學習結構更好。

我看到過很多學習硬筆書法的人,太執著於筆畫精細程度,力求硬筆書寫效果與毛筆一致,從而在書寫過程中,太謹慎的對待筆畫是否直,是否頓筆,頓筆的力度,轉彎的快慢等等,甚至會出現「畫字」這樣的情況,而且容易養成習慣。最後會變成單寫筆畫很好看,很完美,但是寫字不好看。

反之,如果從結構入手,你則更會注意結構是否合理,避讓關係等,反而更容易寫好作品。

4樓:散騎侍郎

先練後練都是早晚的事兒,筆畫結構終究都繞不過去。

興趣不大或者耐心不好的人先練結構是可以的,一筆一畫就算不太好看,但是位置放對了、重心擺穩了,這打眼一看提公升比較大,容易有信心。再者說好歹寫的是字,不容易膩歪。

你要本來就不太想寫、堅持不住,上來就死摳筆畫,用倆月寫好乙個橫,出門一簽字也看不出太大效果,想寫幾個字炫耀一下也不行,自然就煩了、不練了。

所以先練結構,能讓字有個樣了,興趣也加深了,再回過頭打磨筆畫是可以的。

5樓:臨淵羡魚

就是要先練結構,沒練過字的人不懂這個重要性。條條大路通羅馬,有的路是直達,有的路是山路十八彎,甚至還會危險。這個比喻聽懂了吧。

6樓:ryelee

就切身經歷說,

不練筆畫先光練結構,結構也很難練好。

先練筆畫,下筆可以比較準確,筆畫的角度,長短都可以得到控制,而前幾筆和主筆畫的角度長度正是結構的關鍵。而且臨毛筆小楷,字形結構的一小部分也要依託筆畫粗細來實現。因此

就算先練了結構,前期其實也是在補筆畫的不足。

不是大手子

更新一點如何練習筆畫的心得

準備:

1.一本字帖

2.一本硬筆臨帖字帖

4.兩種不同的練字格

字帖要求墨跡本,如果是碑刻,最好要有原碑照相對照不是拓本不是拓本不是拓本。

用法:

1 挑字

1.1 挑選筆畫六筆以內,含有二到四種基本筆畫的獨體字或簡單字練習。

1.2按照筆畫所用於的偏旁分類集中練習,掌握一種筆畫在不同偏旁中的幾種形態。

2 讀帖

筆畫首重軌跡,次重行筆提按

2.1 讀墨跡本或者原刻照相,主要是為了2.3有時候要核對,平時看拓本也行

2.2 注意行筆經由在格仔中的起始結束位置,行筆轉折角度,或直或曲,經由輔助線上的哪些點一一核實,心中有數。

2.3 注意如何入筆,如何收筆

2.4多找幾個相同或相似的範字,先總結規律

3 高階

幾個簡單字臨寫熟練後從輔助線多的格仔轉向輔助線少的格仔,鍛鍊眼力和手力,寫完一定數量後要對比找出不足加以改進

4 輔助

使用硬筆臨帖字帖,觀察較粗筆畫的中軸線,觀察書法家是如何用硬筆處理粗細變化的並加以模仿

讀帖範例

永字,有側勒弩趯策掠啄磔八法(點橫豎鉤橫撇撇捺)

以第乙個為主臨範字,臨熟之後可以更換

臨每個字要盡量在符合大多數字行筆的情況下做出符合主臨範字的更改,每個字都要形似

以下不談筆畫起筆收筆位置等,只談需要讀帖注意的要點及分析過程

側:直接點就好,硬筆沒那麼講究

勒弩趯:橫折處似斷非斷,縱觀四個永字,13勒筆沒有粗細變化,弩筆突然變細,24有勒筆粗細粗變化,弩筆2粗4細。因此可以把24橫折粗細變化看做是13轉折處提按的提前。綜合看來,

勒:方切入筆,粗細不變

弩:勒筆結束後提筆,重新尖峰入筆,極細行至趯,切忌直落,要向左凸,最凸處略高於弩筆1/2處

趯:陡然按下,頓筆後向左挑出

策:方切入筆,粗細不變

掠:策筆結束後提筆,重新尖峰入筆,形如蘭葉

啄:起筆向右下迅速按下,然後折向左下撇出,形似sinx(x∈[-π/2,0],不要寫成sinx(x∈[0,π/2])

磔:沒有一波三折,筆畫挺直,尖峰入筆向右下行筆且逐漸加力按下。但是在4中體現了一波三折的寫法,這是因為啄筆結束後會提筆在弩筆左側虛畫乙個圈,畫圈小落筆早則起筆角度較平,畫圈大落筆遲則紙上略去了起筆較平的部分,直接向右下按下。

7樓:南水無心

題主你知道了,告訴別人別人也不聽,也聽不進去。

所以,你堅定的按照正確的路走,別被其他的大眾誤導就好。

(把硬筆寫出毛筆的形態,是大師們追求的,普通人還到不了那水平)

8樓:張峰

學結構,就是很低階的,字不是寫那個樣子

再補充一下吧,歷代的學習記載,唐之前都是先練字點畫,然後學字,結構不是核心的東西,只是對字的形容,每個帖子都不一樣,唐以前就不是學結構的,

那句話,說錯了,是沒入門的在耍流氓,

9樓:大公尺

練字先練什麼要看個人情況。比如有人練過幾天,練結構或許是個方法。新人上來就練結構,要有老師當面輔導才行。大部分情況都是自己對著字帖練。

自己練,必須從筆畫開始。不是人人都很牛叉,上來就能讀帖,研究結構。基本上新人們都不會看帖,因為新人連眼力都沒有,很多人是看到字好看產生了練字的念頭。

大部分新人對古帖、現代字帖、江湖體都認為很美。這個時候你讓新人自己練習看帖、研究結構純屬扯淡。

我們都知道眼高手低,恰恰新人是眼低手更低。如果你練過一年跟二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的書法愛好者,他們看帖能力、認知書法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自己練,一定從筆畫開始。筆畫能夠讓新人在全新的字型中,慢慢感受這個字型的變化和效果。

從而判斷自己能否堅持下去,或者練的動力。

再說句題外話:新人看理論等於白看,手眼都跟不上,學了一大堆理論,對初期練字一點作用都沒有。不但不懂,相反會進入誤區。

人家的理論都是多年的經驗,新人連兩天都沒有,基本理解不了。練字是行動的過程,是一天天積累堅持,才會看到微弱效果,可不是理論能夠幫你一蹴而就的。

美工鋼筆如何練硬筆書法?

精靈 題主可以入鋼筆坑,但目前還沒有能力入練字坑。如果把寫字的主要原因和精力歸結於工具,那麼字肯定是練不好的。最終的結果只會是買了一大堆的筆和紙,字還是以前那個樣。練字,乙隻普通的中性筆,一疊A4列印紙,一本質量較好的字帖,足矣。買美工鋼筆做什麼?拿來練字,考試或日常用得上嗎?拿來練書法,現在的書法...

如何培養小朋友硬筆書法?

潮聲所述無歸處 還是需要從標準的字型開始學起,先學好規範的一筆一劃,在此基礎上衍生出自己的風格,才是學習書法的正確步驟,個人覺得優墨書法的國標楷體就很適合兒童學習,它是非常規範的標準字型 鉛墨書法 首先,鉛墨君想說 要想寫出一手好字,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的,急不來,我們要給孩子多一些時間。不可否認...

學齡兒童學習書法,是學硬筆書法好還是學毛筆書法好呢

大橘為重 做什麼事情,咱們都講究個目的。你讓孩子學書法是為了陶冶情操提公升個人精氣神方面的修養歷練心性,還是想讓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寫一筆讓人稱讚不絕的字?考試不會讓你用毛筆寫字的,簽合同也不會,日常交往更不會。所以我覺得小孩子還是從硬幣學起比較好。而且毛筆本身對腕力要求就比較高,孩子的骨骼力量發育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