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左上起筆右下結筆,古文排列卻是右上開頭,左下結尾,為什麼?

時間 2021-05-30 12:51:43

1樓:

我佛了,想要讓竹簡卷起來的部份不礙事,衹需要使這部份遠離你右手20厘公尺,即展開40厘公尺,用左20厘公尺寫,右20厘公尺用來放手。礙不礙手根本不是關鍵,至少在伏案寫作時不是。關鍵很可能在於上古時代沒有伏案書寫的習慣,可能是左手拿竹簡右手執筆,於是竹簡左邊就必須可握。

2樓:

我猜測(僅猜測),從右往左是竹簡時代留下的習慣。

新竹簡卷起來,邊寫邊鋪開,要讓捲起的地方不硌手,只有從右往左或從下往上,你腦補下看?

從下往上…以下犯上?所以選了從右往左。先秦,似乎右為尊。不過好像沒定論。

哦…好像很多人都提到了…

3樓:天上有天

左右對稱卻有別,左右手有別,世上有少量左手撇子,但沒有右手撇子,從天道左旋。字的筆法必須以從左往右為主。

從上往下是字的另乙個規律,從上往下為順,從下往上為逆,這個也許和引力場的方向有關了。另乙個原因是,天道在人類視角的上方,天道為尊。

古文書籍排列,先豎排成列在列從右往左排,這是沿襲竹簡的書寫方式。竹簡的結構為,單支竹簡從上往下擺放,竹簡之間串聯,竹簡捲成直筒形狀。在竹簡上寫字時,從最外圈的竹簡開始,展開時,方向是從左往右,右手執容刀或執筆書寫。

寫完一支竹簡,左手負責將竹簡往右推送一支竹簡寬度的位移。因此,書寫的時候每個字都是從左往右的。

紙發明後,漢人在紙上書寫卻沿襲竹簡的排版方式。這個排版是不對的。正確的排版有兩種:

第一種,先橫排成行再行從上往下排,這是現在的預設排版方式。

第一行文字

第二行文字

……第二種,先豎排成列在列從左往右排。

第第第……

一二三……

列列列……

文文文……

字字字……

從電腦操作來說,第一種是最適合的。

4樓:鏡嚴

五個因素決定,一,文字形態特徵,二,文字的記錄載體,三,書寫工具,四,書寫姿勢。五,絕大多數人用右手。

一,漢字是方塊文字,決定了可以橫向排列,也可以縱向排列,可以從左向右排列,也可從右向左書排列。

2,紙張的普及要到晉代,在紙張普及之前,文字書寫在簡牘上,簡是乙個乙個小竹片編在一起的簾子。卷軸狀,可以卷起來。決定了漢字排列方式是從上到下的豎排。

3書寫工具是毛筆,執筆時手肘可以懸空,決定了手腕不和書寫載體接觸。

4高桌椅到宋代才開始普及,在此之前,中中國人席地而坐,特別是在兩漢及以前,多是跪姿席地。決定了簡牘要拿起來寫。

跂坐就是垂足坐,就是咱們現在的垂腳坐在高椅子上。

斜執法,現代在書寫題壁時還會用到。

直執法,元代以後到現代的主流握筆方法。

我們現在還原一下古人的書寫:跪姿席地而坐,上身挺直,右手斜執筆,(斜執筆類似現在拿原子筆的姿勢,現代的毛筆握法是宋代以後有了高桌椅才出現的),左手執簡。左右手手肘手腕都懸空。

簡相對於地面大概成45度角。每寫完一條簡,左手捻動竹簡讓簡自然由左向右垂放。這種書寫習慣和書寫方式,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是最符合人體生理結構的,說白了就是最舒服。

西晉青釉對書甬,左邊這人一手執筆,一手執牘。牘是刨平的薄木片,和簡一樣用於書寫。

用紙模仿握竹簡,左手握簡,隨著書寫緩慢向下放。

至於單個漢字為什麼從左向右書寫,那是因為第五條,人是右撇子。右手寫字時目光在字的左邊,如果從右向左寫,那麼筆頭會遮擋視線,讓書寫者看不清已寫過的筆畫。

郭店楚簡

清代的線裝書籍,可以看到,兩千年後的清代書籍,排版布局還是模仿竹簡的形式。

在高桌椅出現以後,人是坐在椅子上,雙腿下垂。紙張是平坦在桌子上。這樣從右向左寫或從左向右寫都可以看,但是書寫的文化已經形成。

5樓:呆子

拋開諸如歷史事實等因素不談,從書法實踐反推:

(1)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右手為慣用手,雖然左手經過練習也可以較為流暢的進行漢字書寫,但在書寫便利上還是較右手存在差距,這一點在行草書中最為明顯。因此可以推測漢字在造字之初以右手為初始設定。

(2)對於右手而言,有三個動作最為便利,乙個是從左往右,乙個是從上往下,乙個是從下往左上,如左半圓迴圈往復。具體而言:

A.從左往右。很明顯,對於右手來說,從左往右畫了乙個橫,最自然的狀態是乙個斜向上的橫畫,而不是橫平。故書法中,橫畫多斜。

B.從上往下。裡面包含從上往下,往左下和右下。

在書法中,豎畫和撇畫,相對於捺畫而言,動作更為順手(我是指定腕時),流暢一些。因此《用筆十法》中謂勒鋒磔筆,字須飛動,無凝滯之勢,是得法。因為具體實踐中,可以感受到,寫橫畫和捺畫受制於手的活動範圍,容易造成用筆凝滯,若這兩個筆畫都需飛動,其他筆畫更是如此了。

(3)從下往左上。對於行文而言,結合從上往下。興之所至,執筆行文,表達我口寫我手,此時多為行草,右起下行,寫至最末,右手順勢往左移動,會比往右移動更為順暢。

不過,你說你非要把筆畫從右往左,行文從左上起,右下結束,反正也能寫出字來。但在書寫的便利性上,遠不如筆畫從左往右,行文從右上至左下。

6樓:

身為乙個書法愛好者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這是從實用角度出發的,就是 @琴弦下的懵逼果 說的,最早就寫在竹簡、卷軸上的,而且那時是沒有桌子的,只有幾,類似茶几這種,高桌高椅是唐代才有的。多數時候是左手拿竹簡,卷軸,右手拿筆,直接這樣寫就很方便,寫完一捲,讀的人展開,讀完又是一捲,放到一邊,有的是單獨的一片一片出現的。

那個時候練字也是在木條上練,寫完用小刀一削,又能重新寫。

郭店楚簡

上面兩張就是漢簡

紙張最初出現時沒有很大張的紙張,都是比較小的,紙張質量也沒現在的好,所以做不大。也是一直沿用之前的書寫習慣。

鍾繇宣示表

王羲之手札

其實古代也有橫著寫的,如匾額

7樓:gm zeng

以下皆以常理猜測為主,以現有和歷史事實為基準。

1、單個漢字書寫,以左上起,右下結為書寫規則,雖然並非絕對,但誠為主要規則,其原因不詳,也未必是人類必然要如此發展文字系統,猜測的影響因素,可以有:因多數人的右利手,如此書寫比較方便;右手不遮蓋已寫的部分。

2、漢字成句、成篇的外在格式

簡牘發展到形成具有一定的大量流行運用的形制時,一簡寫一行/列,多簡連編成冊,比較方便規範書寫,也方便紀錄儲存大量資訊。其他形制也有儲存,但相對使用範圍逐漸縮小,重要性降低。

8樓:懵逼果兒

起源於竹簡、卷軸的書寫方式。

古人不伏案書寫,左手持竹簡卷軸,右手寫字,每一列從上而下寫完,然後順時針轉動竹簡卷軸,則另起新一列繼續書寫,直到寫完所需,裁斷後面空餘部分即可。

正是這種方式成為了傳統,逐漸流傳至近代和現代書法。

其實這種書寫順序在有了桌案之後已經顯露弊端。如果是旋肘練的不好,或者要寫小楷之類,為了防止右手寫字時抹壞之前的字,還特地發明了一種「臂擱」的文房用具。

9樓:稽古明今

每個字從左起筆向右運筆恐怕是所有文字的特點吧?人類大多右勢,左撇子是少數,在右勢的情況下,從左向右寫能看得見剛寫過的筆畫,也許也更符合人體肌肉的用力特點吧。孩子寫字,家長總是提醒握筆不要太低,否則擋住視線,為了看見自己的筆畫,會養成歪頭的習慣。

起筆方向反了,會擋視線。

傳統漢字行文書寫的習慣適應於傳統的竹書,其特點是橫幅遠遠大於豎幅。從目前挖出來的竹簡看,竹簡長的也就50厘公尺左右,也就是豎幅最多半公尺,但是橫向是很長的卷,哪怕紙張代替了竹簡之後,形制上還是橫向卷軸。

橫向卷軸形制下,假設也要跟文字一樣從左向右行篇(每簡依舊自上而下),你會發現乙個問題,一方面,邊寫要邊開啟卷軸/鋪平紙張,用左手配合要交叉,很不方便;另一方面,墨跡未乾,也不能立刻卷軸,左手派不上用場,左手還有可能弄髒未乾的墨跡。

拉丁文本的行文是從左向右橫行的,這應該與書寫的媒介有關,好像他們早期是羊皮紙之類的,假如是用竹簡、毛筆,恐怕也得像我們這樣寫。或者把竹簡轉九十度用,變成上下卷,從左到右橫著寫?但是極不方便的,你身前要堆一堆竹簡或者紙捲,書桌也要改成橫窄縱長的,人還得俯仰、頻繁拉動。

另一方面,用快乾的筆、小幅的載體,那就又是一回事了。

文化、習慣,應該都是配套的吧,有他的系統性、科學性。

10樓:忍庸

這樣寫方便且美觀呀。伱練幾天書法就明白了。漢字要行內字字以行中縱線為中心且後行在前行之左才會好看。

楷書感覺不明顯。行書草書不這樣寫就會不像漢字、沒法看。有些人說之商朝漢字行文方向還未固定、純屬掣蛋。

甲骨文有先左行後右行之行文、不過是追求每片甲骨之文字之對稱造成、就像後世之楹聯是上聯先右行後左行而下聯先左行後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