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物館獲取的碎片化知識真的有用嗎?

時間 2021-05-30 00:00:26

1樓:解甲將軍

理論上,沒有任何知識是以完整的狀態擺在我們面前的,我們甚至可以說,你接觸到的所有知識都是碎片化的。

學習歷史,一看文物,二看文字,博物館則提供了前者。如果想系統地學習歷史,在去博物館之前還是要有一定的知識積澱,博物館裡的文物可以幫助你更深刻地理解某個時代、某個人物或者是某個事件,而不是走一趟博物館,就能像讀了通史一樣。

其實哪個領域不都是這樣嗎,比如給你一輛拆解的汽車,如果你沒有一定的汽車領域的相關知識,那就是一堆看不懂的零件。再比如給你乙個藥方,如果你沒有一定的醫藥知識積累,沒準兒會給當成菜譜呢哈哈哈哈哈。

2樓:藍色霧風

有沒有用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對有些人來說和逛網紅打卡咖啡館沒區別,還不如遊景點。不僅特別累,還不能一邊逛一邊吃喝。對牛彈琴,焚琴煮鶴。……

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是將文字抽象歷史知識具像化立體化的最好方式。是對一直高山仰止的的藝術珍品的朝聖之旅。是對大師們的藝術構思和美術技巧最直接的觀察研究。

也是長見識提高審美能力的最好方式。想高效吸收博物館之旅,去之前最好能先個做功課,了解一下相關知識。

3樓:南木香

當然有用了!

東西就在眼前,近距離看著,感受著,哪怕我對那段歷史並不熟悉,但不妨礙我心有感觸呀。

去年5月,去武漢喝喜酒。行程很緊,來不及去湖北省博,就去看了武漢市博。說實話,看完也就完了,並沒記住它們的準確名稱、年份。

看著它們,想到2023年還是2023年前,製造這些物件的工匠們沒想到2023年2023年後,我從很遠的地方來看他們做的東西。我此刻看到了它們,也想不出製造它們的人到底是誰?有過怎樣的家人與生活?

做這些東西的時候,他/她在想什麼。

乙個物體,跨越漫漫時空,串起三千年兩頭的陌生人。只有它,既見過製造它的人,又見過來看它的我。中間,它等待了許多許多年,才有了這一刻的凝視。

這份感觸,就像以前從沒到達過的,內心的某個角落。

如果去博物館獲取的碎片知識,也包括這些抽象感受的話,那我覺得很有用。它教會我乙個新的,看世間萬物的角度。

要說最有用,那必須是趁機用來教孩子了。娃從小在日本長大,中文沒日語流利。從小灌輸「想留日本就留日本,想回國就回國,會說日語又會說中文的我太棒了」,娃對自己的中中國人身份,出生來處很有認同感。

帶去武漢市博,跟娃說,今天沒時間,只好去看乙個比較不厲害的博物館,但是跟日本的比起來,還是很厲害。沒辦法,歷史太久,祖上太富。

這些物件兒,不識幾個字的黃口小娃也明白:一看就很精美,很難做出來

在日本的時候,有空也會帶娃去博物館溜達。一對比年份,娃驚訝了,得出結論:中國在做這些東西的時候(指上圖里的物件),日本那邊還穿著動物皮毛,搓木棍兒。

甭管文物知識準確不準確,我要的就是加強娃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這樣有助於有效預防孩子間的霸凌,受到歧視時的正確心態。所以,那次抽空匆忙逛了一趟武漢市博,太有用了。

博物館沒有門檻,想去就去。它應該像夜晚的星空,你抬頭看到星座位置,我抬頭看到閃爍星光,他抬頭看到天氣變化。無論我們看到什麼,有沒用,星空從不挑剔看它的人,come on!

隨便看!

4樓:張雍

從某個意義上說,博物館為參觀者提供了乙個重要的「在場感」,讓參觀者可以直觀地感觸到歷史、藝術、文化

就好像在劇院看戲一樣,你作為觀眾,也在無形裡參與了這場戲劇,但是如果是看的戲劇影像,就失去了「在場感」的體驗

5樓:必能上岸的鹹魚

為什麼沒用呢

去博物館參觀最主要的是看文物呀,觀其物,方知事。不管你是想攝取哪方面知識,歷史、文學、建築、佛儒道、兵器史、墓葬文化、服飾文化……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了這麼多年的歷史文化薰陶,但始終都只能是在書上看到那些關於歷史的記錄,僅僅體會文字之美,這段歷史還是死的。如果能去看看文物,以小見大從而窺探到這段歷史,那無疑是最棒的了。儘管那些老物件就沉沉的躺在展廳裡,但是它也是活著的,是它那段歷史留下來的縮影,這也是我特別喜歡去博物館的原因。

遊覽博物館的方式有很多種,你可以走馬觀花,可以細細端詳,但我相信無論哪種方法都能讓人得到些不同的東西,哪怕你只是對著它感嘆一聲:「woc!真美」

我去的博物館不多不少,這裡就放放圖吧

故宮博物院、國博———

秦兵馬俑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

湖博———

南博(長信宮燈特展———

川博、金沙、三星堆博物館———

桂博———

廣博———

這不是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知識嘛,碎片化知識也是知識,知識就在那,有沒有用看人而已

6樓:walter723

去博物館和去看演唱會去聽相聲去劇院看歌劇舞劇一樣,注重的是現場感受,實物真人體驗。那種感覺更加全面立體。和隔著電視電腦手機螢幕書本紙張看到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但如果事先做些功課,有些相關儲備,再配合現場,感受會更好。有可能成為難忘的回憶。就像我們千里迢迢去旅行尤其去國外,相信大家除了當地名勝也都會去一下博物館吧。

的確過些時候會記憶模糊,但當時感覺都不錯吧。人生不就是由這樣乙個又乙個當時組成的嗎?

7樓:曾佳佳佳

為什麼要背歷史年代表?不常用可以上網查,常用的自然記得。

通識的歷史書大多講王侯將相,和人民生活面貌關係不大,博物館裡那些非金非銀的所謂不值錢東西看起來確實有距離

幹嘛對自己要求那麼嚴格,要記得所有知識。培養興趣,再回來看書,看文物考古的書,器物就不會那麼抽象,再回去博物館多看幾次,溫故知新

不存在有用沒用,開心就好

8樓:一葦

說實話在博物館對於大多數外行人尤其不懂歷史的人完全獲得不了多少有用的知識,我是學歷史的,我去博物館很少是為了獲取知識,更多時候不過是把我學的知識在這些器物上獲得驗證

9樓:七月流火

博物館的知識是其次,主要是感受人文與歷史氣息,培養好的文化氣質,提公升小朋友熱愛國家歷史文化的感情。而歷史知識大部分要在學校,書本與專業歷史課程裡去積累

10樓:

這是因為你沒文化,不是因為博物館太碎

我過來打個廣告,看個《南北戰爭三百年》夠你去各大省博物館看半個多小時的古代軍械了

可是你不看書啊,兵書你不懂,禮制你不知道,唐詩也就初高中背了那麼幾首,甚至不知道唐朝是吃茶還是泡茶,那你去博物館幹嘛

就這態度,不是博物館沒用,是你沒用

11樓:今天日食

這種「傻子」般的無知感可能會把你以前的傲慢和偏見撞個粉碎。一些人開始放下身段開始思考,而另一些人開始「自我保護」,比如去質疑博物館所傳達的知識有沒有用這件事情。這種問題,更多的是一種自我「發洩」和「保護」,而不是「求知」。

不過,你的自我保護意識明顯更進一步,產生了一種「就算讀了歷史資料」也看不懂的幻想。

當然,你的行為我也理解,畢竟指責自己,不如去指責「博物館」要好受些。在大千世界之中,個體又算得了什麼呢?

12樓:

沒用。去博物館是去獲得一種近距離的直觀感受的。

獲得知識,你看書、上網都可以。

任何乙個專題網頁都比博物館更好,因為大量文字一眼可以看到頭,不像你從東走到西狗熊摘棒子全忘了。

但是感受是很重要的。

以目前的技術而言,對很多實物的感受還真的得走近了才行。

不感受的話你不會真的喜歡,不喜歡又怎麼會真的記住呢?不喜歡又何必去記憶呢。

13樓:螺旋真理

1.《國家寶藏》不是對文物的深度發掘,只是把文物的一些關聯性資訊講述出來了而已。

2.博物館展覽不是學校教育,沒有循序漸進的課程設定,沒有考勤要求,沒有考試測驗,而更重視體驗。習慣了學校教育模式的話,面對博物館總會有一種物效主義的疑問,表現出來就是「有沒有用」「有什麼用」等等。

4.博物館展覽是博物館知識體系的乙個表現和方面,如果想要系統化學習,參觀展覽只是一種形式,還需要通過閱讀圖錄、專業書籍,形成學習體系才能有效掌握。

5.總之,時下流行的博物館教育理論是建構式的,在博物館中學習的效果依賴於自身已經掌握知識的量和結構。

14樓:燭台切切切

通過參觀博物館獲取有用的知識的前提,是本身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你提到的類似朝代順序之類的基礎知識,是在去博物館之前就應該掌握的內容去博物館想獲取新知識,首先要在看某個專題展覽前對於這個展覽相關的知識有大致的了解,梳理脈絡,然後在博物館獲得直接的視覺化的資料,把你本來就知道的文字知識轉化為視覺或者觸覺記憶,從而記得更清楚牢固

平常看書看文獻,讀讀相關的故事之類的其實就是進博物館前做的準備工作,博物館只是最終滿足你視覺的地方而已,只不過是補充

更何況逛博物館本來就是滿足好奇心啊,不要想太多反而更能享受

有什麼了解博物館知識的推薦資料?

梁小安 專業的意見螺旋真理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這裡想提本人的乙個個人經驗,很多次和館內老師看展,老師們提起那些展品的眼神真的是讓人感慨。皿方罍在國家檔案播出前在國內一些展館巡展,其中一站聽當地博物館展陳主任聊他的歷史,他的器型特點,話語間的情感讓你對這個皿方罍的歷史與回歸更有代入感,這是你單看書你絕對...

帶孩子去藝術館 博物館有哪些好處?

大尺 逛藝術館博物館,和看非虛構類的書和紀錄片 看藝術書和藝術片差不多吧,能拓寬見識和思考的邊界。不過確實有一小撮藝術展有撈錢嫌疑,和爛書爛片接近。 大明媽 簡單一句話 從小見過什麼是真正美的東西,長大以後自然看不上那些偽藝術,審美對提公升乙個人整體的氣質和眼界意義重大。收藏界有個說法,人家大收藏家...

有哪些小眾的博物館?

郭楠 小眾博物館的話,北京推薦古建博物館吧,地點在先農壇,交通非常方便,現在已經恢復了一畝三分地,裡面三個大的展廳分別按照中國建築的年代線 建築分類和建築構件工藝來對中國古代建築展出,展出的地點本身就是先農壇的拜殿和太歲殿,所以可以和知識相互印證。最主要的就是人少,好停車,門票10元,除了古建展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