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卓有成就的中外佛學大家(或稱成就卓著的佛學研究者)自己並非佛教徒?

時間 2021-05-11 11:34:37

1樓:創世女神阿庫婭

佛教只有乙個主題,那就是苦和苦的止息。沒有看到身心純苦,那就不可能對佛法有堅定信心。而哲學家們,除了部分希臘哲學家和叔本華——尼采這一系早期存在主義大家外,並沒有看到身心是純苦的。

或者說,他們把工具看作是身心的延伸,如果是這樣乙個價值觀來看身心的話,身心就並非純苦了,那麼佛法就成了一種假說了。

2樓:普波居士

佛法深奧,難懂。很多有點學問的人,都想搞搞佛學,來證明自己的學問是很高的。目的不是去修佛,不是去明心見性,甚至根本不信佛。

其實佛學,不是學佛。佛學只是做做學問,表面上聊聊佛教方面的知識性東西。但不知道,修佛本質在於「法」,不是學問。他們不是佛門信眾也是自然的。

3樓:

因為他們都是御用學者,是dang的思想筆頭,只能傳播馬克思主義唯物價值觀

因為國內的佛學家是受馬克思主義教育的

在zf統治下,在主流官方價值觀的統治下

必須以反佛教為目的來研究佛教

否則他們得不到名和利

如果他們真的有傳說中那麼聰明和智慧型

不會不發現真相,但是他們不敢說實話

否則,別說功名利祿,就連身家性命都有危險

4樓:歐陽霈官

[研究是個技術活]

宗教代表了一種很強大的文化符號,承載了很多的文化內容,這些文化內容需要專業的研究者進行研究分析,因為研究工作涉及大量的文獻多整理、翻譯、整合編輯工作,更多的需要的是研究者的專業水準,而不是信仰。研究是從不知道、懷疑逐步推論、證實、邏輯自洽,研究出來的很多學說也只是代表一家之言,只是說有的學術觀點自洽度更高,在學界認可度更高,不能說哪一家就是絕對正確的、完美的,特別在文化研究領域,不可能。

[不同的研究角度]

比如,很多漢學家、漢文化研究者不是中中國人,他們可能通曉漢語(研究工具),但是沒有長時間在中國生活過,但是他們作為研究者,站在文化的外圍能夠從乙個不一樣的視角來看待中國文化。不同的視角沒有優劣之分,甚至可以互為補充。

一些佛教的研究者也是掌握了研究工具(佛教經典、梵語等語言工具),站在不一樣的角度上進行闡釋說明。

就像沒有在中國生活過的漢學家一樣,他們的視角可能就比較沒有情感因素。因為乙個中中國人還是免不了對於自己生長的文化氛圍有情感——在研究者嚴重是巨集觀的東西,是文字上的東西,但是對於乙個中中國人來說,所謂中國文化就是你的一茶一飯、就是你的一生,這怎麼能一樣呢。

[修行者與研究者]

研究者不是修行者的情況不少,就好比地理學家能夠告訴你這裡有一條河,水深多少、水流速度多少、形成年代是什麼時候、旱季雨季怎麼樣等等,但是旅行者要自己去趟趟水、遊游泳。地理書上說水深及膝和你站在水裡感受到的水深及膝,是兩碼事。也不一定要求地理學家一定在水裡呆過,才能知道水多深、水流多快吧。

地理學家和旅行者都知道的事情,視角變了,感知的方式變了,就完全不一樣了。

5樓:zwtt

研究佛學的分為學術派和寺廟派。有佛教信仰的人不稱「信佛」而稱「學佛」。並且學佛和學術是兩碼事。很多學術派的研究佛法,研究的越深,了解的越多,反而並不信佛。萬事皆通。

6樓:

非教徒有更廣闊的視野去看待宗教的利弊,教徒大多處在乙個該教派(不是宗教)是和諧的氛圍或心態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為什麼很多有成就的人最終都信教了?

我在南方的豔陽裡 你們確定他們是信教了嗎,這些人信仰的是思想,不是有神論。要知道比如佛教道教,他們中有些思想是非常棒的,對宇宙只感悟,自然之感悟,非常棒的 五個橘核 因為宗教給出了一套話術和邏輯遊戲,讓世界上的無常與隨機有了確定的答案。盛衰本無常,生死本無常。越有成就,越以接受自己生活裡存在的無常。...

為什麼總有很多人喜歡吹捧熟人的成就?

海外之窗日本留學工作室 emmm我覺得他的意思是你看我認識這麼優秀的人我圈子裡都是這樣的人厲害吧?好像很多人都覺得認識留學生是一件非常非常自豪的事情 我真的是哈哈哈哈哈哈哈了 不要理他們就好 題主適合和更優秀的人聊天 楊毅 品牌營銷學中有乙個詞叫 比附定位 比附定位即通過與競爭品牌的比較來確定自身市...

為什麼很多有專業成就的女性都終生未嫁?

誼妮 前人常說 男主外,女主內 從生物學上來看不是無其道理。過青春期後男性身材通常會比女性高大,體力也是優於女性,而女性則開始有懷胎和生育的功能 所以原始分工由於男性體格較好,通常負責向外征討 追蹤獵物.等需要巨集觀視野的能力,而女性則著重在採集果實 養兒育女等微觀型家務。進入農業時代也是一樣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