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隱者不遇》最後兩句為什麼不能顛倒?

時間 2021-05-11 07:13:33

1樓:吳乎

感覺像是作業。

簡言之,這是點染之法。類似於先畫朵花,然後再旁邊加幾隻蝴蝶,化實為虛,化將盡而為不盡。這種手法在詩詞中和在國畫中用得都很多。比如: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無奈雲沉雨散,憑闌干、東風淚眼。海棠開後,燕子來時,黃昏庭院。

何處是京華?暮雲遮。

也有相反的筆法,化虛為實,猛然打斷,不留餘地,就像奔流的水忽然被一塊巨石阻斷。典型的如: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發生!

2樓:田開疆

說意境之類的,這個其實不是原因。

那麼為什麼不能顛倒呢?因為不押韻啊!

「去」和「處」雖然在現代漢語不押韻,但是在古漢語是押韻的,都是壓類似於u的仄音。這個問題在唐詩不是很常見,因為一是,唐韻已經有很大部分和現代漢語音韻是重合的;二是,唐詩押平聲居多,押仄聲很少。因此這是乙個例外。

如果讀者上溯古詩十九首、漢樂府這樣的古詩,就會發現很多這樣的例子。 舉個例子:舊題蘇李詩之一的《上山採蘼蕪》。

3樓:盧斯人

我是這麼理解的:首句乙個「松」字,二句乙個「師」字,兩個都是小意象,點明地點和人物,整首詩的基本架構有了;三句乙個「山」字,四句乙個「雲」字,意境不斷擴大昇華,層次逐步加深。

4樓:宗開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類似於一種開放式結尾,可以將境界昇華。

雲深不知處,只在此山中。則對讀者的想象力做出了限制,效果就沒那麼好了。

5樓:天衣

這是一首古風絕句。

所以平仄方面很自由。

但這不代表就沒有平仄了。

至少二四句的尾字必須是一致的,也就是他們要麼都是平聲要麼都是仄聲。

所以就這一點就限制了它不能互換。

其次,還是要押韻的呀!古韻裡面『處』『去』是押韻的。

以上兩點保證了它音韻上有詩的美感,如果三四句倒置則完全沒有了古詩的韻律和美感了。

然後,詩歌的靈魂還是在於『真』,詩的美在於『自然,』所以花間集那種雕梁畫棟的詩詞為人看輕就在於過度雕飾而忘了本心和自然,乍讀一首半首尚覺美麗,幾首讀下來就味同嚼蠟令人昏昏欲睡了。因為它們往往失了詩之魂靈。

返回來談本詩,漢語在敘述乙個地方的時候總是從大到小的,詩中童子的語言正是如此,如果倒置那就違反了基本規矩,會非常的不自然。當然,那樣也就不是詩了。(這裡敘述的有問題,不充分,手機,路上,天寒,暫且如此)

隨園詩話裡記載袁枚家梅花一夜盛開,其家僕喜曰:梅有一身花了!袁枚喜此句清新採入自己詩中。

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首詩如此素淡而韻味悠遠,恰恰也是作者欣喜於從童子那裡偶得的佳句呢!這種欣喜這種偶然迸發的靈感的火花才是詩的靈魂,應當細細品味其中的玄妙才是。如問題所言胡亂編排,那不就成了成語焚琴煮鶴的真實寫照了麼?

6樓:峰竹

感謝抬愛。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雲深不知處,只在此山中。

如果不考慮平仄和押韻,我認為後一聯可以顛倒。並且不影響內容和理解。

陳奕迅《十年》最後兩句表達了什麼感情?

ff8zell 就很簡單啊.我愛你,我以為你是我的一切。你的離去讓我痛不欲生,讓我覺得從此之後,再無感情,眼淚從此乾涸。十年之後,回頭發現,時間沖淡了一切,我並沒有因為失去你而失去悲傷的能力,我一樣會流淚,甚至可能是為 別的女人 整個意思其實表達的不止是愛情,而是 我曾經看重的一切 也許並不是 那麼...

你不能從語言邏輯的角度解釋為什麼下面兩句話裡的「高於任意」代表不一樣的含義

Dire Wolf 網上不是有很多段子,同樣一句話,但是語氣不同可能表達相反的意思 其實是類似的原因 口語中因為一些簡化,把一些限定副詞省去了,所以就會出現樓主提問的這種情況 或者說因為有語境的幫助,所以才有條件省掉類似副詞,但是在一些正式書面文稿中,這樣表達是不夠清晰的 其實b句,如果把 還是你去...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兩句為什麼好?

Cosmic Dust 記憶裡讀罷這兩句,大多是勉勵的意味,人生應當如野草一般堅強,秉持 大不了就重頭再來 勇氣。現在在讀,竟然有些其他體味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賦得古原草送別 小學背誦時,常常忽視了它是一首送別詩。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在一片蒼茫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