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覺得《人間失格》是一部好作品?

時間 2021-05-09 19:12:46

1樓:PPML

我是覺得提供了體會一種大部分人都不會有的生活狀態的視角。這種生活頹廢到極致,悲觀到極致的生活,一般普通人都不會體會到,但是我們卻又可以深刻了解主人公的痛苦,體會他的絕望。甚至,在某些情節,我們可以看到自己模糊的影子。

通過極端的描寫來表現人性也是我很喜歡這部作品的原因。

2樓:乙個點

再也沒回茂子家那段,把我戳痛了。

想起了往事,我懂自己是終歸是外來人的苦痛。那陣子,有兩年吧,我寫啥短文最後都是「他們終歸會回自己家。」

再多風花雪月,你儂我儂,激情不捨,我總是優先被捨棄的那個。因為他們會回家,我再好再可愛也沒用,陪陪人的。

那幾年好折磨,現在回頭想,就是覺得人怎麼能那麼痛苦。

算心有餘悸吧。

3樓:

這兩天剛讀完,來翻一翻,突然很想寫點什麼。

剛看第一頁的時候,有點覺得可笑,但是,到了第二頁,第三頁。。。我笑不出來了。我看到了我自己。乙個在家人面前也要演戲的,不敢對任何人吐露真言的人。

還好,我還不像主角那樣悲慘,我還有能夠理解我的人,還有可以說真實想法的朋友,還有堅定的信念,還有真正出於喜歡,而願意付出一切的人。

我還沒絕望,我還愛這個世界。

但是,如果有一天我絕望了,誰會來拯救我?我的朋友不在時,誰聽我訴說?人間失格教會我,不要絕望。不管多難過,好好洗個澡,想著喜歡的人睡一覺,明天還會很美好。

4樓:「已登出」

先借用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裡的一段話:

「這麼多年諮詢信看下來,讓我逐漸明白一件事。很多時候,諮詢的人心裡已經有了答案,來諮詢只是想確認自己的決定是對的。所以有些人讀過回信後,會再次寫信過來,大概就是因為回答的內容和他的想法不一樣。

」人普遍有從眾的傾向,希望通過感知外界或從他人的思想中汲取與自己相似有益的觀點,藉以合理化肯定自我,畢竟我們是群居生物。

樓主問的是「為什麼你覺得《人間失格》是好的作品」,也就是答這問題的人應該是那些認為《人間失格》是好作品的,這是預設好的大前提。

所以這問題實際上是:你覺得《人間失格》是好作品,說出你的原因理由。

我沒有覺得《人間失格》是好作品。

5樓:侖質

《人間失格》寫了乙個日本二戰前男子童年、少年、青年的成長歷程,包含對於多次自殺的描寫,作品整體基調灰暗壓抑,結局更是毫無疑問的以悲劇收尾。

作者太宰治,其本人也在寫下這部作品不久後離開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人世。引起巨大的文化現象,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本書從幼年時期開始描寫主人公,突出其過於敏感的個性,在後續的人生中,他始終是乙個善良但是懦弱的人,在錯誤的環境與現實中逐漸被引向窮途末路。在這個小男孩一步步的走向墮落的過程中,太宰治最令人驚嘆並且能夠深深打動人的原因在於他將整個過程以乙個較為連貫的描寫表現了出來,這讓讀者對於主人公的認同感具有了極大的改善,也比現實中人們對於選擇自盡之人更容易獲得讀者的同情,因為新生兒如同白紙,套用一切相同的過程,乙個人最終的樣子完全取決於其所處的環境與所經歷的人生,讓人找不出反駁的理由,幾乎產生不了鄙視與不尊重主人公的衝動。

那麼在這樣人生中,主人公成長為了乙個什麼樣的人呢?他多疑,神經過敏,卻又渴求別人的愛。他善良,不懂得拒絕他人,卻又一次次被所謂的友人背叛。

幾經波折,他失去了很多,他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東西,他要絕對守護的東西,他要用餘生去與之相伴的東西,然後生活又奪走了一切。他嗑藥,他逃避,但是這一切的代價又是什麼呢?

跟隨著他,讀者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生活在他身上的所作所為,他本可以像那個時代的大多數人一樣,他本可以獲得更好的生活,他很聰明,生存對於他而言完全不是什麼難事,但是他沒有,因為他善良。

他沒有做錯什麼,讀者們也會認同這個觀點,但是這就是沒有做錯事情的結果,或者說,下場。那麼,問題出在哪呢?

但你也不能去怪世界,去怪社會,因為別人也都在跟你一樣的世界裡活著,沒有任何人做了錯事,他們每個人的行為都是充滿了人性與理性的。

可是,為什麼?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生為人,對不起。」

這就是矛盾,這種矛盾所造成的精神迷茫與價值觀的崩塌,進而陷入無法平復的恐慌中,最終形成的是人在冷漠現實面前的無助感,而更多時候,這種情感被俗稱為「悲觀」。

所以這部作品可貴的地方在於,它將深埋與每個人心底的那種悲觀的情緒調動了起來,並加深了讀者對於社會裡人與人之間那脆弱並且虛無基礎與聯絡的認識,而這種認識,對於戰後的日本人,那是他們所深刻感受到的現實。

這就是為什麼《人間失格》能成為經典的原因,它精準的封裝了一種誕生與工業革命後的憂鬱,而日本人民曾不止一次體驗這種憂鬱。

沒有人能保證這種事情不會再次發生,無論是「失去的二十年」還是「垮掉的一代」,哪怕是在中國,在上公升通道日益封閉的今天,沒有任何人能夠保證自己不會陷入這種恐慌之中,所以在年輕人之中各類「喪文化」才會如此流行,才會有人重提活在當下,才會有人提倡遠離城市的生活,提倡起祖先們避之不及的生活,什麼「麗江遊」什麼「大理行」,什麼文藝小清新。又或者是完全逃避現實,沉溺於網路空間,這一部分得益於經濟的高速發展,得益於網際網路技術與行業的發展,但是放在任何時代,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年輕人奢靡享受的方式變了而已。就連這本《人間失格》,也由於其強烈的引起共鳴的能力,而能因此受到各國青少年的追捧。

這是乙個好現象嗎?

糟糕透了。

那麼有什麼辦法嗎?

沒有。只要工業革命的春風一天不停止吹拂,存在主義導致的虛無主義就必然不會消失,後現代人文關懷就永遠會被人們迫切的需要,因為神已經死了。

但是你能去責怪工業革命嗎?

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困境,而《人間失格》這樣一部經典的產生,只是其中乙個現象罷了。

6樓:朽木韶殤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初讀覺得做作,越讀越好玩;

當你想認真說話的時候,就離這個世界越來越遠,投射在別人眼裡,就成了裝逼;

人間失格的男主,在現實社會裡活不過半天;

衝突、矛盾和悖論是刻到日本民族骨子裡的秉性;

太宰治將其一生之精華都用於點綴人性之懦弱、孤獨、與背離;過度聚焦導致爆裂……

我並沒有太強的代入感,只是覺得雖自傳體,但細節構思巧妙,筆觸聚焦能力罕見,三十9年的陰鬱集於,用生命演繹;

文學作品修飾、昇華、抽象與聚焦;人性最為普遍的懦弱、孤獨與背離,世界即是背叛,人間即是地獄,凡人皆可產生共鳴;

筆下雖然諸多女性的輕蔑不恭,文中僅有之人性的光輝又都是通過女性散發,女性角色實則有暗夜之星輝的感覺……

還是別獻給迷茫中掙扎的人了,絕大多數人的迷茫是基於對世界和自我缺乏最基本的認知,對人性缺乏最基本的反思所導致,恐懼的根源有兩種,一是是基於未知,另一種是知道的太多,眾人是前者,太宰治是後者;所以別試圖這本書中尋找解脫之道,你的人生離他十萬八千里,否則連死都死得不明不白……

未曾探求而無知,求而不得之未盡;

厭惡卻又不停的游離在最接地氣的社會群體中……未能找到自己的彼岸或邊城

其實在我看來,絕大多數自殺,皆因欲念!因慾望而自殺……

太宰治終究生在於聰明,死在於智慧型的缺失…

你為什麼喜歡,人間失格這本書?

不知道問什麼看完之後那麼的放鬆,後來發現我看這本書的動機就是不單純的,用別人的不行來襯托自己自己的幸福。生活就是這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狀態。在人與人之間找平衡,好高騖遠,希望你我都好吧,共勉 附一張圖。2019.5.22修改分割 最開始也是因為聽說太宰治是森先生的小迷弟去看了的。人間失格誠如眾人所言...

人間失格為什麼我讀起來是消極的?

jasmineQY 讀起來確實很壓抑,生而為人,我們因為思想而成為優勢物種。我們每天有太多的思想。惡的,惡的,我們只能體會自己的所知所感,甚至自己想什麼自己都弄不清楚太宰治放大了內心那種消極的情感,我們有很多的無奈,慾望,不得 餘七 這本書我再讀五十遍也沒辦法講它不消極。它理應是消極的。儘管刪刪改改...

你覺得《邊城》是一部怎樣的作品?

勿忘晴空 讀邊城這本書,是在幾年以前。初讀時覺得對於乙個十五 六歲的我來說略顯乏味。畢竟這本書沒有明顯的戲劇化矛盾,缺乏一點引人入勝的情節。幾年後重拾起這本書,便發現 這才是這本書真正獨特而又有魅力的地方。作者沈從文說 這是一種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的確,書裡 我看到的就是一種純粹的 善良而又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