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提到得分能力似乎都是外線球員比較強?

時間 2021-06-04 02:32:02

1樓:不會騎馬的牛

經過NBA幾十年的不懈努力,鍥而不捨地修改規則,外線的小個子終於可以在得分能力上超越大個子。

不斷擴大三秒區、設定三分線、非法防守(防守三秒)、合理衝撞區、No Handcheck等規則,幾乎每條都是針對大個子的,都是為了讓小個子打得舒服,讓大個子打得難受。

如果內線球員的得分能力仍然比外線球員強,聯盟還會繼續修改規則。

2樓:MrHow

本文主要對比超巨以上的level,因為給我們印象的主要就是這些人。

這個得分能力可以理解為兩種能力,第一種全面的得分能力,即不管什麼辦法我都能把球給你放到籃筐裡;第二種就是得分的數值。

全面性外線球員比內線球員得分的全面性更強,尤其是喬幫主和科比。試想一下內線球員是基本不會拉到外線組織進攻,有豐富出手機會的,一般內線球員就三種得分方式,接球就投、背身單打和正面扛著打,這三種方式外線球員也可以做到,甚至喬丹科比在背身單打方面可以比內線球員做的更好,當然我說的是同體型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

比如說詹姆斯來防科比,那科比就有很多種出手選擇,如果是巔峰霍華德來防,科比自然會打得比較艱難,但是如果體型差距過大形成錯位,那意味著內線球員就會出現錯位機會,所以小打大,在空間足夠的情況下,是防守球員比較不願意看到的一幕。

但是內線球員很難做出像外線球員一樣的急停跳投,高速運球中變向這一類需要敏捷性很強的技術動作。恩比德在一次採訪中說自己是個後衛,也就是說他有時候可以做出假動作接歐洲步等等比較靈活的腳步動作,但這也僅僅是「有時候」,且這是聯盟的頂級內線了。

這也跟大個球員的身體狀況有關,你可以去做個實驗,在兩個身體素質差不多的外線球員,乙個綁著沙袋(兩個5kg就夠了),乙個不綁,兩個人進行兩個小時的急停跳投訓練,你一定會發現綁著沙袋的球員會更累且(最重要的)膝蓋會更疼。這就是大個球員如果要想獲得敏捷能力的代價,磨損膝蓋。這還沒有考慮到實際情況下,負重球員作為內線一般擁有更高的身高,也就是重心更高,作變向會比現在更難。

那考慮到得分的經濟性和未來職業生涯,應該不會有很多大個球員做這種訓練吧。

至於說遠投,這也是目前大個球員的技術發展趨勢。

但是這裡的問題就是,外線球員可以投三分因為內線有要位籃板;而內線球員在外線雖然面對更小的防守壓力,但是遠投不中的概率更大,一旦不中,基本就意味著沒有籃板。所以,目前大個內線投三分球可以被視為奇兵而不是常規得分手段。

2. 得分數值

我們先說,這裡的對比物件就在80年代之後。因為張伯倫那個時代,規則都不完善,具體可以查詢,甚至可以說張伯倫職業生涯初期,跟現在的籃球運動可以看作兩個運動。

那我們可以得出乙個總結,內線球員的單場均分是不如外線球員的。這裡面賈巴爾馬龍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存在我們下文會講,但是除了這兩位,即便是沙克這樣的球員他也就巔峰頂期場均得分比較高。

為什麼?因為在整個得分過程中,外線球員受到的防守壓力要遠小於內線球員。

從準備拿球開始,外線球員拿球一般在三分線附近,這裡空間開闊,不會有防守專家上來給你貼身緊逼,或者多人包夾。而內線球員你想要他真正發揮優勢,那內線球員要位就要深一點,大概兩到三步。別小看這兩到三步,這一下子空間就小了,再加上內線球員本身體型也會偏大,靈活性也會比外線球員差,那他面對的防守壓力也會更大。

同時,這裡是可以貼身緊逼甚至夾擊的。

接著,拿到球準備進攻,這裡說的都是平均防守壓力,希望不要有槓精拿倫納德和奧尼爾來跟我對比。拿到球進攻,因為距離籃筐較遠,外線防守球員很少貼身緊防(你可以試試,進攻球員扛一下,等防守球員再次撲上來,扯一步然後接著加速變向就能過人)。而內線球員,要到球基本就是貼身,因為你已經進入了得分比較簡單的區域,防守方是不會給你機會輕鬆出手的。

同時,內線也更容易被包夾。包夾之後出現的機會,如果不換防,那防守球員夾擊內線時,當球轉移到空位,防守球員是從內線衝到外線球員,只要外線球員不投三分,那進攻軌跡和防守軌跡就會重疊;而外線球員受到夾擊傳球防守球員是從旁邊衝過來的,這樣他們的進攻路線就不重疊,就需要內線撲出來,機會就出現了。所以夾擊內線比夾擊外線成本要更低。

最後,內線球員的體力也不足以支撐他們打足夠多的時間。雖然外線球員需要在外線不停奔跑,但是內線球員,他們每回合奔跑的直線距離要更遠而且他們體重身高等也更消耗體力。

綜上,內線球員不太能有太好機會。

為什麼說賈巴爾和馬龍都有自己特殊性存在呢。首先他倆都保持了很長時間的健康和巔峰或者次巔峰狀態,看得分榜前五,詹姆斯不算因為還沒結束,科比喬丹都是職業生涯要麼被大傷影響,要麼被退役耽誤。

其次,賈巴爾身高臂長再加上一手天勾,幾乎沒人能防得住,所謂一招鮮吃遍天。馬龍強壯的身體保證了他基本上不會傷退,同時也在同時期內線較量中比較容易占得先機,當然,這裡,也有斯托克頓的一點點功勞,他讓馬龍得分比較容易。

提前預備,得分榜6-10的確是內線球員居多,但是真正屬於現代籃球範疇的也就司機和鯊魚。剩下球員,雖然是內線,但是那個時代NBA是長人運動,就是說身高高的球員會有比現在更重要的戰術地位和出手機會。

司機就不說了,投籃精準,長期作為一支球隊的核心;鯊魚,大家不覺得鯊魚作為2023年代初期的統治者他的得分並不是很夠看嗎?相比於其他年代的統治者。當然奧尼爾巨無霸的體型也導致了他得分會更容易。

3樓:寫在燦爛的地方

在小球時代之前的內線為核心的年代,內線中鋒是球隊戰術的終結點,所以我們時常可以看到內線球員打出20+10的表現,也經常有內線球員得到高分。那個時代,有很多突出的內線球員。日本著名中鋒說過統治籃板球你就能統治比賽,因為你搶到籃板球就多一次進攻的機會,而中鋒越靠近籃下越容易完成得分。

我印象裡很深刻的看喬丹《最後之舞》一開始喬丹被選中時公牛覺得他是乙個7尺以上的長人就好了,當初採訪了很多內線球員沒人認為喬丹能取得成功,由此可看出內線球員當時的地位。

後來聯盟允許聯防,籃下防守限制三秒,背身五秒,包括No Hand Check各種規則的出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內線球員的發揮,而為什麼要限制?就是因為那個時候內線球員確實很強力,像奧尼爾這樣的內線巨無霸在當初的規則裡,基本無解。其次就是NBA開始發現,,外線球員更利於籃球的推廣,更深得球迷的喜愛。

因為普通人看到內線球員往往有一種距離感,他們太高大太強壯了,而外線球員相對來說沒有那麼高大。特別是艾佛森、小托馬斯、保羅這樣身高偏矮的球員的出現,讓更多普通身體條件的球迷有一種代入感,讓更多矮個子球員有能打進NBA的希望。

隨著小球時代的到來,場上的球員身材越來越平均化,我們開始大量的跑動,更遠距離的投射,無論我們是什麼身體條件,我們都可以更好的享受籃球的快樂。我們不再需要高大的身材才能成為乙個核心球員了。

籃球是在發展的,它吸引球迷的核心原因在於要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快樂,這才是最重要的。

4樓:惡魔萊恩

簡單說吧,就是因為喬丹。

在喬丹之前可沒有外線球員得分能力強這個說法。NBA第乙個巨星,喬治麥肯,是中鋒;歷史上唯一乙個拿到單場100分,還有單賽季50+的,張伯倫,是中鋒;NBA累計得分最多的賈巴爾,是中鋒;還有其它數不清的內線比如大衛羅蘋遜,麥克海爾,卡爾馬龍,奧尼爾,巴克利,這些人得分能力絕不輸於外線球員。外線的得分能力系統性地超過內線就是從喬丹開始的。

喬丹的成功讓NBA意識到,像這樣身高兩公尺左右的能突又能投的外線球員,相比於兩公尺一以上的、只在籃筐三公尺範圍內拱來拱去的內線,觀眾緣好太多了。於是才有了後來的四大分衛,還有詹姆斯、韋德、安東尼、杜蘭特這些超級外線得分手,還有後來在規則上不斷地削弱內線,鼓勵外線進攻。很多人認為外線得分能力強主要是因為有了三分線,但其實三分線真沒那麼重要。

在庫里之前,NBA的主要外線得分手們每場也就投進一兩個三分,在得分上也就多個一兩分而已。真正的原因還是喬丹終結了幾十年內線為王的局面,為外線球員樹立了模板。

為什麼有人認為杜蘭特得分能力比科比強?

科狗 場均分比科比高科密 場均分有什麼用看總分!出手數比科比少科密 杜蘭特沒體力投多了就不准了真實命中率比科比高科密 科比場均三人包夾杜蘭特全是單防罰球數比科比少科密 杜蘭特體毛大回環 gif集錦是科密最後的救命稻草 楊瑞 因為身體天賦是人第一眼看到,杜蘭特二公尺一十的身高,配合超高的敏捷性,和柔和...

庫里的得分能力很強大家有目共睹,但是為什麼卻感受不到科比甚至杜蘭特那樣恐怖的統治力?

漂泊星沙 身體原因單挑能力有限。舉個例子以前勇士打雷霆,庫里老喜歡去單打威少,但總是被防得沒脾氣,如果是科比杜蘭特,威少單防防不了。 snoo 因為庫里的特點就是快,你還沒來得及反應,你就已經被殺死了!你根本就不知道怎麼死的,也沒怎麼反抗。所以就給你一種錯覺 庫里沒那麼厲害,只是我沒來得及反抗而已。...

這世上似乎每個人都是努力生存,哪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選擇面對悲催的人生

和光同塵 或許是因為選擇是錯的,或者說是失誤的吧。無數的選擇中,哪怕只是少數失誤,讓自身走上了扭曲的方向,人生的悲劇色彩可能就佔了大部。甚至這些失誤選擇可以不是你自身做出的,而是別人的選擇影響的。 稻草人 因為除了努力,還有慧眼對各個機會的識別與判斷。在努力後使個人能力達到可以成就一番事業時,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