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的小詩《避免》所提及的事件,該以何種態度對待呢?

時間 2021-06-03 23:05:24

1樓:Losng

何止花會凋落,人都是會死的。即然都會死,怎麼掙扎最後都會死,那為什麼還要生呢?

只看到花會凋落,卻看不到自己會死。很無聊的一種說辭。而且,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落花更護花,這才是花應有的東西。種花是護花,落花更是護花,花開花落,生死輪迴。如果沒有人種花,那有花的百轉千迴。美麗不會凋落,只會轉化。

花有花語,花有自己的生命。種與不種,皆是緣。人與花無緣,自是不種。花亦失緣,人亦失緣。人無慧根,自是與花無緣。

2樓:YLSHD

這個可以參看《浮士德》中梅菲斯特的結語自白:

「過去了!這是一句蠢話。

為什麼說過去?

過去和全無,完全是一樣東西。

永恆的造化於我們何補?

不過是把創造之物又向虛無投進。

事情過去了!這意味著什麼?

這就等於從來未曾有過,

又似乎有,翻來覆去兜著圈子,

我所愛的卻是永恆的空虛。」

顧城的詩中應表達了相同的負面情緒,然而,作為大詩匠的歌德,卻是以此虛無消極反襯勃勃進取的人性之歌,且看下段:

這是智慧型的最後結論:

「人必須每天去爭取生活與自由,

才配有自由與生活的享受。

我願看見人群熙來攘往,

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

我對那一瞬間可以說:

你真美呀,請暫留片刻……

我有生之年留下的痕跡,

將歷千百載而不致湮沒無聞。

現在我懷著崇高幸福的預感,

享受這至高無上的瞬間。」

3樓:

人都有生老病死,死前可能會經受長期的病痛折磨,大概顧城是不願意看到自己這樣凋零,於是自殺了。其實這種結果你自己也能預想到,請問你是否為了避免這種結果而選擇現在自殺呢?如果願意,那純粹是多此一問;如果不願意,「究竟怎樣做是正確的呢」?

4樓:劉曉xi

你不願意種花/你說/因為害怕看見花一片片的凋落/所以/為了避免一切的結束/你拒絕了所有的開始

我覺得這詩寫的不錯,特意重複了一遍。仔細觀察這個小詩裡,遊蕩著的一種美,這種美是建立在哀傷之上的,哀傷又建立在凋落,也就是死亡之上。他把人的意願和事實寫在一起,就觸動了那些心隨境轉的人。

而事實上,人是人,境是境,人與境產生聯絡是因為人迷失在境界之中。人之所以迷失在境界之中是因為佔有慾。俗世中的愛,就是佔有慾。

如果花與你無關,它開它謝自然就不會再引發你的心境上的變化。事實上,花的確是與你無關的。你是你,花是花。

現在的你,和顧城一樣,因為愛的原因,把花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這朵花和你與之聯絡起來的那些事物一樣,它們是以愛和恨的名義,使你生出的我要,我想。

5樓:徐博文

那就種樹吧/我說/即使每年的秋葉一片片飄零/也要/為了人一生看不到的樹的終結/種下一顆樹苗。

我們不知道種子是花還是樹,只能種一下看看。

是花的,享受她盛開的美麗。

是樹的,即使你我泥銷骨,它仍可在。

6樓:李玉龍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指出,人的觀察學習有四個過程:

即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復現過程和動機作用四個具體過程。其中最重要的的注意過程,沒有注意啥也不會出現;起決定作用的是動機作用,你想或者不想復現。

花會凋零,所以不就不去種花:為了不看到不想要的結果,我決定不開始!

但是,如果我們的一生都只是在追求結果,那還有什麼可追求的:人必有一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苦庸庸碌碌。

很明顯,這種太注意結果的心態是不夠健康的!

在注意你的目標的前提下,去享受過程,當方向偏離了,那就調整,也許你覺得挺好,還不願意去調整呢!

去享受生命的終始之間的豐富充實,享受四季交替的繽紛多彩,享受日夜輪轉的明暗冷暖,享受一家人的嘮叨與關愛,享受乙個人時而懶散時而奮起的交替;當你享受過程,你可能得到你想要的結果,也可能得到另一種讓你滿意的結果!

哈哈哈,加油,別向詩裡去學習!

7樓:心靈地圖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巾幗第一人『冼夫人』曾說過:「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做的事,是因為我們知道它是對的,所以我們才去做的。

8樓:

實說,我不太喜歡顧城。

他極端、純粹,詩裡有生命,卻又不尊重生命。

這首詩是迴避型的。可生活裡那麼多事,躲是躲不掉的。那就順其自然吧。

顧城的避免有什麼深層含義?

寒原 Jeff 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意看見他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詩人要闡述這樣乙個道理 世上很多快樂的事情都是以痛苦結束的。要想得到快樂,就要準備經歷以後的痛苦 不想經歷以後的痛苦,就應該避免亊情的發生。詩人給出了乙個藝術框架,讀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來填充和裝飾這...

如何看待《可愛又迷人的她》中安崎 許佳琪所提及原生家庭的認可和鼓勵對成長的影響?

June 中國的傳統文化底蘊是很強的,有些東西我感覺已經深到骨子裡了,雖然說現在重組家庭很多,但重組家庭給孩子帶來的薰陶 影響真的沒有原生家庭帶來的大,而孩子也往往更注重親生父母的看法 什麼啊 在愛和鼓勵下成長的孩子面對外面的世界會分外有底氣。他們的安全感大部分來自於家人的支援與信任。但是原生家庭如...

顧城的《避免》是不是能代表很多人不結婚的想法?

這首詩在告訴我們 不能因為害怕某些事就不開始,如果你想要快樂,而不想要痛苦就不開始,那你永遠得不到快樂。其實我想說的是,把這個觀點套用到感情觀上 很多人單身習慣了,害怕很多未知的事情,會習慣性的逃避感情的到來,總想做好完全的準備,但卻錯失了很多機會和人。但也可能是沒有遇到那個對的人吧。無聊感慨!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