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很多中年人碰到不明白的事物,為什麼很少有 打破砂鍋問到底 的精神?大多數都不懂裝懂,繼而慢慢忽視 遺忘?

時間 2021-05-30 03:56:28

1樓:心理師Miss齊

人生如此短暫,不明白的事那麼多,把一件事「打破砂鍋問到底」尚且很難,如果每件事都如此,那真是要了親命了。

大多數的時候,對很多的事情,我們也只有假裝已經懂了,只要不影響生活,又何必非要知道真理是怎樣的呢?

何況,從來也不存在絕對真理,人生在世,我們不過都是在盡量去了解這個世界。

我想你所謂的那些混得好的,他們可能更懂得取捨,他們把「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用在了你所不知道但對他們很重要的地方。

2樓:

所有人都一樣,我們都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對不關心的問題和不關心的答案,我們採取同一樣的方式處理,撫心自問一下,你在知乎混,對知乎裡不關心的問題和不關心的答案是不是也採取了

「不懂裝懂,繼而慢慢忽視、遺忘」

為什麼這些人會活得好,因為不關心的問題和不關心的答案,可以說在他們的人生中使用極少,甚至不會用到,花費無謂的精神和腦力去了解這些,還不放鬆一下自己或多想想自己需要了解的事

說實話,我覺得花費精神和腦力去了解用不上的東西本來就是很愚蠢的事,人世間,不了解的事海浬去了,不用所有事情都必須尋根問底

愚蠢的人怎麼可能會比聰明的人活得好?

至於高票的回答,我認為是毫無說服力的,他是投資人,了解專案是他的職業,是他的生活技能,他不認真了解專案早就讓其它大鱷斬在馬下了

試問一下,職業司機如果連在城市裡應該開多少公里也不去了解,你覺得他會不會早撞死在路上

世界上有多少牛頓,多少法拉第,又有多少普通人,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無需做的事多做一件都是浪費生命

3樓:

量子力學中有個匪夷所思有悖直覺的不確定原理:你永遠不可能同時知道乙個物體的位置和速度(又稱測不准原理)。意思是說,你不可能客觀地觀察乙個事物,看清它的原來面貌。

任何測量都是乙個相互的作用。所以當你觀察它的時候,由於觀察對它的影響,他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說的這麼清楚了,還要滿地打滾狡辯的,那我也沒有辦法了。

4樓:

真實往往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借勢而為。

別人為什麼讓你借勢?

1.你能給他們帶來好處;

2.你能給他們帶來壞處(不過你需能承擔相應的後果)。

例如《三國演義》:諸葛亮連吳抗魏,赤壁之戰。

5樓:金博仁

四十不惑的本意:四十了,就不樂意問了。不是到了四十就什麼都懂了,知識結構跟年齡無關。

這是因為古代人的平均壽命較短,因此學習時間也相應地縮短了,其實活到老學到老才是私以為正確的人生觀。可能有人不同意,這是必然,但是管他呢。

6樓:

我也快四十了,快進入中年了。感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都在家庭和小孩身上,不像以前年輕時那樣精力充沛、時間充裕了。所以我對工作來講,自己管的這塊弄清楚弄明白了就可以了,自己愛好的東西、吃飯的本領著重花時間去深入了解,其他的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涉獵了。

知識真是太廣太多了,學不過來。還好,我不覺得自己是乙個不懂裝懂的人,不懂就不做聲。但做領導的其實需要不懂裝懂一下,因為他不可能了解到自己管的這塊工作的每個細節,所以有時候要問手下人細節問題,大致領導還是行政工作為主,技術為輔,所以他們對技術不懂也不會特別要求自己去懂。

最怕的是家裡的老年人,比中年人更容易固執於已有的生活經驗,還想指導年輕人,這就和年輕人的觀念和知識發生了衝突。不過畢竟是家裡人,可以包容吧。

7樓:李非

首先混不混得好是什麼概念?如果是在有社會價值的事業上有所成,那麼我認識的很多在事業上有所成功的人都是愛學習愛鑽研敢追問的人,馬馬虎虎態度的也就是馬馬虎虎過人生。何況愛學習愛鑽研敢追問這也只是優秀者需要具備的素質之一,而已。

拿這個作為是否混不混得好的必要條件,牽強了吧?

8樓:

我這裡有乙個簡單的問題:

假設,有一條溝,有一定寬度,橫亙在你前進必經的道路上,現在,在你真的實際嘗試跳過去這條溝之前(可能有掉下去的風險呃),問你,能夠跳過去嗎?

這時候,有兩種給出答案的方式:

1. 量下溝的距離,然後找個平地,在地上按照距離畫好線,然後試著跳,可能還多試幾遍,然後給出答案

2.直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感覺給出答案

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第二種做法,為什麼呢?因為第二種做法簡單,而且對於非嬰兒期的人來說,人們對於自己的身體機能的判斷經驗是很豐富的,通常信任和依賴這種經驗。

而對於大多數問題,我們通常都有這兩種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

對於中年人或者老年人來說,問題恰恰出在這個地方。中老年人,在經過歲月的洗禮以後,積累了大量的人生經驗和知識內容。一般來說,選擇或者依賴以往的經驗和感覺來判斷和解決問題,會成為潛移默化中的首選途徑,因為這種途徑更快捷,更簡單,雖然有時候不是那麼靠譜。

這種取向如果發展到乙個相當的程度,就會喪失「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因為他們潛意識中排斥通過更費勁更麻煩的方式去獲得新知識,新經驗來解決問題,盡量都想依賴以往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去解決問題。一旦這個成為生活習慣,那麼事實上,老經驗,老知識,總有不靠譜的時候,因此不懂裝懂,似是而非,不求甚解,甚至忽視事實都會成為現實狀況。

這種潛移默化的演變,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必然存在的。問題只是在於,只有少量足夠聰明的人,能夠在主觀層面意識到這個問題和變化,從而去修正他,約束他。

至於什麼樣的人能夠更優秀,一般不是取決於你的知識和經驗的增量速度,而是取決於你的存量大小。

當年華漸老去,人生苦短之感覺到來之際,如何去約束和修正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是一件非常有深度的事情,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因此所謂的約束和修正,並不是放之四海,而是有的放矢了,在有必要的領域,聰明的中年人必定會保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而大多數領域,就放任好了,這正是修正和約束這種變化的智慧型。

正像答案開頭所列舉的那個問題那樣,如果你在你的人生道路上,無論大溝小檻,都採用看似最具求知求真的方法一,那麼你的人生道路是走不遠的。而如果每一道溝坎,你都採用方法二,那麼基本上摔死的可能性就大增,這是個選擇智慧型。

9樓:

怒答.前幾天前同事聚會。一同事分享一段親身經歷:他們公司的投資人是乙個美籍華人,50多歲。

對現代網際網路技術並不了解,開會時滿腦子裡都是購買小型機之類的產品和方案,使得溝通起來非常的吃力。

但後來的接觸這個人的行為把他們公司的人都震撼了——此人對匯報的沒乙個細節都刨根問底,從資料圖表到技術實現。自己可以不懂,但必須要問個明白。知道他最終理解匯報的結論是如何產生的,資料的疑點被解釋清楚了才肯罷休。

這種打破沙鍋問到底勁頭使得我朋友公司的人再也不敢自視更懂得網際網路,每乙個匯報每乙份資料都含糊不得,拿PPT「忽悠人」的想法再也不敢產生了。

所以我覺得「知道什麼該懂什麼不該懂」是在忽悠自己。真正優秀的中年人知道把握細節才能了然於胸,不斷學習才不能讓忽視的細節和新生力量威脅了自己的存在,不因為「知道什麼該懂」而觸及了天花板。從這名投資人到賈伯斯,從周鴻禕到李嘉誠身上,都有這種對細節的把控的和永遠不停止學習的精神。

所以對於問題只能說:現在看到他們混得好是暫時的,早晚被年青一代輕易的超越。如果眼界放寬一點,在很多行業他們都不是成功人士。

真正的成功人士都是那些做事比年輕人還認真,學習比年輕人更快的中年人。

10樓:鄧文博

其實也不一定,我爹58歲開始用電腦,很快就會日常操作,裝系統,備份,拆記憶體條(燒過一次)……等。退休了還不閒著,到處去玩。

11樓:乘以七

不會啊,上次一家人去寧波玩到了乙個地方叫鄞州區幾個叔叔伯伯一直奇怪那個「鄞」怎麼念,他們多是沒怎麼讀過書的,問我我臉紅了因為我也不知道。當時我們在那的餐廳吃飯,於是我爸爸就代表一群老爺們問了乙個年輕的服務員這念什麼?她說:

YIN,銀行的銀乙個音。 路上又看到一輛車四排氣型很奇怪幾個大老爺們挺好奇這種沒怎麼見過的就去問那個車主 (車主還是年輕人)最後說是改裝的,我爸爸他們還問的特別細我還在旁邊笑你們總不可能這年紀了還去改車去飆吧。

對於求知慾,年紀可能有點因素,但主要是還是看人吧。

12樓:wangdong

有一些人,活到一定年紀,後面的生活就都是對前面的重複了。他們消耗著乙個個今天,努力把明天改造為昨天。

哪怕是世界已經從工業時代進入到了資訊時代,哪怕是人類已經登上了月球,哪怕是世界已經有了70億人口,世界的這些飛速的發展,對他們而言,不過是一些「新聞」。

有的人可能活著,但是我們可能找不到太多他是智慧型生命的證據。

13樓:楊穎

1、有些問題永遠無解無答案

2、知道什麼是值得知道什麼是不需要知道的

3、該深入的深入該淺出的淺出

4、懂得察言觀色,不該挖的就別挖,傷人又害己5、打破沙鍋問到底會打破潛規則,會傷害別人和自己,但是不深入問題不會造成大傷害,所以保底的做法就是不知怎麼辦的時候不要往裡問。

6、安全感的需要

14樓:唐小鋒

你所謂的「不懂裝懂」 和 「不恥下問」 都是表面現象。(大部分情況下)混得好與壞關鍵在於他的價值。

如果把「混得好」定義為「功成名就」,那就得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看,他的生產力決定了成就。

「不懂裝懂」的人可能是乙個非常專注的人,就像@張雷說的「好鋼用在刀刃上」,而且符合他的行業所要求的特質。

「不恥下問」的人,就像你說的「富有求知精神、看起來很積極、聰明的人」,能不能功成名就還得看他的努力和付出。

在這兩個選擇裡面,做什麼樣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產出和效益「 。

15樓:

混得好不代表就是正確和智慧型的,圓滑的人一般都能混得不錯。依我看,真糊塗假智慧型的人多,真智慧型假糊塗的人少。

富有求知精神、看起來很積極、聰明的人,往往更敏銳,更能發現問題,但發現問題是一種能力,解決問題則需要更多的素質。圖方便省事本就是人的本能,加上中庸文化幾千年的浸淫,明哲保身的生存哲學,各種似是而非的智慧型語言,糊塗麻木和不求甚解者更大行其道。這些人雖不願或不擅發現問題,但如果以利己目標來衡量,他們卻更擅長解決問題。

因為他們不願或不擅發現問題,所以他們往往會製造一堆問題,半真半假,糊里糊塗地,像泥鰍一樣把水攪渾了,然後又在他們製造的混亂中憑著糊塗不求甚解無原則的「智慧型」安然脫身。而那些富有求知精神,看起來積極聰明的人則在那一灘渾水中不堪忍受。

想混得好,方便的途徑是向那些人學習,鈍化自己的感覺,降低自己發現問題的能力。費勁的途徑是保持敏銳感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繼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中年人壓力大?覺得生活很不容易,甚至很痛苦,受委屈,只能像林教頭一樣忍氣吞聲?

蘿蔔 我不是中年人,但是我覺得中年人壓力大可能是因為第一上有老下有小,這是很實際的問題,只要活著一天這就是必須承擔的責任,第二是年紀問題,之前幾十年過去了,沒辦法回頭,之後幾十年想有點成就很難,沒有了當初的心力,見識了太多也確實有些固有認知已經形成了,而且人能活的年紀也確實在這擺著,最多不過一百來歲...

現實生活中車禍真的會讓人失憶嗎?

山頂洞人江 昨天早上騎電動車上班被人追尾了,幸好帶了全包式的頭盔,身體只是左胳膊肘擦傷了一小塊,但是頭應該摔了一下,導致從前天晚上睡覺前到昨天中午一段記憶全都沒了。其實昨天上午事故發生後很快就醒了,但是據我舅舅說就是記不住半個小時前發生了啥,我昨天模糊的記憶起點就是我在輸液,舅舅和一保安在吃飯 學校...

為什麼夢裡的自己會知道很多現實生活中自己並不知道的知識?

世紀 別扯了這說法太侷限 光是宇宙中的奧秘,地球的人們和科學家們都沒有提到過的說法和奧義,夢裡就發生過 這些宇宙中的知識可不是什麼大腦潛意識,因為這方面地球我們還沒觸及到。相信有很多人都夢過自己根本知道的東西甚至是不存在的東西 例如宇宙 潛意識和記憶碎片二次加工,在這方面說不過去。 雲起 跟很多答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