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借物喻人可以算作間接抒情嗎 還是說不屬於抒情 2 烘托和鋪墊是乙個意思嗎

時間 2021-05-29 23:55:48

1樓:不知春秋的蟪蛄

(一)借物喻人是一種寫作技法,可以說是抒情的預備,為抒情作奠基

而抒情方法主要有兩種:直接抒情,間接抒情

借物喻人的抒情則兩者皆可

如:我要高聲讚美白楊樹!

(茅盾《白楊禮讚》)

這是《白楊禮讚》的結尾,直接抒情

乙個念頭忽然跳進我的腦子,我得到一幅畫的構思。如果用最濃最艷的朱紅,畫一大朵含露乍開的童子面茶花,豈不正可以象徵著祖國的面貌?我把這個簡單的構思記下來,寄給遠在國外的那位丹青能手,也許她肯再斟酌一番,為我畫一幅畫兒吧。

(楊朔《茶花賦》)

間接抒情

(二)烘托和鋪墊很相似

烘托也很容易與襯托混淆

鋪墊:鋪墊,也可指寫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為了表現主要寫作物件而提前做的基礎性描寫。為了突出後面要出場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發生的事件及出現的次要人物、事件、事物進行鋪陳描述來引出重要情節和內容的一種表現手法。

鋪墊是主要情節的基石,能增加情節張力,製造懸念使情節具有合理性。

行將來臨的事物的襯托。例如,魯迅在《孔乙己》中寫道:「中秋過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文中這裡通過自然環境的描寫,暗示當時天氣已經很冷了(秋風越來越涼,初冬,靠著火,穿棉襖),為下文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作了鋪墊。

再如,王周生的作品《這不是一顆流星》開頭寫「我」和孩子在體育館看戲熊,熊的出現,孩子異常激動,「我」奇怪,讀者也好奇:孩子見了熟悉的熊為什麼會如此激動呢?接著孩子希望熊死,更是使人大吃一驚,「我」對孩子的訓斥使孩子感到委屈,才吐露了深埋在孩子內心深處的隱情:

要給阿婆做熊皮手套。讀者這時才恍然大悟,為孩子純樸天真的心靈由衷地感動。「熊」這個物件,為故事情節的發展作了絕妙的鋪墊。

通過鋪墊,可以渲染氣氛,形成「山雨欲來」的情勢,促使讀者產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這樣就大大增強了作品的吸引力。例如《三國演義》寫諸葛亮出場就布置了鋪墊過程。先是水鏡先生司馬德操感嘆劉備手下空有關、張、趙雲等「百人敵」的勇將,而獨少運籌帷幄之謀臣、統帥。

一句話擊中了劉備的心病。接著他向劉備介紹了「臥龍」先生,為諸葛亮的出場鋪下第一塊基石。接下去是徐庶出輔劉備,旗開得勝,擊敗了曹軍,印證了水鏡先生判斷的正確。

只可惜一仗之後徐庶就被曹操騙走,這才有徐庶走馬薦諸葛的情節。劉備這時才知道「臥龍」先生原來就是諸葛亮。劉備以前到處碰壁,有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更體會到「左右不得其人」的致命弱點,於是接下去便是三顧茅廬,一而再,再而三地請諸葛亮出山,等氣氛醞釀足了,諸葛亮才登場亮相。

這種鋪墊不僅刻畫了人物的隱士風度,也滿足了讀者的審美需求。

文學為什麼要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來書寫呢?

八顆 勉強答一下 作家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東西,能感受到普通人感受不到的東西,那麼表達上也不會是普通人的表達方式。即便是通俗易懂的風格,也不會是平鋪直敘。各種表達方式的使用,使文學區別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的溝通 表達 使文學意象區別於我們每天都可以見到 看到的普通事物。這是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的基礎。 基...

人真的可以看到思維想象出來的人或物嗎?

影響著乙個人 你的思維具體嗎?你以為人真的能想象著自己的空間嗎?你錯了,乙個人能力有限,魔法是你想什麼便會變什麼。你記不住你看到的畫面的,你不可能想出你記憶的畫面的?是嗎?是的。你需要能力,讓自己想出空間,想出一些具體的事情,而不是抽象的,像幻覺的,需要具體的畫面。 北歸 我不知道題主的 看 是指哪...

1人身上的原子可以繞赤道多少圈?

高了高源 搜了一下,體重70公斤的人體大約由7,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個原子組成 7的28次方個 原子核直徑在10 15m 10 14m之間 目前普遍認為原子像乙個球體,尺寸在30 300皮公尺之間。假設原子直徑的數量級大約是10m,人有7 10的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