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私慾,安于本分和有私慾,努力奮鬥是兩種處事方式,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後者是否更有助於社會發展?

時間 2021-05-05 17:35:29

1樓:

首先,這不是二選一的必須選擇題! 如果你讀儒家,用的是西方二分法思維模式來讀,就不如趁早丟掉!

其次,無私慾,安于本分,請正確解讀! 它對應的,絕對不是有私慾,努力奮鬥。所以這兩個東西擺一塊都不是乙個級別的東西。

2樓:吳昊

(⊙﹏⊙),問題的槽點太多。一點點來闡述吧。

先說聖人。我們社會不可能都是聖人,聖人是人類極其罕見的道德高尚的人,比如堯、舜、孔子、朱熹、王陽明、釋迦牟尼,耶穌、伏爾泰、華盛頓等,如同日月照亮天空。儒家認為,這些聖人才是人性的代表,人性本來就是善的。

而人的私慾私心,在心理學上叫做本我和自我,這是高等動物都具有,並不是人類獨有的,因此不能說是人性。心理學所說的超我,才是人類獨有的,有別於動物的,才能稱之為人性。聖人便是可以避免低階的本我和自我的誤導,可以堅持以超我的道德屬性做人處事的人。

所以說,儒學並不忽略人性,對人性和慾望都有更深刻的認識。

其次,儒家並不一味倡導聖人之道,而是面對現實,承認一些具有一定私心的領導者的存在,其中優秀者叫做君子。絕大多數的人都可以做到自利利他的君子,只要你願意去做。因此,儒家並不是理想主義,而是現實主義。

第三,無私慾和努力奮鬥並不矛盾。在人民遭受苦難的時候,無私慾的君子聖人才會努力奮鬥救民於水火。比如孔子周遊列國,岳飛抗金,文天祥抗元,孫中山抗清等。

而有私慾的在那樣不利的環境會畏縮投降,安于本分。

第四,大同社會是堯舜時期,並不是理想主義的烏托邦。要實現大同社會,在於國家的權力要完全屬於人民,權力要完全為公。目前自由民主國家都基本實現了大同社會,我們仍然需要努力追趕。

第五,儒學對國家的管理者才要求做到聖人起碼是君子,對普通百姓沒有任何要求。

3樓:嬴政

你實在理解反了,是儒家是百家中最肯定和承認人慾望的,認為追求富貴是人之莫大欲焉,食色這些都是人的本性,不過儒家認為人的慾望要符合禮制的規範,不能不義而富且貴,而且慾望和仁義之間也是有先後的,二者發生了衝突,應該捨生取義,捨富取仁

相反,你說的道家,墨家,還有後來的佛家都是否定人的慾望的

道家認為追名逐利不好,認為社會發展是人心不古的原因,大家都應該棄聖絕智,回到原始社會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

墨家鉅子帶頭住土洞,喝野菜湯,駁斥享樂主義,連腿上的毛都磨光了

法家認為要壟斷思想,用術勢法自己恩威賞罰駕馭百姓,強調服從

佛家嘛,按佛家的做法,大家都不能吃肉不能碰女色,那些都是髒的

也就是儒家好不

孔子帶頭是吃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吃肉都要吃新鮮的,吃生薑暖胃,還20歲就生了個兒子到現在傳了79代

你這提的問題處處都是錯的

沒有慾望是錯的,安于本分也是錯的,儒家認為君王是人民和上天授權用來管理百姓的,所謂天視自我民視 ,天聽自我民聽,君王沒有履行職責,百姓是可以把他巴拉下來的!

建議,沒做研究不要提問

4樓:惡魔笑我

我想你對有無私慾的註解是偏誤的!

私慾的具體表現,不在努力,而是「手段」。

也就是「有私慾」的表現在不擇手段,不代表就是努力。

而「無私慾」者,不代表就不做為,這是錯解與扭曲,不努力是懶,反而是有私慾(想不勞而獲)。

有無私慾更具體的影響,展現在對「事理」的透析;明白。因為「私慾」是明事理的根本障礙!

唉!你這是扭曲與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