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蔽」的用法?

時間 2021-05-30 23:11:32

1樓:yun112358

個人認為,這個「翼蔽」並非所謂「翼」這個名詞作狀語,而是古漢語裡常見的「同義連文」現象。

所謂同義連文,就是在古漢語中,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相同的詞並列使用,但是並非表示乙個複音詞的意義,而表示只其中乙個詞的意義(當然無論哪個詞的意義都是相同的)。

同義連用的例子在《左傳》、《史記》等文獻中很常見:

《陳涉世家》:「藉弟令毋斬。」「藉」、「弟」、「令」三個詞的意義相同,都是「即使」義。三詞連用,仍表示即使。

《張儀列傳》:「因而數讓之曰……」前人多以「數」為「多次」義。清人王念孫指明此誤,認為「數」即「指責」義,「數」、「讓」並行,屬同義連文。

再如《左傳·成二》:「餘姑翦滅此而朝食。」「翦」、「滅」同義連用,杜預注「翦,盡也」,實誤。

以下論述參考史佩信《讀郭錫良〈古代漢語〉札記》

「翼蔽」裡,「翼」和「蔽」都有「保護」義。

再看「翼」本身,「翼」這個詞有「保護」義:

《左傳·哀二十七》:「勝如卵,餘翼而長之。」

「翼蔽」在上古漢語之後中仍有出現

「謙以身翼蔽之,並遇害。」(《江南通志》)

另,還有一些「翼蔽」並不能作為「像鳥一樣張開翅膀保護」的例子:

「有以門廊鼓翼蔽之者,麾之使去。」《欽定續通志》),「門廊鼓」顯然不像鳥的翅膀。

2樓:黃迦若

一定要套句法的話,應該是「翼」名詞被用作狀語了。名詞用作狀語的情況王力先生古代漢語一書有做過總結,抄錄如下(這裡應該是第一種):第一,表示比喻。

這是拿用作狀語的那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動特徵,來描繪動詞所表示的行動的方式或狀態。例如:

豕人立而啼。(《左傳莊公八年》)

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過秦論》)「人啼而立」,意思是像人似的站著啼哭。其餘由此類推。

第二,表示對待人的態度。這是把動詞賓語所代表的人,當作用作狀語的那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來對待。例如:

彼秦者,……虜使其民。(《戰國策趙策》)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君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史記項羽本紀》)「虜使其民」,意思是把秦國的人民當作俘虜來使用。其餘由此類推。

第三,表示處所或工具。例如:

舜勤於民事而野死。(《國語魯語》)

童子隅坐而執燭。(《禮記檀弓上》)

秦王車裂商君以徇。(《史記商君列傳》)王力《古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