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內卷 為例,當某個概念流行化之後,其中的嚴肅意味是否注定會被消解?

時間 2021-05-05 21:59:22

1樓:

不一定,但有趣的是,堅持讓類似「內卷」等概念停留在學術或回歸學術,可能的結果之一便是「原版」的「內卷」;而在流行化和高度梗化後,這個概念又恰恰進入到流行化/「新版」的「內卷」當中,甚至在這種新版的意義上,是所謂的「卷贏」了

2樓:一杯無味白開水

本身就不是嚴肅的。

如果嚴肅,

而不是在網上自我嘲諷酸言酸語了。你以為大家這麼吶喊為了什麼。還不是因為沒人解決看不到自我嘲諷。

畢竟996福報俺們都沒資格。也只能乾乾調休加班的工作。

3樓:熊頭黑化肥會揮發

在乙個原本屬於「學術場域」的概念剝離了原有的學術脈絡(context),變成乙個為大眾所熟知的話語時,乙個非常顯然的事實是,這些概念都會在某種程度上被誤解和濫用。

從解釋學上來說,在面對特定的概念時,由於每個人有著不同的前見解(prejudice),他們進入概念的路徑是不同的,所理解的意義也自然會有所不同。然而,在這些紛亂的不同理解中,人們究竟能不能靠理性溝通達成共識,仍是乙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總而言之,我十分認同大多數解釋學家的看法,即「誤解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正因為誤解的存在難以人為抹殺,對「內卷」的玩梗式傳播是無法避免的。不過,對「內卷」的玩梗式傳播,從邏輯上並不一定會導致「消解與重構本有的嚴肅議題,從而導致社會焦慮被加深、濫加販賣」。實際上,格爾茨、黃宗智、杜讚奇口中的「內卷」與網民口中的「內卷」還是具有明顯的相似性:

投入的低效。區別無非是,前三者口中的「內卷」,更多來自市場競爭的缺乏和無序,而後者的「內卷」,更多來自市場競爭的激烈和有序。明白了這一點,就能理解廣大網民拼命玩梗,是有相當的社會基礎的。

顯然,如果「內卷」現象的確存在,對學者而言,最不可取的做法就是倡導所謂的「讓學術回歸學術」,讓玩梗的廣大網民閉嘴,這是一種非常糟糕的、極其不負責任的、高高在上的 narcissim。實際上,這時候專業人士應該做的是解釋清楚網民口中的「內卷」到底是怎麼來的,又究竟是什麼,又如何有效地解決「內卷」的問題——這是因為,如果我們承認低效投入的廣泛存在,網民的玩梗就絕非是在「消解與重構本有的嚴肅議題」,而恰恰是在「建構本應該由學者發現的嚴肅議題」。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玩梗的網民不會「導致社會焦慮被加深、濫加販賣」,真正「導致社會焦慮被加深、濫加販賣」的,是在主觀上忽視社會現實和民眾焦慮,不對社會現象進行解釋,不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而把人民的訴求簡單地看成「借用、誤用和跟風妄用」。

4樓:卡拉迦迪斯

是的……

其實「內卷」「入關學」這類 「梗概念」還好了他們本身被創造出來,也沒有多嚴肅……

但是很多,原本有著很嚴肅的意義的概念

也會因為流行,而被異化……

這就多少讓人覺得有點兒失望了

比如左派思潮,共產主義,資本家,價值,剝削,女權主義,種族歧視等等……

5樓:希夷

我的名字叫「存在」。當我出生的時候,沒有人認識我,就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全世界的哲學家,只有極少數人能理解我。

最早的時候,我代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比如天上的星星,地上的人,不會因為你閉上眼睛就是天黑。

比如陰天,你看不見太陽,但並不代表它就真的沒了。它只是被雲層遮擋,你的眼睛看不到了而已。

上面說的這些,都是有形的物質存在。還有一種存在形式,它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但通過一定的手段可以檢測到。

比如聲音有聲波,無線電有電波,人的神經反射也有波動。這些都是無形的存在,有形和無形的統稱物質存在。

還有一種是意識存在,指的是人類思想和精神的產物。比如語言,比如藝術,只有通過人腦的加工它們才會出現。

但我因為天生高冷,又是個超級學霸,一般人根本無法理解我,於是就有學者主動向大眾解讀我,也就是我的低配版。

但很多知識層次比較低文化程度低的大眾還是不知道他們在說啥。於是大眾中相對有文化的人再次充當橋梁。

對我的深刻含義再次進行降維、大眾化,這次科普相對很成功,大家都基本知道我是啥了。

他們還拿我組了很多新詞,比如存在感。我便變得通俗易懂了很多。這時候我的含義就發生了變化。

從最初的哲學概念,完成了真正的落地。

這種現象是無法避免的,過程既有主動,也有被動的。它既是學術思想傳播的需要,也是大眾學習的途徑。

所以,我也很自然從乙個高冷的哲學概念,變成了平民語言,就算是小鎮青年,口頭禪中可能都有「存在感」。

有些人可能覺得,這是我的悲哀,但我並不這樣認為。人是符號化的動物,這就注定了,只有最大限度被更多的人認知和使用。

乙個概念、名稱的價值才能得到提現。比如現在很多人所說的「IP」,就是因為它們廣泛為人們所熟知,就具有了「自我品牌」。

雖然相比之下,我這個名字比較抽象,沒有那麼容易理解,可是人家也想成為網紅呢,出名有什麼不好呢?

6樓:范逸超

乙個概念想要流行,就必然要符合絕大多數人的認知,而絕大多數人願意接受的認知,是排斥「嚴肅」的。

更容易被接受的是簡化的、娛樂化的概念。

所有的「嚴肅」要流行,就必然伴隨著簡化和娛樂化。

無需考慮其中深刻嚴肅的部分究竟還剩多少,某個概念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讓人知道「還有這麼回事兒啊」或者「原來是這樣」。

到這兒就夠了,我等普羅大眾只要知道自己處在乙個競爭更加激烈的、彼此碾壓的內捲過程中就行了,我們只需要知道內捲因何而起,是如何表現的,我們現在在經歷的哪些事情就對應著這個概念。

說白了,就是理解我們現在的處境該怎麼稱呼,如何總結,就夠了。

至於更深層的階層撕裂、如何解決等,便不是我等需要考慮的事情了。

我們只需要知道我們現在所處的是個什麼環境即可。

在每個人心中埋下個種子,就是某個概念能起到的最大作用。

你瞧,說不准哪天下雨,種子就發芽了呢?

7樓:威尼斯的淚

不會。從來沒有人規定,乙個學術詞彙只能運用於學術。它能進入公眾視野,也算是另一種「出圈」了。

當然,這個出圈過程很有可能會歪曲詞彙的本意(也就是你所謂的「嚴肅意義」),但只要學界內部知道它的本意是什麼就行了。公眾娛樂本身就是一種狂歡,操心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