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方言都是在春秋戰國時形成的嘛?

時間 2021-06-02 16:48:12

1樓:「已登出」

春秋時楚中國人說話的確有些口音,不過似乎對後世的湘語無關緊要晉永嘉年間,衣冠入閩。諸閩語保留了一些西晉的區分,在切韻裡沒有的。

實際上切韻雖然成書於隋,其實有一些人為復古的,比如南齊的玉篇已經不分的之脂。

白語好像是漢代形成的?如果你算它是漢語方言的話。

濁上歸去發生在晚唐,粵語的白讀還有全濁上聲的,但也不會離晚唐太早。

贛語的一些章組讀端據說是後世塞化回去了。另外贛語沒有白讀輕唇,所以應該是形成於輕唇產生之前。

吳語(以及淮語)的那個魚韻白讀表明它形成去魚虞合併之前。

2樓:

樓主首先要搞清楚文讀和白讀區別,白讀是按照口頭語的語音和語法,不可與文讀混用,「一去兮不復返」不能讀成「一溜兒去了甭回來了」,寫的什麼字就是什麼字,所以你覺得不嚴肅的情況是不成立的。

另外現在大多數方言脫胎於中古漢語(未必都起源於《切韻》),只有少數方言有上古色彩,也就是說當時燕國語法發音是怎樣,實際上還沒考證出來,當然和現在的方言是很不一樣的。

發個現在考證的各個時期古漢語擬音你體驗一下差別:

《隰有萇楚》http://

中古漢語《切韻》擬音朗讀《蜀道難》,不僅和普通話有較大區別,並且和現在四川話也不一樣:

李白蜀道難中古漢語朗讀http://

3樓:閃轉騰挪只剩挪

不是。高本漢曾認為所有漢語方言都來自切韻音系,這顯然是不科學的,閩語與共同語分開的時間就比切韻的時代早,保留舌頭舌上不分的狀態。

但是除了閩語,其他方言基本上都源自切韻時代的某個漢語方言。

漢語的方言區基本上是漢族歷次大遷移,人口大流動造成的語言分割槽,各地的方言分布都不均勻,尤其是南方。

每次有一批人遷移到乙個地方,或者驅逐當地人,完全覆蓋當地的語言,或者融合,視兩種語言的力量不同而不同,或者佔據乙個區域形成小的方言區片或方言島。

中國地方太大,歷史太長,大戰爭多,人口流動,國土變動頻繁,不是說從上古起,漢語在各地就慢慢分化成現在的方言區。

所以,戰國時期燕國當然也有方言,但是這個方言跟現在同樣地區的方言,完全沒有關係。現在東北方言也不單純,但是基本上是近代山東等地的人帶過去的。

春秋戰國時那些公 伯 王 侯 君都是怎麼區分的。?

快雪時晴 題主問這些公,侯,伯,王,君怎麼區分,首先要明白他們是怎麼產生的。這些東西源自西周開國時採取的一項根本政治制度 以嫡長子繼承制為主要特點的分封制。簡單來說就是把周王的同姓 姬姓 親屬,如魯國,晉國 跟隨自己建功立業的功臣,如姜尚 還有前朝的遺老遺少們,如紂王的弟弟微子啟 分封到王畿 國都 ...

在春秋戰國時期當兵是種怎樣的狀況?

國學一言堂 一 春秋 西周的兵制無從稽考,後世理想的記載不足為憑。但兩周與其他民族的封建時代沒有大的差別,那時一定是所有的貴族 士 男子都當兵,一般平民不當兵,即或當兵也是極少數,並且是處在不重要的地位。春秋時代雖已有平民當兵,但兵的主體仍是士族。所以春秋時代的軍隊仍可說是貴族階級的軍隊。因為是貴族...

為什麼青銅器古董基本上都集中在春秋戰國時期?

JupiterD3淚 商後期為適應其神權統治,需要進行大量繁複的祭祀活動,而青銅器作為祭祀的重要道具存在。至西周時期,青銅器與禮樂等級制度緊密結合,被賦以 銘貴賤,別等列 的作用。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禮壞樂崩,社會等級趨於鬆散,青銅器便逐漸走向實用化,而此時鐵器也在農業及手工業的領域佔據了主導地位漸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