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燒綿山出自哪本史料?

時間 2021-05-30 22:09:02

1樓:遼東管寧

春秋時代的《左傳》原文,隱居而死: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內外棄之。

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

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

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

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誌吾過,且旌善人。」

而同為春秋的《晉史乘》卻說是燒死:

逐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便人求之不得,獨之避寢一月,號呼暮陣詩日:「逝將去汝、適彼樂郊、適彼樂郊、誰之永號。

「此之謂也。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謂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

戰國莊子也說是燒死:

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戰國屈原一樣說燒死: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公寤而追求,封介山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游。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

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歸隱:

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公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

」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

使人召之,則亡。遂求所在,聞其入釂上山中,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

西漢劉向的《列仙傳》,歸隱高壽成仙:

介子推者,姓王名光,晉人也。隱而無名,悅趙成子,與遊。旦有黃雀在門上,晉公子重耳異之。

與出居外十餘年,勞苦不辭。及還,介山伯子常晨來呼推曰:「可去矣。

」推辭母入山中,從伯子常遊。後文公遣數千人,以玉帛禮之,不出。後三十年,見東海邊,為王俗賣扇。

後數十年,莫知所在。王光沉默,享年遐久。出翼霸君,處契玄友。

推祿讓勤,何求何取。影介山,浪跡海右。

但同樣劉向的《新序》卻採用史乘說法——燒死,只是文公避寢號呼一下誇張三月、一年了。但是《列仙傳》更像乙個美好的願望,《新序》卻是血淋淋的現實:

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使人求之不得,為之避寢三月,號呼期年。《詩》曰:

「逝將去汝,適彼樂郊,誰之永號。」此之謂也。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謂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

西漢末、東漢初桓譚的《新論》,證明當時風俗和朝野都認同燒死論了:

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疾病緩急,猶不敢犯,為介子推故也。

而東漢《汝南先賢傳》:「介子推以三月三日自燔,後成禁火之俗。」和漢末曹操的禁寒食令更證明這點了。

以上史料列舉完,略分析一下:

《左傳》已經明說介子推隱而死,文公以綿上位子推祭田,也就是當年介子推已經莫名其妙的死了。考慮到魯國當時被霸主晉國吃得死死的,這樣含糊不清的寫一筆也是理所當然。

而《晉乘》的燒死說主要是書分量不夠,而且被疑托古偽作,但是參考莊子、屈原的說法,再看《左傳》的莫名其妙隱居死、祭田。就明白燒死說可信了。

而《史記》不採用,那是「晉世家「自然為尊者諱,如果史記有介子推傳,恐怕一樣是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