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脂酸鈉不是高分子 為什麼卻要用鹽析析出 鹽析不是針對高分子物質的嗎 還是硬脂酸鈉析出用的是聚沉方法?

時間 2021-05-30 12:40:20

1樓:233

鹽析當然不只是針對高分子。

舉個例子,你往飽和碳酸鈉溶液裡加氯化鈉固體,析出碳酸鈉固體也屬於鹽析。高中範圍內,你自己用結晶溶解平衡算一下不就可以理解為啥鹽析能夠析出硬脂酸鈉了嘛。

反倒是對蛋白質的鹽析利用了膠體的聚沉。

2樓:Studio TBsoft

油脂皂化反應後生成的高階脂肪酸鈉(以硬脂酸鈉為主要成分,以下簡稱硬脂酸鈉,並用C17H35COONa表示),加入食鹽鹽析析出的過程,如果準確一點說,確實更接近膠體的凝聚(聚沉),因為硬脂酸鈉在水中確實會形成帶有膠體性質的溶液。

眾所周知,高分子由於分子直徑較大,達到了膠體微粒的大小,因此高分子溶液往往帶有膠體性質,例如可以發生丁達爾現象等,過去也稱為「膠體溶液」,但硬脂酸鈉分子量並不大,遠遠未到高分子的分子量級別,為何溶於水後形成帶有膠體性質的溶液呢?

這是硬脂酸鈉分子或者硬脂酸根離子的表面活性劑性質決定的,硬脂酸鈉在水中電離出硬脂酸根離子C17H35COO-,這種離子一頭是憎水親油的烴基C17H35—,一頭卻是親水的—COO-,當少量硬脂酸鈉溶於水時,由於—COO-容易與水分子以氫鍵結合,但C17H35—卻不易與水分子結合,結果是硬脂酸根離子都盡量跑到水面上,C17H35—這一頭露出水面,而—COO-卻插入水中與水分子結合,水面上覆蓋了一層硬脂酸根離子的烴基部分,導致水的表面張力急劇下降,這就是肥皂能降低水的表面張力並容易使得水起「泡沫」的原因,也是肥皂能成為「表面活性劑」的原因。

繼續增大水中硬脂酸鈉的濃度,直到水面完全被硬脂酸根離子覆蓋,此時多餘的硬脂酸根離子無法再露出水面,但畢竟烴基C17H35—部分無法親水,但—COO-部分又親水,於是水溶液中的多餘硬脂酸根離子只好聚集成「膠團」形狀,C17H35—部分指向膠團內部,—COO-部分暴露在膠團外部,這樣「膠團」就容易以暴露在外的—COO-部分與水分子結合,而內部的C17H35—部分則仍然不與水分子結合,而是在內部互相吸引結合,這樣的「膠團」大小顯然可以遠大於單個硬脂酸鈉分子或者硬脂酸根離子的大小,可以達到膠體微粒的大小,因此高濃度的硬脂酸鈉溶液有著明顯的膠體性質,例如較高濃度的肥皂水可以看到明顯的丁達爾現象。

既然高濃度的硬脂酸鈉溶液本來就帶有膠體的性質,那麼加入食鹽等電解質使之析出,與膠體凝聚(聚沉)的原理確實是有一些接近的,但也確實要更複雜一些,如果不太追究細節,可以稱為「鹽析」,實際上稱為「鹽析」更多地是一種習慣說法。

3樓:聚二甲基矽氧烷

鹽析(salting out)是指在蛋白質水溶液中加入中性鹽,隨著鹽濃度增大而使蛋白質沉澱出來的現象。中性鹽是強電解質,溶解度又大,在蛋白質溶液中,一方面與蛋白質爭奪水分子,破壞蛋白質膠體顆粒表面的水膜;另一方面又大量中和蛋白質顆粒上的電荷,從而使水中蛋白質顆粒積聚而沉澱析出。常用的中性鹽有硫酸銨、氯化鈉、硫酸鈉等,但以硫酸銨為最多。

得到的蛋白質一般不失活,一定條件下又可重新溶解,故這種沉澱蛋白質的方法在分離、濃縮,貯存、純化蛋白質的工作中應用極廣。

鹽析只是一種分離的手段,跟重結晶一樣,都用於分離提純化合物。將無機鹽加入原溶液中,降低原溶質的溶解度進而析出,可得到純度較高的化合物,至於高分子方面,鹽析僅適用於離子聚合物,聚電解質的析出,並非是所有高分子。而鹽析也不止應用於高分子,在生物、化工、醫藥、膠體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

4樓:姚林聲遠

感覺你的提問,有很多認識錯誤。

糾正一下,你應該能搞清問題。

首先什麼是高分子?

高分子化合物一般指相對分子質量在幾千到幾百萬的化合物。

硬脂酸鈉,又名十八酸鈉,相對分子質量約306.5,顯然屬於小分子化合物。

其次什麼是鹽析?

誰說鹽析一定是針對高分子化合物了哦?

皂化反應中硬脂酸鈉鹽析的原理在制得的硬脂酸鈉溶液中加入氯化鈉,發生兩個促使硬脂酸鈉沉澱的過程:

首先,氯化鈉溶解發生電離,產生水合氯離子和水合鈉離子,水合作用使溶液中有效水減少,從而促進硬脂酸鈉沉澱反應進行。

另外,鈉離子的加入影響了硬脂酸根離子和鈉離子的沉澱溶解平衡。鈉離子濃度增大,使得飽和狀態溶液容納的硬脂酸根離子濃度降低,也使得硬脂酸鈉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