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壓力做科研是什麼感覺?是不是不應該帶著壓力做科研?

時間 2021-06-06 19:38:43

1樓:

壓力這種東西,無論如何都會有的。

排除了老闆push和生活所迫的因素,就算你完全是沒有後顧之憂,抱著一種玩科學和享受科學的心態去搞科研,你的好奇心也會不斷給你施加壓力,push你去盡快得到實驗結果。這份壓力可以被很簡單概括——「我想知道為什麼」。

就我個人體驗而言,在現實中,內在的好奇心給你施加的壓力,很可能是大於現實的壓力的,以致於你在休息時間都沒法把科研拋開,腦子裡想的都是學術問題。

如果你完全沒有這種被好奇心驅使的感覺,我覺得你還是別讀博比較好。

壓力因素有正面也有負面。毫無疑問,一定的壓力有助於實驗效率的提公升,但壓力過大會帶來很多的負面情緒,尤其對於科研這一行而言,有創新就有風險,就意味著可能失敗,只要你做的東西不是太水,那麼你將長期面對實驗的失敗和科研的不確定性。而且就我的經驗來看,失敗和彎路比成功要多得多。

科研過程中負面情緒是隨時會暴漲的,你會懷疑自己是不是選擇了乙個無法實現的課題,會懷疑自己到底能不能突破眼前的障礙,甚至懷疑自己到底適不適合讀博。如果你總是頂著巨大的壓力在做科研,我認為你走不遠。所以懂得為自己減壓很重要。

高要求是好事,但苛求就是自討沒趣了。在我理解的科研裡,平常心是個很美妙的優點。

當然我預設這個壓力的前提是讀博過程中你是認真要做學術的。如果你只是想混個博士學位去找工作並且導師不攔你,那麼你的日子是可以過得相對滋潤的。

以及別看我說了那麼多,其實我也是做不到平常心的人。共勉吧。

後面題主還提到乙個博士和博士後的問題,我覺得題主說反了。要從成果來說,不考慮博士想繼續自我提公升所以找個組做博后等額外的自我評價因素的情況下,當你的成果很好,足夠直接找教職,你是不用做博士後的。成果不夠好才要做博士後,做博后是為博士進一步提公升水平、找教職做準備的。

2樓:蘇靈

二八定律,約有20%左右的從業者貢獻了總產出的80%,換言之80%的從業者都只是混日子、打雜。但由於科研工作的高風險和不確定性,先前的翹楚依然有很大概率一事無成。

個人認為,心理壓力只應存在於戰略層面,即制定和執行有遠見的計畫,而不是走一步算一步。而具體到某一天某乙個實驗,心理壓力有害無益。

你做科研的動機是什麼?

棉詩 我清楚科研的本質,體會過它的枯燥無味,也明白這個過程的煎熬。看過比我優秀的朋友的努力和掙扎。但是我還是熱愛。因為有些問題總要有人去解決的,有些問題在我等了近二十年也還是沒有任何的辦法,那就讓我來做吧。至少在以後會有其他的小朋友不會像我小時候一樣,被一句話判定餘生。 1 之前只是門外漢,想走進去...

做備胎是什麼感覺?

網路教會了我很多詞,都非常精準恰當的描述。從前一直不知道這種若即若離,曖昧的關係叫個啥,後來知道這個叫備胎。再後來天各一方還經常聯絡,給人一種彼此掛念的錯覺,後來才知道這個叫雲備胎。再後來忽然發現自己各種獻殷勤但那邊不拒絕不答應,自己又樂此不疲,這種叫舔狗。 我從來沒想過和你結婚,對你談不上喜歡也不...

做科研的你,用到最珍貴的樣品是什麼?

團團 1.一座山 有段時間做地貌重建,拍的是本地的一座小山。2.煤礦主井 前端時間做資料採集,採集的是煤礦主井的資料,乙個主井大概7000萬。當然這都不是易耗品。 Silence 人眼.每天用,雖然免費,但是珍貴因為做視網膜成像,人眼真的很像藝術品,各種結構都很精妙,而且功能各自對應,好的眼睛做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