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時帶翻譯了嗎?

時間 2021-05-31 18:42:56

1樓:

春秋戰國時期,齊語與楚語頗有差別。《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謂戴不勝曰:

『子欲子之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

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

』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罵楚人許行是南蠻鴂舌之人:「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

』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蓆以為食。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

『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陳相見孟子……孟子曰:

『……今也南蠻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

還有一些文獻提到楚言,主要也是說明環境對習得語言的影響。《呂氏春秋用眾》:「戎人生乎戎,長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長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

」《韓詩外傳》:「楚之狂者楚言,齊之狂者齊言,習使之然也。」《荀子榮辱》也說:

「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荀子儒效》:

「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左傳文公十三年》:「秦伯師於河西,魏人在東,壽餘日:『請東人之能與夫二三有司言者,吾與之先。

』」有人認為這段記錄表明秦人與魏人之間需要使用翻譯。不過《呂氏春秋慎勢》說:「凡冠帶之國,舟車之所通,不用象譯狄鞮,方三千里。

」高誘注曰:「周禮之象胥,古掌蠻夷閩越戎狄之國,使通其言也。東方曰羈,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 《尚書大傳》謂:「交趾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

越裳氏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錐。曰道路悠遠,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譯而朝。」對於抵達中原的化外遠人,需要重譯才能相通。

但是華夏冠帶之國之間一般不用「象譯狄鞮」。《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荀子》也提到「君子安雅」、「居夏而夏」,雅、夏二字相通。當時中原諸國正式場合以雅言溝通。

楚人曾兩次自稱「我蠻夷也」,早期的語言可能與中原差別頗大。楚語存在一些侗台語詞彙。《郭店楚墓竹簡》有字,表示「一」,聲旁「能」與現在壯語、泰語的「一」n發音相近。

隨著楚國的華夏化,楚語與中原諸國語言之間的差別只是方言之別了。

如果晏子真的出使過楚國,他有可能是不用翻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