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學設計,為什麼老師不提倡「一拍腦袋」想出來的設計方案?

時間 2021-05-07 01:46:57

1樓:徐浩

因為一拍腦袋的方案不好唄。大師可以一拍腦袋,是因為經驗豐富嘛。

有了系統前期分析提出的argument,就比較有深度,可靠性說服力也強很多。

關鍵學生也真正能學到看問題的手段。

2樓:章魚丸

因為你大腦直觀反映的方案,一般人的腦子也能想到。不要高估自己的方案能力,不要高估自己的天分,不要高估自己的專業基礎,你只是萬千凡人中的一員。只要是凡人,不花功夫就是做不出來好案子。

自己的方案…前三個基本可以自己斃掉,第四個再拿給老師看。這樣可以降低被懟的概率,也能通過觀察自己上乙個方案來反思自己設計上的不足,這個思考的過程是拍腦袋沒法帶給你的。

3樓:陳晨

一拍腦袋可以是你的靈感。但要將這種靈感或者是理念落到實踐中去,就是要能夠落地。要考慮到使用者的需求。如果是不考慮實際需要的拍腦袋是不可取的

4樓:藝雲

建築方案應該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礎上的感性創作。一拍腦袋的方案缺乏理性分析,甚至脫離實際調研,這樣的方案容易被駁倒。但我們也不能全面否定一拍腦袋的靈光乍現,應該在感性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分析,把有發展可能性的靈光方案加以實現。

總之,乙個完整的方案應該是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結合。

5樓:我是龍工

因為這是訓練你正確的工作方法,思維過程。教學目的是授之以漁。

上過中學都知道,解題要有演算推導過程。哪怕同樣是一坨shi,分析推導出來的shi會比拍腦袋拍出來的shi更堅挺一點。

還有一句話叫不會走就要跑。大師或許真的可以偶爾拍腦袋綁緊跳嗑藥出想法。學習階段就算了,等你熬成大師再說。

6樓:

設計是有方法和流程的。工業設計,互動設計等其他現在設計領域已經總結出一套確實可行的工作流。

但是十分讓人困惑的是,建築設計在這方面遲鈍的驚人。雖然不是拍腦袋出方案。但是大部分建築師對此的認識,也沒比拍腦袋高明多少。

除了多方案試錯試的嘗試,就是憑藉經驗揣摩甲方的喜好,要麼就是以為給自己拍腦袋扯個哲學藝術的故事就是好方案了。

居然從來沒多少人去認真思考過,如何在初始階段,高效快速的用輕便快捷的工具,以及使用科學的方法,低成本的縮小設計方案的搜尋範圍,明確設計的方向。

建築設計,在方案階段是個以寬度搜尋為主的階段。而這個階段老是用圖紙去工作,太沉重和低效了。其實其他設計行業,有很多輕便敏捷的工具,去完成這一任務。

方案最重要的不是「是什麼」,而是「為什麼,要做什麼」。但是很多建築師在「是什麼」上花費大量的精力,凹各種造型,畫各種圖。

而對「為什麼」,為什麼,你要凹這個造型,你畫這個圖是想說明什麼,這些東西,和甲方有有什麼關係。靠拍腦袋應付。這就導致,面對甲方你為什麼要這麼做,這個東西和我有啥關係,的質疑,無言以對。

陷入不斷改圖試錯的困境。

建築設計在結構化自己行業的工作方法上做的很少。把大量的聰明才智都放到了,其實不那麼重要的「建築的意義」上。很多建築師認為「建築的意義」可以解釋「建築為什麼」。

其實這是對設計最搞笑的認知。

意義這個東西,因人而異。而建築師為了克服這種「因人而異的意義」跑去扯什麼哲學和藝術。以為把「因人而異的意義」變成「藝術哲學的意義」就有普適性了。還扯什麼神性。

設計是要解決「扁擔=》叉車」這個過程的知識演化。不是按照「一般扁擔=》雕花上色扁擔=》藝術哲學扁擔」這種方法玩法。

扁擔是拿來搬東西的,當甲方說,我覺得舊扁擔不好,你能不能給我弄個更好用的扁擔,讓我更好的搬東西。

很多設計師就按照「一般扁擔=》雕花上色扁擔=》藝術哲學有意義的扁擔」這種思維方式去設計。最多拍腦袋琢磨下,扁擔的花雕的怎麼開腦洞,扁擔的意義怎麼開腦洞。你搬東西的時候,默念下海德格爾,符號學,拓撲學,易經八卦,古典柱式,Continental風,搬東西會更省力。

而是要創造出叉車,這種和扁擔完全不同,但是能夠更好滿足「搬東西」這個為什麼設計的目的。

福特100年前就說過:消費者只會想象一匹跑的更快的馬。而不會明白他們需要的是汽車。

扁擔和叉車都可以抽象成「搬運工具」,

馬和汽車都可以抽象成「交通工具」

說設計師要有哲學思維,指的是,這種把甲方需求本質,抽象總結歸納能力。不是讓設計師去背語錄,念自己也不懂的名詞。

所以,設計師首先要有把「為什麼設計,設計什麼」這個目標提煉抽象化。

只有先調查需求,分析研究需求,進行抽象。才能完成扁擔=》叉車;馬=》汽車的設計。

只有當設計師,掌握這種對需求抽象的邏輯和方法,才能在廣闊的未知中搜尋解決問題的答案,而又不會迷失前進的方向。

用分析邏輯抽象這些理性工具去進行寬度的搜尋只是乙個方面。人類還有情感直覺情緒同理心這樣的非理性思維系統。

如何調動這樣的系統用於設計的前期寬度搜尋也有一套方法。一般流程是在使用者調查的基礎上,創造有典型代表的「使用者角色」,然後把「使用者角色」放到「使用情境」中去執行目標任務。這樣可以有效避免設計師自己的固有觀念

而很多不講科學方法的,其實就是在搞「一般扁擔=》雕花上色扁擔=》藝術哲學有意義的扁擔」,這種徒勞的行為

給馬和扁擔賦予哲學藝術的意義,並不能讓扁擔變成叉車,馬變成汽車。

其實其他設計行業的設計方法已經非常成熟有效可操作性極強。有一套方法提煉「為什麼,要做什麼」

設計是科學不是藝術,可以去看我寫的文章

7樓:Lu貓貓

因為:拍腦袋,一時爽,

爽完全是火葬場。

此處「火葬場」包括概念到初步方案、方案深化、後期成果等等。

老師孬好是過來人,不至於前方有大火坑還見死不救的。

8樓:bizarre

因為建築設計是乙個「在框子裡跳舞」的過程,需要綜合考慮文化,場地,功能,流線等等因素,這就要求思考的細緻化與全面化,一拍腦袋出來的方案很難滿足這些要求。

當然,可以有「一拍腦袋」的概念。

建築設計這麼苦,為什麼還有好多學生讀建築學?

因為熱愛建築設計吧。能夠去抒發自己的想象,去創造奇蹟。對空間和與結構的喜歡,對內外建築美感的追求。只是,可能很多建築生在畢業後只是在設計院通宵達旦地畫著枯燥的圖,聽甲方奇奇怪怪的要求來折磨自己的稜角罷了。有時候,總會喪著想,擁有天賦的大師,已經是普通建築生能夠無法達到的高度。但在學習建築設計時,我們...

為什麼說考同濟建築學設計方向的學碩排名不佔優勢?

釐想小番茄 就排名上來說,學碩和專碩是不分開排名的。排名不佔優勢應該是設計方向和理論方向這兩者的區別,原因是設計方向快題比較難,而且容易掛掉,打分不高 或者說很難練到比較穩的快題水平 因而總分容易偏低,排名自然就不高了。而理論方向的同學畢竟是做題目,相對來說可以拿到更高的分數 只要用心複習的話 排名...

為什麼建築學專業老師要一直扣主題,要求講故事

言兮 那是因為,你們老師對專案沒有定位,對人群劃分,人群規模沒有判斷,對流線關係,空間的收放組織沒有研究,對各項指標沒有參照,對工程技術沒有概念,對基本的幕牆和土建的構造沒有經驗,對低技化的節能設計沒有切實的手段,對高技派的工程方案沒有知識儲備,才會提出乙個主觀且模糊的切入口來引導你們設計。永遠要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