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文物展覽(或者別的展覽)如果沒有講解,應該怎麼看?

時間 2021-06-08 22:54:44

1樓:何妨吟嘯且徐行

首先在參展前進行預習,分一下幾點

1.博物館本身歷史沿革

2.近期臨時展出

3.館藏主要文物

4.禁忌、開放時間(重點,趕早不趕晚,有的展有人數限制)5.當然,有關紀錄片能看一下最好

如果沒有特殊需求最好挑按時間順序排列的那個展館,然後是分器物的展挑感興趣的逛

舉幾個例子,2023年10月左右故宮有乙個千里江山圖·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在午門雁翅樓展出,其中的看點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好像是建國以來的第二次展出,一時間轟動全國文藝界,各地藝術家以觀得此畫為榮。我大概是在10月3號去的,那天我上好鈴,七點起床,坐車坐到東華門,到故宮時還沒開門,順利成為了那天的第一批參觀者

比展每日限1500人參觀

還碰到了王津老師

另外就是上海博物館去年的大英百物展,我中午十點左右去的,你們感受一下spatch?uri=/note/653502496/

2樓:

在踏入博物館學這個領域的時候,乙個很重要的命題是「什麼是有意義的體驗?」

學術界和民間有很多流派,比如教科書流(「博物館裡講的都對的,訪客乖乖按照一套系統參觀學習膜拜」),比如體驗流(「動手和動腦同樣重要」),再比如社交流(「誰說在博物館裡發票圈和跳廣場舞不是一種參與」),等等。

所以說回來題主問的怎麼看,我個人覺得放鬆的,花式的,舒服的看展覽才是最重要。

喜歡考據的時候,去博物館之前把展覽內容的前世今生了解一遍,看到展品恍如見到老情人,對它了解的太多思緒萬千只想在人潮裡默默的注視它一整天。

喜歡挑戰的時候,去博物館前什麼都不參考,一頭紮進乙個不了解的主題,如同玩解謎遊戲一樣從展覽介紹和布局裡找線索,回去後再搜資料比對自己的猜測,當然有時候看現代藝術可能會覺得自己的腦洞更靠譜。

所以有人問我博物館裡可以學什麼,我反問為什麼要在博物館裡學?

別忘了Museum博物館這個詞本身源於Mouseion,也就是希臘神話九位繆斯女神的神廟。而另一方面,muse本身為動詞時還有個有意思的註解 "to reflect, to be absorbed in thought," mid-14c., from Old French muser (12c.

) "to ponder, dream, wonder; loiter, waste time." 換句話說就是博物館的也是個讓人沉思,暢想,好奇,或者乾脆瞎晃悠和消磨時間的好地方。

3樓:大尺

提高看展覽的質量可能是個雙向的事情,展覽盡量把有用的資訊展示出來,參觀的人把展覽內容吸收進去。

國家寶藏能有充足時間對一件文物全方位介紹,可是博物館裡一般是做不到的。這個不好強求。只能盡量不走馬觀花的看,不錯過有意思的展陳介紹資訊,感興趣的再搜搜相關紀錄片或者其它資料。

展廳裡能轉著圈上上下下趴近了看文物,這個是電視沒辦法比的,好好看看文物可能更是提高看展覽質量的方法吧。

4樓:李寒溪

如果沒有的話,你可以看每個文物旁邊的介紹,文物並不是說看的越多越好,反而是看乙個文物看的越久越好。仔細觀察他的紋路,結合它的介紹,想象著它曾經可能發生的故事。

自己內心在編寫一段或者唯美,或者壯闊,或者淒迷的故事。這時候你會對這個文物非常的深刻,因為每一件文物在你心裡都有一段故事。

有哪些辦法能參觀全部的「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以及你與「禁止出國展覽文物」或者其他國寶的特殊經歷?

小腦斧 這個問題要分品種,首先書畫類的很多是幾年甚至幾十年都不拿出來展覽一次,能看到的都是複製品,青銅器和瓷器好一點,基本去所在的博物館都能看到。然後就是多看各種特展比如湘博上次的展覽就不錯,拿了馬王堆的帛畫原品出來展覽,還有乙個版的蘭亭序以及明代的乙個清明上河圖。 mao guhoo 基本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