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的你,寫過信嗎

時間 2021-05-31 16:28:46

1樓:真知味

寫過,上小學的時候,那時候老師要求我們給自己的父母寫一封信,因為我們大多都是留守兒童,父母都不在身邊,我還記得我們班乙個女同學收到父母的回信,裡面還有一張10塊的紙幣,那個羨慕啊

2樓:大大大樹懶

96年,一直在寫,週期介於頻繁與偶爾之間。

仔細想了想,寫信這個習慣,應該是源於家裡寫家書的傳統。

小時候和父母在外地生活,不認字時,就見過我媽捧著姥爺寫給她的家書,在夜裡一邊讀一邊流淚。

那時小,不懂事,以為我媽被一張紙欺負了,作勢上去就要撕,結果被我媽拎著好一頓揍。

但第二天,我還是會跟著我媽上郵局,看她把細細封裝著三四張紙厚的回信塞進郵筒裡,然後拉著我的手慢慢走回家,路上講著信裡老家那些發生的事情。

無非是些平淡的家長里短,也沒有如今各種跌宕起伏的套路和反轉,卻讓說者與聽者神往。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裡。寫得家書空滿紙。

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

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裡。」

那封信裡,是思念,是鄉愁。

長大些回了老家讀書,認字了,也會開始自己寫家書了。

那時雖然小靈通、諾基亞等直板機開始流行起來,但高昂的通話漫遊費,1毛1條的簡訊,都不是乙個軍校生和乙個小學生能全部承擔起的。

所以我哥和我就互寫家書。

我從小就很黏著他。每到了寒暑假,我都會看著日曆,算他還有幾天到家,然後拉著我媽去接站,看他高大的身影從人群裡慢慢走近到我面前,喊我的小名。

我哥的家書就有意思得多。裡邊有他軍校裡的生活,有他對媽媽爺爺的調侃,對家裡事情的看法,也有對我的期望。

每次想他時,我就會把那封信從抽屜裡的鐵罐子下,小心翼翼地抽出來看,一遍又一遍。

就和那時候電視裡的動畫一樣,雖然都是一集內容沒完沒了地重放。

但你還是會聚精會神地坐著看完,再撕下幾張分格作文紙,寫下幼稚、拙劣又真心實意的話。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再大一些,智慧型手機開始流行起來,資訊傳遞的速度越來越快,家書似乎不再那麼常見。

而我就開始給物件寫信了。

每次寒暑假,對我來說都像是一場煎熬。我更喜歡能夠每天見到喜歡的人,而不是遠遠的,隔著手機,互相傳送早晚安。

所以我把假期發生的,那些她沒能和我一起經歷的事,我對她的想念,統統用文字記錄下來,長的是日記本,短的是信。

把這兩樣東西在見到她的那一刻交到她手上,告訴她:

你不在的這些天,

我很想你。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

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

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你寫過信嗎?多久寫一次?即時通訊對你寫信有什麼影響?

心理諮詢王老太太 當然寫過,以前通訊基本都是依賴於寫信的。至於多長時間寫一次,具體關係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吧。和好朋友基本是收到 回信,再收信 回信的頻率。一般朋友就是節日寄個卡片。我覺得即時通訊很好啊,快捷 方便。我基本上是乙個喜歡新鮮事物的人。當然現在有一些觀點認為,以前的生活很慢,愛乙個人可以很久...

作為95後你焦慮嗎?

滬漂少女阿夾 焦慮啊,北上廣同年齡段的人均月薪1萬,能不焦慮嘛。大學同學畢業後直接工作了,現在工作兩年半在北京跳槽幾次已經月薪12k了。還有大學比我大一屆的學長,研究生也不是什麼985的學校,讀研之後和我同一年畢業,一畢業就找了個年薪20多萬的國企,能不羨慕麼?還有現在公司坐我旁邊的同事妹子,找了個...

作為95後,你迷茫嗎?

圓臉妹妹啊 超級迷茫 感情生活未來好像都很迷茫,這個時代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太多的變化。對於感情,本該到了結婚的年紀,現實告訴我們一旦組成家庭有更多的壓力需要承受,所以迷茫。對於生活,節奏太快沒有辦法停下來好好品味,每天都是兩點一線的日子。對於未來,常常迷茫該做些什麼?我還能做些什麼呢? 陽咩咩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