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會用最殘忍的話,去傷害我最愛的人

時間 2021-06-07 13:36:04

1樓:

我猜測你對著外人很友好,生怕讓別人不高興,對著自己人卻是一副卸下面具的樣子?

骨頭硬的人會把最柔軟的一面留給自己人,小心翼翼保護自己人不讓他們受到外界的傷害,對著外人永遠是有條件的隨和

你這純屬於骨頭太軟,太過懦弱膽小,能力不夠的人當然覺得傷害別人的成本高於傷害自己人的,畢竟比你強的人有可能會欺負你,而喜歡你的人會容忍你的性子,你卻把這份珍貴的善意當成了理所當然,轉而對著外人一副諂媚的嘴臉,你以為你自己很厲害嗎?人脈很廣嗎?你要沒價值看誰搭理你

外人拿你當笑話看,自己人卻在你的負面影響下無法得到良性發展吃相可真夠難看的

2樓:

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伽葉:如何能為離於愛者?

佛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即為離於愛者。

伽葉:釋尊,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行、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如何無我無相,無欲無求?

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伽葉:釋尊,世人業力無為,何易?

佛曰: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伽葉:世人心裡如何能及?

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伽葉:有業必有相,相亂人心,如何?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3樓:

有時候,我們明明很愛對方,但說出口卻是最傷人的話。對待應酬晚歸的另一半,我們本想說:「那麼晚才回家,我很擔心你」,但不知為什麼,一開口卻是「天天就惦記那幾杯馬尿回家那麼晚,滾去馬路上睡得了」;對待爸爸媽媽的關心和問候,我們本想說:

「爸媽,我會好好照顧自己的」,但脫口而出的卻是「煩死了,天天羅哩叭嗦」;對待好朋友的幫助,我們本想說:「謝了哥們兒」,但話到嘴邊卻變成:「反而你有錢嘛,宰的就是你這樣的土豪」。

因為一句句言不由衷的話,我們和自己所愛的人爭吵不斷,漸漸消磨掉深厚的感情。明明不願意傷害對方,但卻沒辦法控制自己去「作」,去鬧。

這種傷害的行為,是因為我們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承認對所愛的人的需要。因此,我們選擇一種相對「保險」的方式,運用攻擊的方式爭取他們對我們情緒的注意。因為以「我」為主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對於我們來說是存在風險的。

「我愛你」「我需要你」會讓對方感覺:我對他來說很重要,我能夠操控他的情緒和需要。

這樣的情況會讓我們擔心:如果對方隨意傷害自己怎麼辦?如果自己被得到了就不被他在乎了怎麼辦?

如果他隨便拿我出氣怎麼辦?我們或許會閃回一些從前的創傷經歷。比如在很小的時候,自己全身心地相信爸爸媽媽,但他們卻把自己的秘密拿到飯桌上當作談資,讓自己成為笑話。

這些被所愛的人「背叛」的經歷,可能會讓我們感覺,真實的表達其實是一種把柄,只會讓對方肆無忌憚地傷害自己。因此,這種悲觀的預期可能會讓我們走上另一種方向:用攻擊的方式提醒別人對我們需要的關注,選擇說「滾去大街上去睡」,而不是說:

「能不能早些回來?你在外面呆太晚我好擔心」。

這種傷害的行為,是由於我們需要檢驗對方的「底線」,檢驗他們是否值得信任。與所愛的人心心相印的感覺是非常美好的體驗,是我們共同的渴望。但曾經被傷害過的人,心裡很難相信自己能夠碰到這樣的好事。

我們可能會想:他接近我是不是帶有某種功利的目的?他真的願意和我如此親密嗎?

他看到我真實的狀態是不是就會離開?為了驗證這段感情的真實性,消除自己的疑慮,我們反而會攻擊對方,用惡劣地態度對待他們。如果他們經歷了我們最差的一面仍然選擇留下,那說明他們有力量,並且願意承受我們的負面情緒和攻擊性,能夠帶我們走出悲觀,傷害性的親密關係模式;如果他們離開,我們也不用體驗信任後又遭受打擊的雙倍痛苦,把傷害降到最低:

「我早就猜到了,他就是乙個混帳!」

這種傷害的行為,還是因為我們不願放下傷痕累累的過去。攻擊親密的人,往往說明自己在親密關係中也受到過深深的傷害。或許在原生家庭中,我們和父母相處的模式就是充滿傷害的。

爸爸可能會把工作上的怒火發洩到家人身上,把無能為力的感覺投射給我們,不順心的時候就罵「沒用的東西」「白養的蠢貨」。久而久之,我們也會慢慢內化這種自卑性投射,並且學會了傷害性的親密關係相處模式。或許我們最痛恨順便拿孩子當出氣筒的父母,但是不知不覺中,或許我們也接受了這種相處模式,成為親密關係中的「暴君」,把這樣的傷害傳遞給我們所愛的人。

這種情況是代際傳遞,也是對過去的執著。我們不能忘記從前在親密關係中受過的傷害,與傷害自己的人和解;與此同時,這樣的執著也把我們侷限在傷害性的親密關係裡面,把這份痛苦延續下去。我們痛恨,但也只熟悉這種親密模式,因此會把和其他人的親密關係不知不覺中引入這個軌道;我們因為從前的傷害而感到卑微,不相信自己能獲得新的,更健康的相處模式,因此恐懼著不敢跨出舊有的親密模式。

要調整這種「相愛相殺」的相處方式,我們可以嘗試:(1)用言語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負面情緒是需要宣洩的,語言表達就是乙個很好的宣洩方式。

當我們能夠更詳細,準確地把自己的遭遇和心情表達出來,我們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甚至把潛意識的衝突帶到意識層面,減輕心中難以言訴的負擔。如果我們選擇壓抑或者迴避,或許累積的負面情緒就會通過行動或者軀體症狀的方式宣洩出來。我們可能會抑制不住衝動打人,或者氣得病了。

(2)不斷累積積極的體驗,調整對自身的消極預期。需要用傷害的方式來引起對方的關注,證明愛情的堅固程度,說明我們對自身充滿了不確定。我們不相信自己真實情緒的表達會被對方重視,因此情願用間接的,攻擊的方式來傳遞我們的想法。

我們不相信自己足夠好,值得被愛,因此只能通過對方對自己的忍耐能力來進行確認。如果我們對自身足夠自信,或許也不需要通過這種傷害性的,讓對方表示的方法來填補內心的「空洞」。人的自我評價就像乙個太極圖,有白和黑兩個部分。

我們可以在和對方的相處中,不斷記錄下自己「白」(積極)的部分,保持並且擴大優勢;同時了解自己「黑」的部分,修改並且進行調整。當我們有意識地累積起足夠多的積極體驗,信心也會不斷增加,因為自卑引起的攻擊行為也會逐漸減少。

(3)給自己更多的自由和寬容,不過多地苛求親密關係的狀態。很多人無法走出傷害性的親密關係模式,是因為過去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受過很多傷害,跨不過去這個坎。的確,父母可能帶給我們很深重的創傷,甚至影響到之後我們親密關係的建立。

但是由於親情和養育之恩,我們也無法向他們盡情宣洩自己的怒火,撫平自己的傷口。因此,很多人只能壓抑著種種矛盾,在新的親密關係中繼續痛苦。或許我們會不斷地想:

「只有把從前受過的傷都處理好,我才能夠得到幸福」,把自己逼迫到一條必須得到道歉和補償的路上,堅持乙個信念:只有以痊癒,完好的狀態重新開始,我才能夠得到幸福。當我們太執著於過去,很大程度上也忽視了當下,限制住了獲得積極體驗的可能性。

而當我們接受不完美,將過去的傷害與現在的幸福區分開來,我們的親密關係也會有更多的包容和可能性。

4樓:Mr.Q

首先你說了什麼殘忍的話什麼難聽的話,什麼讓人心寒的話,你沒具體寫出所以我不是很清楚你們之間的情況。

但是我從你簡單的描述中看你這可能是另一種愛的方式吧,愛的很深所以罵的越狠。又可能是人們的一種劣根性:人們總是習慣對和自己關係親密的人發脾氣,比如說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因為自己的叛逆不顧一切的賭氣吵架,對好朋友的小要求(比如說借點錢藉藉交通卡等)置若罔聞,常常你自己不覺得什麼但是對於他們,他們心裡的難受你可曾去想過?!

倘若他們和你關係不親密,或者直接說你不認識他們,只是乙個路人,他們善意的提醒你,問你借個飯卡,你是不是還會說那些話呢?

朋友,你這是明擺著的不懂得珍惜啊!!!難道一定要等到失去了才會去珍惜嗎?等你想追回來的時候可能便追悔莫及了吧。但願你和她還沒分手吧。

你說過最傷害人的話是什麼?

那我實在說的太多了。有時候在氣頭上,說過很多難聽的話,有的道過歉,年少無知,說過的話不要放心上 前男友跟我相親後又去跟別人相親,別人沒看上就找了我唄,我得知後,一吵架就說,自己撿了塊別人不要的抹布。講他收入低,985研究生,快四十了收入還跟別人二十七八一樣,你不愧對年邁的父母啊 還有乙個前男友,每次...

為什麼總是傷害最親近的人?

碰瓷的小耗子 在陌生人面前都是很完美,受到誇獎。在親人面前不需要偽裝,所有的缺點暴露無遺,然而家裡人是不可能還要誇讚你的,他們也怕你就這樣下去想讓你改掉一些不好的習慣,也是為了你好。可是你就是聽不進去,就覺得他們是對你有意見,一說話就開炮,你吵我吵的。其實好多事只有結了婚才知道,因為沒人在約束你沒人...

人們為什麼習慣性傷害最親近的人?

絔北 人習慣性的將自己偽裝成在外人眼中的三好人設,因為活在其他人的羨慕的那種錯覺裡會讓自己產生一種優越感,而偽裝總會害怕被人識破,這種無形的壓力需要乙個地方釋放此時身邊最親近的人,無疑成為了這樣的炮灰,自己清楚最親近的人會包容自己的,不會拋棄和怨懟自己。 待在綠匣子裡的貓 他什麼也不說,但他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