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受到虐待會對以後的生活造成哪些影響?應當如何疏導?

時間 2021-05-12 05:59:09

1樓:林川登羅

下圖就是影響:

先不說虐待吧,作為乙個過來人,虐待的問題先不說,單單是兒童時期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我們就會出現諸多的問題。

那些超越食物和庇護所對父母依戀需求得不到滿足,那我們經歷的依戀損傷則開始積累。回顧之下會發現,這些創傷影響著我們體驗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許多成年人在經歷了這些創傷後學會了抑制或分隔他們的情感,以避免被情緒淹沒。但也只是抑制和麻痺罷了。不同的人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外在行為來麻痺、迴避、擺脫消極情緒。

這些外在行為包括:成為乙個工作狂;依靠他人的感受來得知如何感受;自殘行為;藥物和酒精濫用也是常見的。

如果孩子已經開始質疑自己情緒的有效性及重要性,那麼他很快會進入喚起不足的狀態,並且對情緒刺激很難產生反應;或者進入過度喚起的狀態,並且對感受有過度的體驗。這兩者都是光譜的兩個極端。如果孩子從未學習過如何規範和應對情緒,這會使他很難處於兩極的中間平衡狀態,而這個中間的位置恰恰是理想狀態。

不僅我們的情感是警覺的,我們的認知也是同樣的。創傷常常使我們感到自己是糟糕的、骯髒的、二手貨、無價值的、愛無能的、不夠好的、不重要的。同時,它還常常會使我們感到是不安全的、不被保護的、暴露的。

疏導待更,到時候還會有自我療癒的推書。

2樓:

最大的影響,莫過於強烈的自卑和羞恥感。一方面,想努力證明自己獲得認可;另一方面,覺得自己配不上擁有的一切。

直到現在三十多歲,仍然在被攻擊、羞辱、貶低。從穿衣打扮,到工作能力,到婚姻模式,能被貶損到一無是處。

外邊看來我是樂觀向上的人。內心深處,人格是不完整的。所以,童年虐待這個概念其實不完整,親子關係中的虐待是終身的。

跟施虐者基本沒有和解的可能,不是受虐者不想原諒,而是受虐者不被原諒。南韓電影《女兒》中,母親去世前對女兒說,最後悔就是生下她。看,到最後還不忘往女兒心裡插一刀子,帶著勝利者的微笑離去。

3樓:

以我來講吧小時候還是外人看來的聰明懂事隱忍出現社交問題就逃避型人格不會解決問題被孤立社恐無法集中注意力成績下滑社恐很難自己走出固定的思維模式 (其實八年了我才認識到自己原來是社恐)大學生活消極學習啊還有人際都不會不想不習慣和人交流了也沒有真心朋友自卑緊張的人際關係還有超敏感的高自尊心最重要帶來的是沒行動力吧已經不知道努力的意義改變的意義也沒有和同學交流總是以為別人怎麼看我就牴觸與她們交流一起實習後來工作也是一直換那會兒性格問題凸顯了想證明自己就拼命的幹卻不懂溝通嘴不巧不會做人發生矛盾不懂忍了不會忍了導致錯失很多機會讓家人無奈

深深的自我否定受不了別人的好想著法還回去

感情上也很傻很虛榮最後受傷的都是自己

可能就這樣了吧笑真的很難

4樓:

爸爸工作壓力極忙極大,他愛我但也打我罵我,沒理由就看他當天心情,印象最深一次二年級,我早晨起床心情很好笑得開心,被他一巴掌說,一早晨笑這麼開心今天考試肯定考不好,自此後,我逢考試前在家不敢笑。

但最可怕的影響是,有了自已的孩子後,在孩子不順我意的時候,我直覺就想打她罵她摔她,然後狠狠大哭一場。

預防的方法就是,和老公溝通過我的恐懼,所以生氣時讓他提醒我,現在沒有人可以打我,我的情緒都都可以向他表達,他接受我愛我,自己也一直提醒自己,不要讓這樣的痛苦傳承下去,畢竟我爸小時候也是這樣被對待,他也是受害者。

目前看來效果還不錯,而且我基本是每日三醒吾身的頻率提醒自己,一切都過去了。

5樓:蜜蜜媽媽

亡羊補牢始終是沒那麼完美的,傷害一旦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這對於孩子來說是影響極其大的,所以,我們更應該致力於怎樣改善學校暴力事件,這是每乙個人的責任啊。當全民認知到位了,虐待兒童的事就會減少,這樣才能從根本來解決問題。

6樓:李曉琪

雖然我從小就在暴力下長大,但我一直覺得我不算受到虐待,因為我的意識裡,虐待更多是精神層面的冷漠和忽視。而我確是被媽媽失去對爸爸希望後的唯一精神寄託,被過於期待未果後的暴力對待。我承受並盡可能理解她,雖然每次挨打萬心裡也很恨,但並不會太記仇。

甚至成年後,更是將仇恨轉移到我認為的「因」上即父親沒有履行好家庭指責。我畢業很快就結婚了,找了一位年長的學者一般愛人,其實生活很幸福,愛人對於我心靈上的撫慰引導使我可以盡可能的擺脫曾經受虐過的自己,使我痛苦的認識自己但盡量完善自己。其實對於孩子我以經常「原形」畢露,沒有耐心,暴力(主要是語言),狂躁。

但對於此,我覺得我截止現在最大的收穫不是我的人格較之前更好了,而是我知道正視自己的問題,一日一省!

7樓:

以我為例,幼兒園因為沒有午覺,被罰站講台一下午。那時開始,我就慢慢自閉,縱然二十年過去也是毛骨悚然,人不僅自卑,對異性尤其是喜歡的人,也是害怕接近。

8樓:李勃序

最嚴重的是心裡陰影,無論多久的年頭,會在內心不知不覺出現心裡創傷,會在潛移默化中表現,輕者影響性格,重的化引發精神疾病。

9樓:

總是做噩夢,夢中人群都對自己充滿極大的惡意,惹不起躲不起,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醒來時一身油膩,慶幸自己剛剛是做夢,不敢睡覺。

極度自負兼極度自卑,沒有平和的心態,無法建造和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當與人發生衝突時,要麼一味退讓,要麼做出過激的暴力反抗。

久之,恐懼人際交往,逃避集體活動,造成身體和心靈的病態迴圈,對於生活工作學習均產生極大負面影響。

最終學業、事業、愛情均一塌糊塗,人生在一直的痛苦中結束。很多人選擇自殺。

解決辦法?沒有。畢竟人是社會動物,社會環境塑造決定乙個人,而社會不會為了迎合某個體做出改變。

要怪就怪自己沒投好胎吧。

也許保持心態Sunny是個好的嘗試,但說起來容易,誰能在天天被毫無道理地打得體無完膚時還能保持Sunny向上的好心態呢,如果那樣反倒是太畸形了。

10樓:

算不上受虐待,但是小時候家長打得頻率和力度都蠻到位的。影響主要就是:

一,逃避型人格

盡量規避風險,不敢冒險,也不會輕易表達自己的見解。因為潛意識裡覺得做錯就很慘,至少很囧,因此在人群中比較不顯眼,也錯過很多表達的機會(無論工作和感情),從而羨慕那些敢愛敢恨,說走就走的人。有意識的去糾正這種心理,但是也要防過猶不及。

比如生氣起來就是一場暴風雨

二,比較內向

這個第乙個是很有因果關係的。人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考慮避免風險,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不主動出擊,一直守株待兔,替被人著想的就會少一些,這樣會大大縮小自己的社交圈,或者不利於經營一段長時間的友誼。

三,比較包容

能忍,小小挫折權當磨練。不嬌氣,有點太不嬌氣了。就像小時候被打,可能長大後會反思母親的這種教育方式有點粗暴,但是當時不覺得母親打得不對,肯定是自己做錯的才惹她生氣。

以至於和人交往中,就算對方有小小的不到位的地方,第一反應不是「靠,這小子拽什麼拽」反倒是「他是不是生氣啦」。

反正,將來有了小孩,還是盡量以引導為主吧,暴力是對於家長來說是無能的表現。

11樓:負二

比較贊同@清流的答案,由於施虐方式的不同(體罰、冷暴力、貶低、苛求、性……),家庭環境的差異,以及兒童應對方式的不同,可造成不同的心理障礙,不能一概而論,關鍵在於兒童內化了哪種思想。

另外,如果在虐待中出現乙個「保護者」的角色(通常是母親),所導致的心理障礙就會相對較輕,如果施虐者本身行為品格不端,受虐者較易對外表現為攻擊性,如果施虐者本身沒有品格問題(常見於體罰、苛刻),受虐者對外常表現為迴避。

父母對孩子的虐待會在將來對兒童心理造成多大的影響?

作業君 非常大。聽說啊,大部分的連環殺人犯都有童年被暴力攻擊等經歷。一般來說童年時留下的陰影,雖然在提起時已經不會對當事人起到特別大的情緒波動。但是對潛意識的影響,對人格的塑造方面影響是一輩子的。 淑淑淑芬芬芬 心靈虐待更甚,有的人十幾歲就能擁有完整的人格,有的人三十幾歲都還是處於破碎的狀態。掌控慾...

如果不收彩禮不陪送嫁妝,會對以後的生活造成影響嗎?

缺角的海 婆婆會不喜歡。我姨生的是兒子,在她的認知裡是不娶外地兒媳婦的,因為外地的沒有嫁妝就來乙個人 這個可能要被她說一輩子 但是彩禮不能不給,不帶嫁妝彩禮還是要給個十萬八萬的。第一人家女兒遠嫁多少要給人家點,第二人家女兒嫁過來時日久了,她自然會知道本地取媳婦都有彩禮,而我沒有,媳婦也會對婆婆有想法...

小耳畸形會對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嗎?

世界上身體心理不健康的人太多了,我們誰敢保證自己是別人眼中完好的存在?放下焦慮,理性對待某些人評價,我們並不活在同乙個緯度的世界。 小耳畸形莊洪興 先說個故事吧。陽陽在學校的時候,班裡其他的小孩子都笑話他的耳朵,說他是沒有耳朵的孩子,那個時候陽陽每次回家就哭著和我們鬧。我跟他媽為了攢錢給他做手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