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為什麼不用「落葉」而是「落木」。當年大家都是怎麼回答的?

時間 2021-05-31 21:32:29

1樓:王純迅

找100個有點文學修養的人,讓他們打分,無邊落木蕭蕭下好還是無邊落葉蕭蕭下好?

估計大比分投落木

所以,杜甫也是這麼考慮的他雖然沒找100人打分但是他自信自己的詩詞造詣是沒問題的,所以很簡單,他覺得落木比落葉更好所以他就用了啊,需要更多理由嗎?不需要!需要嗎?

不需要!需要嗎?

ps,我最近撥弄我的頭髮,頭皮屑特別多,每次看到那個場景我總不由自主想起這句詩,心情也是相當的落寞。。。

2樓:

節選自說 「 木葉 」

林庚 在這裡我們就不得不先來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麼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麼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事實上他們並不是隨處都用的,要是那樣,就成了「萬應錠」了。而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乙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後的詩人們無論謝莊、陸厥、柳惲、王褒、沈佺期、杜甫、黃庭堅,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裡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

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裡的「高樹多悲風」卻並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

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裡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後者卻是乙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 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裡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於「木」;它彷彿本身就含有乙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乙個藝術特徵。

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徵,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彷彿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後,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於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於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於感染性啟發性者在此,它之不落於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幹,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於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麼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

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所謂:

「午陰嘉樹清圓。」 ( 周邦彥《滿庭芳》 ) 這裡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乙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麼,在習於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彙了。

至於「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裡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徵。

「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幹,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幹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於「木」 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乾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裡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儘管在這裡「木」是作為「樹」這樣乙個特殊概念而出現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於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乾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彷彿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遊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它不同於:

「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 中的落葉,因為那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也不同於: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 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濛濛的雨中,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乾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而且它的黃色由於雨的濕潤,也顯然是變得太黃了。「木葉」所以是屬於風的而不是屬於雨的,屬於爽朗的晴空而不屬於沉沉的陰天;這是乙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至於「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淨了:「日暮風吹,葉落依枝。」 ( 吳均《青溪小姑歌》 ) 恰足以說明這「葉」的纏綿的一面。

然則「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它乃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乙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這卻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裡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里。

3樓:陌莫默

這種東西何必過分解讀,還扯上構圖了,還有人居然專門為「木葉」寫文章,杜甫知道了恐怕都要說各位閒的蛋疼。你們都沒在秋天大風的時候爬過山嗎?真的是落木,不是落葉!

真的是落木,不是落葉!真的是落木,不是落葉!

4樓:

詩名《登高》,既然是登高,這裡取的就是開闊的意象,看得很遠,視野很大,壓根不會鳥葉子這種細節,所以只能看清楚一大票落木,看不到神馬落葉,落葉是聽出來的感覺。

5樓:無懷啦啦啦

落木有死亡,蒼涼,麻木的感覺,渲染的更到位。落木,構建了死亡,失去,流逝,意象,並且強化其並置效果。落葉不夠醇厚,稀疏,情感分布不夠有目的性。

對比一下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與可憐無定河邊屍,猶是春閨夢裡人.

6樓:

落木比落葉更有韻味,落葉讀起來拗口,同時增加厚重感,並且延伸到樹幹樹林,增強空間感。應該不是隨便用的,高票匿名答案引用了典故。也不是如果原詩用落葉現在就會覺得更好。

另外,鄙視一下,語文學不好的理科生和數學學不好的文科生都是渣。

7樓:name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我覺得在古詩中講到「落」卻很少用"葉",多數會用"木"。

至於原因我解釋不來,可能是一種語言習慣。

8樓:

有幾個回答說得很好了,我補充點。

「落木」比「落葉」好,在於「木」字突出了乾枯之感,是失去水分的葉子,帶著枯黃的顏色,薄而輕,易碎,沒有了生命力。

而「葉」字卻無法體現,「落葉」也有可能是綠色的,充滿水分的,無法更好地體現作者所要創造的悲涼蒼茫的意境,因此不如「落木」。

最後,孩子能自己好好寫作業嗎?大學語文不難的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句中,為什麼使用「落木」,而非「落葉」?

塬樹 好吧,今天再次回答題主的問題,這回答的不是標題,是根據題主補充問題回答。把伐下的木頭和詩的前後文聯絡起來,那還不簡單?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你看那狂風呼嘯的瑟瑟秋日,猿猴哀叫不停,它們叫什麼哩?因為樹都被砍光了,它們沒處玩沒處住了 你看那水清沙白的小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