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 瓊 昆 麗 立 利 分別使用的是什麼造字方法?

時間 2021-06-08 07:39:30

1樓:

本來寫了一篇挺長的回答還沒發,但是今天早上一看已經有更專業的回答了,那我就不自取其辱了,但還是要在此留個記號。

之前自己認真答過一次問題,卻被乙個活躍於知乎古文本領域的人無情批評,搞得我現在有點心理陰影。沒辦法,自己古文本文獻看得少,音韻學也不精通,我還是繼續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吧,只不過以後絕對不能再輕易強答古文本領域的問題了……

2樓:布之道

六書中的「假借」一般被認為是「用字方法」[1];「轉注」一詞已經被大部分學者所棄;「象形」、「指事」、「會意」的界限又不是很明確[2]。所以在下文中,我不會糾結這些字是六書中的哪一書,而只把關注點放在值得在乎的地方。

以下分別由「簡單」到「複雜」,最後是「待考」。

(一)「銳」

「銳」是乙個形聲字,從「金」、「兌」聲。以下是「兌」的諧聲表:

「兌」諧聲表

(二)「瓊」

「瓊」是乙個形聲字,從「玉」、「敻」聲。

在《說文》中,「瓊」有三個或體字,作「璚」、「瓗」、「琁」:

《說文》:「瓊,赤玉也。從玉,敻聲。璚,瓊或從矞。瓗,瓊或從巂。琁,瓊或從旋省。」

李樂毅.簡化字源[M].華語教學出版社,1999:205.

(三)「立」

「立」是乙個表意字,象一人伸開兩臂立於地上之形。

商代晚期,《整合》06297

本義是「站立」,也可以認為是「所立之處」。這兩個意義是一語同源的,後乙個音義在後來分化出同源詞 。

林沄先生曾出於「立」與「位」音韻不近、無由通轉的原因,將「立」同時表示「站立」之和「所立之處」的兩個詞視為文字學中的「一形多用」現象(用同乙個古文本字形表示多個意義有關的、不同的詞)[3]。其實不然,*rp: *wrps 的上古音是接近的,這兩個詞應該就是一組同源詞,所以我們可以說「立」同時是、這一組同源詞的本字。

在先秦時期, 這個詞幾乎全以「立」字來表示:

廿七年衛簋:「王才(在)周,各大室,即立(位)[4]。」西周中期,《整合》04256

此鼎:「旦,王各大室,即立(位)。」西周晚期,《整合》02821

子犯鐘:「王克奠王立(位)。」春秋中期,《新收》1023

上博竹書二《容成氏》:「文王堋(崩),武王即立(位)。49」戰國

唯戰國金文出現過乙個在「立」上加註了「胃」聲的、表示 的字,應該是為這個詞造的本字:

中山王方壺:「述(遂)定君臣之Δ(位),上下之軆(體),休又(有)成工(功)。」

戰國晚期,《整合》09735

秦漢以後逐漸多用「位」字來表示 ,直到西漢早期以後,、兩個詞在用字上才徹底分化,分別以「立」、「位」表示,這大概是兩個詞在音韻上的分別逐漸增大的結果。這一用字習慣持續到現在。

林沄.士王二字同形分化說(節選)

(四)「利」

甲骨文中有「利」字,象以刀割穗之形。

新甲骨文編(增訂本)P272

關於甲金文的「穗」,可見我以前在「「季」的甲骨文本形怎樣解釋?它的本義和它的字形有什麼關係?」問題下的回答。

鄔可晶.釋「穗」[A]//文字、文獻與文明——第七屆出土文獻青年學者論壇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廣州,2018:39.

或將「利」中的「穗」類化為「禾」,遂作「利」。

(五)「麗」、「麗」

5.0.《說文》

《說文》:「A,旅行也。鹿之性,見食急,則必旅行。從鹿,麗聲。《禮》:麗皮納聘。蓋鹿皮也。B,古文。C,篆文麗字。」

《說文》鍇本

今以「麗」為「麗」之簡化字即是本自《說文》中記載的這個「麗」的古文本形。

5.1.「麗」

古文本中的「麗」象乙隻鹿有雙角之形,在雙角上著有圈形,本義不明[5]。

字形來自於《商金文編》

5.2.「麗」

以前學者或以為「麗」源於「麗」的擷取分化,即擷取了「麗」上部角形產生的[6]。

這個觀點以現在的研究成果看,是不正確的。

王子楊.甲骨金文舊釋「競」之字皆當改釋為「麗」(節選1)

受傳統觀點(《說文》)的影響,2023年的《新甲骨文編(增訂本)》仍然將之與「麗」同列於乙個字條下:

《新甲骨文編(增訂本)》P569

不過從上圖中並列的兩個毫不相干的字形看,顯然擷取分化之說不可取了。

「麗」在甲骨文中象兩人並行之形,應當是古漢語中訓為「偶」的、「伉儷」之 (古音支部來母*res)這個詞的初文[7],此字在甲骨文辭例中就用做「偕」、「並」之義。

故而「麗」是乙個源流有自、迥異於「麗」的字,只是後來與「麗」合流了[8]。

王子楊.甲骨金文舊釋「競」之字皆當改釋為「麗」(節選2)

以上內容也許可以為「麗」諧聲系離析出支部(Re)與歌部(RaJ)兩個諧聲部分提供文字學上的根據[9]。

(六)「昆」、「晜」

6.1.戰國秦簡中的「昆」

秦文字的「昆」早見於睡虎地秦簡。這個字形即便是現在的我們也很容易認出來:

睡虎地秦簡

從辭例看,此字也確實是「昆」字: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且殺之,不24伍忍其宗族昆弟。25伍」

「昆」訓為「兄」,先秦典籍中「昆弟」一詞常見:

《論語先進》:「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韓非子說林下》:「公孫弘斷髮而為越王騎,公孫喜使人絕之曰:『吾不與子為昆弟矣。』

《呂氏春秋疑似》:「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姪昆弟之狀。」

但是秦文字的這個字形很迷,說不出理據來,也上溯不出更早期的甲金文本形[10]。《說文》認為「昆」從「日」從「比」:

《說文日部》:「昆,同也。從日從比。」

雖然秦漢文字的「昆」確實這麼寫,但是這種構字理據顯然是不能讓人信服的。

6.2.1.戰國楚簡中的「昆」

李家浩先生曾以傳抄古文的字形為依據、在裘錫圭先生讀出郭店楚簡中「昆弟」之「昆」的基礎上,發布了楚簡文字中的「昆」[11]。此字形似乎由於「書同文」而失傳,不過在一些字書中以「古文」的形式傳抄了下來。

李家浩.楚墓竹簡中的「昆」字及從「昆」之字(節選1)

李家浩先生對其構形提出了一種假說:

李家浩.楚墓竹簡中的「昆」字及從「昆」之字(節選2)

其說具有一定合理性,但畢竟是以戰國文字字形立說,戰國時期文字形體簡省、變形成風,故不能輕易信從。

6.2.2.戰國楚簡中的另乙個與「昆」有關的字形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筮法》中出現了乙個用為卦名「坤」的字:

程燕.說清華簡「坤」(節選)

這個字形令人驚訝地保留在傳抄古文中:

碧落碑:「侸(樹)儀吅(鄰)(以)同(同)奐(煥),指乾Δ(坤)而齊極。」

唐.碧落碑

程燕先生謂:

我們認為清華簡中的「坤」字,應該分析為從「大」,「昆」聲。[12]

6.3.《說文》中的「晜」

《說文》中還記錄了另乙個與「昆」有關的字形:

在傳世典籍中或作「晜」:

《爾雅釋親》:「晜,兄也。」

以簡帛文字的研究成果(6.2.1.

)核對,這都應當是由古文「昆」隸定產生的(或許還有訛變的成分);而《說文》的小篆則是許慎以其時的隸書根據他認為的字理(「從弟從眔」)再反推出的[13],或稱之為「篆定」。

6.4.甲骨文中的「昆」

以下就是文字學界最近的進展了,這部分還沒形成共識、不能被簡單的概括,我只能將文獻擺出來。

劉洪濤先生依據戰國簡帛文字,上溯出了甲金文中的「昆」字[14]:

劉洪濤.清華簡「 」與甲骨文「 」合證(節選1)

其說在字形上的依據大部分是上面6.2.所說的內容:

劉洪濤.清華簡「 」與甲骨文「 」合證(節選2)

劉文中關於形體源流分析的部分大多可以信從。

6.5.關於「昆」字的總結

在目前缺少西周後期到春秋時期字形材料的情況下,「昆」字的字形演變大概如下圖所示

注1:甲骨文的「昆」可能是乙個象形字(但絕不是如李家浩、劉洪濤先生所言是「昆蟲」之 的初文,因為古漢語中的 是「眾多」的意思,而不專指蟲類。)

注3:在東漢才出現的「坤」字雖從「申」,但諧聲分析顯示其非「申」聲,會意又不可取信於人 ,則「坤」的字形殊為怪異,疑與「古文昆」有諧聲上的關係[15],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