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很多書,卻什麼都不知道,如何改善?

時間 2021-05-08 21:43:46

1樓:趙國公子晨

每本書80%-90%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其實是無用的。有用的最多只有10%-20%。

這是現實。

讀書讀到最後,其實讀的都是「不求甚解」。

像陳垣那種可以給日知錄作校注的地步的話。那已經是神仙級別的讀書了。

人家是教育家。這算是本行兒,且必要地技術。

你呢?老話兒說得好:「門兒裡出身,自帶三分。」

遵循自然之道。遵循你自己的命運之道。

該幹啥的就幹好啥,幹好啥其實都不容易。

內心裡不必太多、太雜的欲念、多則貪,貪則敗。

問:你這一輩子到頭兒吃過多少頓飯?一共多少粒公尺?

誰也不知道也不必知道,但是每一粒公尺,其實都是營養了你、強壯了你的。

要把大象裝冰箱攏共分幾回?

是吧?乙個道理。

2樓:Emadd9

我以前讀過一本紅樓夢,由於學識尚淺,難以理解書中內容,老是讀了前面就忘了後面,直到有天在書中看見一句「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惡者擾亂天下」。經過反覆的揣摩以後,ok這本書我認為我已經看完了。

3樓:李有病

可能是讀書方法需要改善。

這本書在如何讀書方面算是經典之作。坦誠來講,讀起來有點費勁。整本書的結構基本上是提出論點,舉例論證,舉例論證的同時還會提出一些方法,衍生出來的細節太多,容易抓不到主幹只能看到一些葉子。

這次對結構進行了基本整理。

一. 閱讀的層次

1.閱讀的四個層次

2.檢視閱讀

2.1閱讀方法

2.1.1法1(時間有限下,非常適合在書店挑書用)系統的略讀或粗讀

1) 先看書名頁後看序

2) 看目錄頁

3) 看索引

4) 出版者介紹

5) 挑看起來和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看

6) 全書大致瀏覽一下,認真看最後幾頁

7) 適合尋找書的主題或線索

2.1.2法2粗淺的閱讀

全書通讀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查詢也不思索

3.如何做乙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3.1主動閱讀者必須能回答的四個問題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在談什麼?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3) 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都由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 這本書和你有什麼關係

3.2做筆記法

3.2.1結構筆記

檢視閱讀中需要回答的三個問題

1)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2) 這本書在談什麼?

3) 作者是藉著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

3.2.2概念筆記(同時讀好幾本書的主題閱讀)

3.3養成閱讀習慣

一開始必須先分別學會每乙個單一的動作才能忘掉這些單一的動作,做好整體

二. 分析閱讀

1.第一階段

1.1知道自己在讀哪類書(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1.2透視一本書

1.2.1方法

1) 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什麼

2) 依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

3) 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2.第二階段

2.1找出關鍵字並於作者達成共識

2.1.1找關鍵字

1) 作者開誠布公強調的某些特定字

2) 作者與其他作者爭執的某個用語

2.1.2達成共識(確定字義)

2.2判斷作者的主旨

1) 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2) 找出作者的論述和論述的前因後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3) 確定作者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那些問題未解決。未解決的問題中,哪些是作者確定自己不能解決的。

3.第三階段

3.1如何評判一本書

1) 沒有一本書是毫無瑕疵的,但沒有完整了解一本書時不要急著開始批評。

2) 不要爭強好辯或盲目反對,要為自己的不同意見找到理論基礎。

3.2贊同或反對作者

3.2.1批評觀點的標準

1) 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2) 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3) 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4) 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4樓:

遇到問題先反思自己…書作為乙個存在了千年的傳播方式,可靠程度肯定遠大於你個人的某些方法,質疑它的意義明顯不合理。

從輸入到輸出是有過程的。

題主所處的是最初的階段,就是「看過」,但是人腦的記憶方式並不是看過一遍就能全記住的,也許有大牛是這樣,但絕大部分人都不是這個型別。

正如背單詞,你把單詞「看」一遍,能背下幾個?背下的那幾個過乙個月還記得嗎?

從「看過」到「熟練」,再到「輸出」,再到「成體系輸出」是乙個漫長的過程,也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

不說複雜的書本,以題主所說知乎人人為例,看到好的文章,可以先存下來,接著每兩天讀一遍,讀上四五遍,再找人去說,看看是不是效果會好?甚至你可以讀完一遍馬上就找人來表述一次文中的觀點,這同樣也相當是增強記憶。

再結合記記梗概,寫寫讀後感,甚至加入一些思辨會更好。

當你積累到很多的點後,可能會發現它們彼此之間有些聯絡,你再加以思考,可能就能做到成體系輸出了。

5樓:yz li

讀書的意義在於,它拓展了你的思維領域。

在面對同樣的問題和情形時,你可以在心中形成更具體、系統的看法,在別人知其然的時候,借助於這些領域,便可知其所以然。

讀過的書,則成了言語中的素材,生活中的思緒,以及在面對相似處境時,內心會突然出現的解決辦法。

如曾因過於輕佻,而失去一喜歡的女子;其後的日子裡,不斷地反思、聯絡,以至於終於有了回應。

我問自己,是什麼支撐著本已猶疑的心,趨於安定了?

答案來自《傲慢與偏見》裡,達西一步步改善在伊莉莎白心中的印象所做的努力,和那兩封恰到好處,適宜,情感、分寸而又拿捏到近乎完美的信。

6樓:

私以為知行合一最重要

從摘抄好詞好句、記錄感悟再到實踐中反覆檢驗這樣知識才可以有用武之地

看書可以看得雜

但是在看書之前應該知道自己想獲得什麼知識

知道為什麼要看書

同時,保持好奇心,相信厚積薄發的力量

7樓:

那看你怎麼看,我看浪潮學會了20幾個商業單詞。知道了天使,vc,是個啥運作模式。

別人把畢生經驗都交給你了,你覺得花一兩天能看得出個深淺。

有時一本書只讓人明白乙個道理,改變一種習慣,就可以造就這個人的一生。

這本書值了,看書的人也值得,很多時候是在於我們看著鍋裡的,而來不及消化碗裡的。

當看到那些看過8000多本的人,一天一本,也要二十多年啊。

從你知事識字,到你戀愛結婚生孩子都夠了。

他明白了嗎,認識自己了嗎,還是交到了多少友人,明白了多少事理,只知道那人走在路上,有什麼樣的風景,別人也不能替你看,在你的記憶裡,一次你只能說乙個字,做一件事。

像乙個問題,用最近看的電影裡的背景結束好了: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無是處。

好像什麼都沒說一樣.....

8樓:

教你個辦法,簡單可行,效果也很明顯,歸納言之,就四個字:惟精惟一

這是《尚書》裡的一句話,我自己的理解是,在某個自己感興趣或比較擅長的領域,扎下根來,一門心思只研究這乙個,則不愁不精深。用明代大學問家朱熹老先生的話來說:「學者如半日讀書,半日靜坐,如此一二年,則不愁不精進

」在圖書出版公司工作時,單位領導要求我們熟悉《儒家十三經》,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書。要求是,不得其精髓,也至少明白其中要旨。因為我們都明白乙個道理,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要親臨,不可能每本書都要細讀或鑽研。

所以我們只要求一人主攻一本,有人選擇《論語》,有人選擇《左傳》,有人選擇《禮記·禮運大同篇》,居然還有人主攻《爾雅》。大家可能會嗤之以鼻,但兩三年下來,或者更短的時間(按照絕大多數人不努力的情況來看),一二年下來,他們就會在各自主攻的領域,成為較為資深的人,想要忽悠動她們,也是需要一定功力的。我研究的是《詩經》,心得不見得有多少,但現在看到有關《詩經》的文章,還是會兩眼放光,這是訓練出來的敏感。

PS:「惟精惟一」這句話非常有名。出自《尚書》「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意思是說人心危險難測,道心幽微難明,人做事只有一心一意,才能精誠公允地遵循中正之道。【允】是公允公正的意思,【執】是手握手持的意思,【中】則代表了中庸正直。

9樓:

「自己的看過的書籍,刷過的人人,刷過的知乎,很難準確無誤的傳達給別人,總是看時覺得很有道理,看完一片空白,講給別人聽時,什麼都不知道。那讀書就木有意義呢?」

首先,讀書的受用方是你自己,受益方或者受害方,你對別人說不出來的或許正在影響你自己。

其次,知識汲取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其作用體現在做事當中。

最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新手回答,還多見諒。

10樓:方協文

讀書是薰出來的。

讀書的記憶,分成機械記憶力和理解記憶力。

按照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和記憶規律,第一時間記住的東西,在24小時內遺忘得最多。最先看的東西和最後看的東西比較不容易遺忘。

以上是一般的記憶規律。

要想記住內容,最重要的是長期重複。

其次,是要看這個內容是否有趣,是否足夠吸引你的注意力,是否在大腦皮層形成強烈影響。比如我小時候看電影《老槍》,裡面乙個女人被納粹用火焰噴射器燒死,此情節對乙個小孩子來說過於恐怖,所以一直記著。

說到讀書,基本也不逃脫上述原則。

記不住的原因,一是無法形成強烈刺激,二是沒有不斷重複。

隨著人的智識不斷地得到增加,經常讀書的人,讀過的內容會不斷積累,自己會對書的內容進行分析、思考。邏輯思維能力和鑑賞力得到提高,這個過程也就是三觀穩定的過程。之後,讀書的速度和理解力呈加速度狀態。

隨著讀書越來越多,思考越來越深入,機械記憶力可能下降,但是理解記憶力卻增長了。所以讀書速度會加快。

陸九淵的詩:讀書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這四句話很到位:好書要慢慢薰陶體會其中的意味,不可囫圇吞棗,但也不要鑽牛角尖,認真體會加上一點點的不求甚解。但最重要的是和你的人生思考相結合。這樣讀書才能記得紮實。

最後:對於不愛書、也不愛思考的人,上面說的全沒用。回家擼管去吧。

11樓:

原因大概是這麼兩個。第一是缺乏思考。第二是你看的東西太空泛了,始終沒有深入。

我給你乙個忠告,不要相信模式。模式並不能改變什麼------懂得模式內涵的完全可以無視模式;不懂得反而亂用,還不如直接來。一件事情能否做好,是和事情本身有關的--------所謂的模式也是從大量的實踐中提取出來的。

沒有經過實踐驗證的,不是知識,是假設(當然很多人會混淆這點)。知識是不可以教授的,而只能體驗-----只有當你處於與知識相應的情境中,你才能體會它的真正含義。

你要明白,你只是知道了作者想說的,但是你並不了解它的本身到底是咋樣-----很可能作者存在邏輯錯誤,當然也可能你錯誤理解卻也覺得合理(而沒有明白作者真正的意圖)。我舉個例項吧。經濟學上,有比較優勢這麼一說。

我相信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會信服。的確水平差的做一項;水平高的做發揮他最大的優勢的一項----這樣誰都滿足了,而且社會總量是會增大的。但是事實是如此嗎?

不僅僅反觀現實這個理論有殘缺;而且邏輯上本身也有問題。我們假設除開甲乙,還有乙個丙,他比乙還差---工作卻只需要兩個人。結果會如何---------很明顯,他是被淘汰之人。

這只是其中之一的bug。

文字的知識只是社會實踐和思考的結果罷了。我們看數學證明也是,看著覺得很通順,但是你真明白為何如此嗎。大部分書籍都只是拓展乙個人的視野,並不能真正改變什麼;能改變人的書籍卻總是指向實踐(而且也只有你去做了才會明白別人說的是啥)

為什麼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活的艱辛?

酥脆的頭頭 我小學就嘗試過兼職,發傳單,初中撿水瓶,高中也試過兩次,對比起大部分沒有嘗試過兼職的人看起來不錯了吧 但是,小學的兼職是和發小,發小媽媽給找的,中午還管飯的發傳單,玩得很開心,發一會就能在店裡玩好久 初中撿水瓶是閨蜜家長開車送我們到公園,結束之後再接我們送回家 高中第一次發傳單發到一半被...

想看書不知道看什麼書?

與子同袍 小女兒上初中時候,學校統一給買了一本書 紅星照耀中國 又名 西行漫記 是初中生名著閱讀推薦書目,可讀性很強,適合各個年齡段的讀者閱讀。這是我大女兒看了這本書之後隨手寫的類似於推薦之類的小短文 含章觀脈 深讀近代史,此生可以安放 前些日,讀了 莊子 思想之奇,行文之巧,姿態萬方。然而,雖美妙...

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即將畢業自己卻什麼都不會,至今沒找到實習也沒拿到offer

職業背景提公升Arthur 如果只是為了拿到offer其實並不是很難,但如果是為了拿到好一些的offer,乙份含金量高的簡歷就很重要了。一定要在畢業前就把自己的簡歷豐富的優秀一些。只有這樣才能讓你在以後得申學或者求職中脫穎而出。 誰的青春不迷茫?先找份工作嚐嚐。在學校有父母給的生活費,沒有經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