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若柳絮因風起」意境雖好,但兩個比喻究竟誰更貼切?

時間 2021-06-03 19:15:37

1樓:Aranycsapat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出自唐代韓愈《晚春》

說明確實是像的。

另外,古代用的鹽是粗顆粒,砸在腦殼上還怪痛,說是霰差不多

2樓:天寒我熱

我家遍布楊樹,農曆四月前後,樹籽被太陽曬至爆裂,就滿天飛舞。飛絮經常粘在衣服上,走路的時候嘴巴和鼻子也會遭殃。地面常常鋪滿厚厚的一層,如雪一般,因為被點燃後會快速蔓延,還摧殘過不少柴火堆。。。。。。

學了這篇文章時,卻覺得未若柳絮因風起寫的是多麼好,所見四月飛絮和臘月飛雪的區別,無非在於一者寒、一者熱,一者粘、一者化而已吧。雪下到緊處,兩者場景卻極其相近, 但是打死我我也寫不出這樣的句子。

說來遺憾,最近數年來,冬天再不見漫天飛雪,孩童時爺爺堆出的雪人雪獅子成了我記憶中冬天最後的註腳。四月飛絮也因求學在外多不得見,憾矣!

3樓:罷絮小小酥

這個和南北方也沒什麼關係吧。

比如今年長春的幾場雪,第一場就是雪花很大的,未若柳絮因風起沒毛病(畢竟東北這地方常年有風。雪花大下的慢完全可以)。第二場雪的時候在樓上看真的有《步步驚心》裡面的感覺。

然而從大雪(節氣)開始,雪就變小了,就是撒鹽空中的感覺。

即便是「撒鹽」的雪,也可以很大,「大雪紛紛何所似」用「撒鹽」形容也沒問題啊。

所以說,兩種說法都可以的。我們又不知道當時的雪是什麼情景,不過大多都是覺得柳絮的雪比較好看吧。

4樓:不開花的樹

首先要知道情境

大雪紛紛何所似!!!!!!

這句是重點,說明是鵝毛大雪,無論南北方,大雪都不會是顆粒很小的,不然稱不得大雪,這點都沒疑問吧?沒疑問我繼續了。

撒鹽空中差可擬,鹽粒大家都知道,而且是很沉的感覺才對。這個形容大雪之前的霰還是比較恰當的。我們方言就叫鹽籽子。

而柳絮因風起,就比較合適形容大雪,雪花紛紛揚揚,柳絮也是隨風飛舞。形神兼備。

所以顯而易見,詠絮才不是吹出來的

也提現了對生活的細節觀察入微。。。

今兒個就吹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