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儒釋道各學派,各路大學者都提倡乙個人要獲得大智慧型,首先要「心」強大?從孔孟老莊到王王明心學再到佛?

時間 2021-05-29 23:39:46

1樓:半如雲影半如煙

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一切的學問、知識、邏輯、科學都只是形而下的器而已。而對於道,以心印證之外,又有什麼語言文字可以表述的呢!

2樓:

「心」是乙個概念上馭使我們每個人的,它不是生理上的東西。

它到底是什麼,你可以去形容,但形容不準確,甚至不同知識體系下形容完全不一樣。

因為你在怎麼形容,也是用我們已有的知識體系來做乙個總結,你可以在知識中獲取智慧型,但是想要通過知識充實「心」,就有些虛幻了。

即便是對於這個「心」的認識,也是有不同看法的,有的說每個人本來就強大,然後被遮蔽了,有的說它很弱小,需要你去培養,也有的說它隱藏在生活中,需要你去發現……

如果將乙個人形容成宇宙,那麼它就是我們的第一推動力。

3樓:

因為你接觸到的儒釋道實際上是三教相互影響的儒釋道,看起來都有修心。

關於『心』地位的提公升,佛教代表是禪宗,道教代表是全真教,儒家代表是心學(時間上分先後),當然禪宗也是受儒家傳統心性影響的漢化,印度佛教不是心性之學,明心見性就是典型的漢化產物。

不過,即便如此三教依舊各有側重,甚至方法各異,因為三教要解決的問題不同,換句話來說三教並不殊途同歸。

回到原問題,為什麼三教都不約而同(實際上是相互影響)的從心性作為入門之學,那是因為『我思故我在』(亂入西哲、笑),因為人的認知/修煉是漸進的,這種漸進必有其源,這源頭就是心(不是心臟的心,而是具有思考能力的器官,當然這裡的心是概念化的思考之物,並不特指器官,和我思故我在的思者差不多)。

4樓:

古代的心,玄之又玄。總是說不盡然。

用現代的漢語理解心的話,

心的一層,情與欲。

心的二層,禮與法。

心的三層,智與慧

心的四層,虛與空。

心的五層,德與道。

再往上就超越人類的心理。

細說的話,好長,該天抽空的。

5樓:洪權

心強大?沒聽過。也沒有乙個會說這樣的話。

只會說,歸根曰靜。致虛極。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有古人的智慧型指向------靜。而不是什麼強大。

6樓:不是我說的

心要強大。不自欺,不欺人,如此你才能得智慧型。

有多少人是做不到的,他們一輩子都在自欺欺人,以為自己所得的就是最正確的。就算別人指出了,再也無法反駁後,還是自欺欺人。

這心力要是不強大能做到嗎?

各學派的大智慧型,自欺欺人的人入不了的。因為一開始就要你不要自欺,不要騙自己的智慧型很深。放下傲慢。

一看那些學派的智慧型,發現自己所發現的跟他們完全不一樣,他們對,豈不是自己錯?又在自欺,自己怎麼會錯?或者以自己的智慧型為中心去理解意思,把聖賢的智慧型拉到他自己同個水平來理解。

生活呢,自己還是自己,可就是覺得自己已得聖賢智慧型了。在別人面前大聲招搖我的就是聖賢意。

又欺人,在面前假裝自己有聖賢智慧型了,假裝成聖賢的樣子,別人一不在,自己又成那原來的自己了。一旦偽裝被發現,被人揭開,就發嗔怒,各種狡辯,自己才是聖賢意,你的都錯的。就算孔子來了,說你不是真君子,都有可能慫回去。

你的已經過時,現在君子就應該像他這樣才有飯吃。

越來越多的人說他沒得聖賢智慧型,他越是自欺,世人皆醉,就他獨醒。世人真可悲,孔子來了,你不是君子。他自欺欺人,我不是,你是行吧?

心裡想著這老頭一樣醉。我獨醒。有幾個跟他差不多,就覺得遇到知己了,這才是君子之人,親近之。

哪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呀,你求的是聖賢的智慧型,真得到了當然如聖賢一樣。對待事物時,會從聖賢角度去思量。聖賢智慧型所對治的,最明顯的是貪嗔痴三毒。

沒有心量,敢承認自己的智慧型不夠,是入不了聖賢智慧型的。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你敢承認自己知道與不知道就已經是智慧型了。

《左傳·宣公二年:「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錯了能改,善莫大焉。莫大焉的感慨呀。

但又有多少人敢承認自己錯的?這敢承認自己錯的心,要有多強大?越是增上慢的人越難承認自己出錯了。

7樓:南城玉佛

通過學習具體的知識達到智慧型這叫格物致知。

他與頓悟出來的智慧型理論上是可以對標的。

我們看辯論的時候,有人準備十分充分,對方怎麼辯,他都能反證。他以學識淵博回擊,展現出無可匹敵的自信與勇氣。

還有另一種人,準備不那麼充分,雖然辯論的時候,常常遇到他沒有備好的問題,他需要臨陣發揮,即興表演。他依靠一往無前的自信和勇氣斬斷荊棘,辯倒對方。

前一種可以理解為學識充分的智慧型,後一種是心有力量的智慧型。

然而生活中,我們更需要的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因為,我們常常見到前一種人被問到自己沒有準備的問題,失去了信心,一問三不知,被人誤解為軟弱;後一種人被問到非常準確的定義之類的問題,他難以解答,被人貶斥為詭辯。

所以,格物的知識也是需要的,內心的力量也是需要的。

8樓:月明水淨

心是一種直覺的智慧型,即無分別智,只能靠悟,大腦是後天語言文字邏輯推理的分別識,即知識,(包括知識的一切運用推演與再發現,辯論辯經也屬於此,靠學習)。在佛法上嚴格區分這兩種真理(前者對應究竟勝義真理,後者對應相對世俗真理)的知道。另外在佛教因明學中則嚴格區分了依靠語言邏輯概念的比量,與依靠直觀的現量……

9樓:戴正帽子

智慧型和知識是有區別的知識是能夠積累傳播的主要靠的是邏輯思維和記憶能力。智慧型很難傳播沒法積累靠的是感悟能力不以邏輯思維為獲得智慧型的通道,知識依靠感官進行資訊的單維度的收集依靠邏輯思維進行比較分析綜合依靠記憶進行積累和傳播,但智慧型需要的是資訊的整體獲得,和整體加工,很跳躍,很直接。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融會貫通應該會接近智慧型的體悟,智慧型的結果通過言語的表述也會呈現知識的特點。

東方文化走的是證悟的路子,所以儒釋道有融合的基礎,西方文化走的是分析積累的路子,所以很難接受我們的文化。

10樓:千夜

國學都是需要修行的,想讀懂道德經,論語,易,門檻就是明心見性。估計很多人覺得明心見性是個形容詞,其實是動詞,明心即心內生光,為心經,照見五蘊皆空的照見,見性,光從何來?心經,舍利子,色不異空,性又叫慧,神,般若,金丹,舍利,真我。

老子和其光,同其塵就是指這個。

至於為什麼老子講道之為物,唯恍唯惚,這裡不闡述。

慧不是人的主觀意識,主觀意識是片面而有限的,所以莊子講以有崖逐無涯,殆矣。真慧從何出,離形去智,同與大同是為坐忘。

王陽明的心學與朱熹的理學其實本質都是小乘的有為法,王陽明並不比朱熹高明,他不過是把滅欲曲解成順欲,這就是很多人把中庸理解成不偏不依,中立調和,而實際上中庸的真正意識是非左非不左,無為而近庸。

再如,風水,氣乘風而動,遇水屆止,是為風水。風水的本質是氣,看風水就是望氣,天眼通才能望氣,看不見氣才會拿個羅盤忽悠你。

我不講玄學,國學與佛學都是需要修為的,如禪定,初禪的標識是無口鼻二識,道家裡叫胎息。聖人為什麼稱作聖人,因為他們的言論是實踐後得來的。

什麼叫知行合一?如炫裝西行,發大願,不證得無神通誓不回中原,後炫裝在印度18天開經辯論,立下,若有人破其論,願被斬首,最終炫裝被印度各教遵為大乘者,解脫者,先知。

給大家直觀點,身體健康的不一定是佛菩薩,但佛菩薩一定是身體健康的,有神通的不一定是佛菩薩,但佛菩薩一定是神通具足。

神,左邊是智慧型開示,右邊是閃電的形狀,合起來就是靈光閃現,得真慧。虛室生白也是指這個。神,其實就是明心見性。

11樓:Yaoli Yang

心是體,腦是用;

腦子能學到的都是知識,心中本有的才是智慧型;

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為了學知識而學知識,永遠見不到智慧型;

能放下腦子裡亂七八糟的思想和情緒,才有機會見到心中本有的智慧型。

再說句題外話,題主曬這麼些書,好比小學生在看本科生的教材;看看就看看,要想真弄明白,還是得找個老師教哦!沒老師,這教材有啥用?若是有用,從小學到博士,直接發書就行了,搞那麼多老師幹嘛?

大學乙個人要怎麼辦啊?

靜局 不要把社交只侷限於乙個小圈子,大學大的也有社交圈,或許宿舍關係不太和諧,你還有同班同學甚至同專業,同個社團,同個專案,同課題,就連一起做志願也可以交朋友的,或許你可以適當的擴大交友圈。交一兩個知心好友。但不一定要一起吃飯,一起上課什麼的。乙個人做事效率也會快很多,但不意味要高度隔絕社交哦 南風...

大學乙個人,很想有人一起上課,可是大家都定好誰和誰一起了,帶上我會覺得尷尬,我真的不想乙個人?

海藍 我現在也是這樣,乙個人上課上自習吃飯洗澡,室友們天天訂外賣打遊戲,我不想和他們一樣,所以就是乙個人了。你還有朋友,沒課的時候可以多和他們接觸,週末要是離家近就回家,離家遠就約幾個好朋友出去逛逛。平時沒課可以培養愛好,我就加了個書法社團,學一項挺好的,還可以去圖書館看看書上上自習,也還行。晚上沒...

想知道有人在較遠的地方上大學,然後乙個人要坐很長很長時間的火車那種經歷麼?

一道特立獨行的灰 座標河南靈寶,豫西地區,接壤陝西。本科的時候去內蒙古通遼市,東北地區。大學之前沒出過門,就幻想走的遠遠的,每次上學就是一場旅行。事實證明我太天真。不說每次搶票,別人搶一張都很難,我還得搶兩張,從北京轉車。而且中轉時間要卡好,能體會到北京站,北京西,北京北拖著行李箱,手提袋,書包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