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學習歷史的人是否需要看很多的原典?

時間 2021-05-12 04:00:15

1樓:真三三無

原典不原典這個各有所見

但歷史不是死的

每一部書,每一本史料都是人寫的

通讀全本有利於你全面了解作者的真實想法

這本身的意義比書本身的內容還要大

這一點適用於序和目錄

讀書還是要耐心讀全本

再厚的書也是書,只當做資料集看很難體會到作者的用意,這本書也就白看了。

如果精力有限不妨一點點讀,歷史真想讀出點東西,必須花大功夫。

嚴耕望說得好,要想當歷史學家,首先要長壽。

錢穆也說了,大學生如果有俗務所累,讀不進去書,不妨等工作落實了,有時間再來好好讀書

要我說,歷史是個功夫活,不耐心讀書是不中的,讀了書沒花功夫仔細想想書裡寫的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也是不行的。

2樓:

看類別,如果是研究斷代史,國別史,原典幾乎是必須的。因為資訊在傳播過程中會有一定程度的變形損壞。

如果是巨集觀史觀下的東西,如果有能力,盡量也要閱讀原典,但是如果沒有辦法,比如需要十幾種語言,那就只能互相幫助了

3樓:明史小蝦公尺

僅就明史作一點發言:

4樓:直指繡衣大長秋

不光歷史啊,歷史時期考古也是一樣要看,甚至要全本通讀(雖然真正能提取出來用於考古的資訊並不是那麼多)。

比如漢墓隨葬品「飯含珠玉」一類的東西,不通讀真的找不到出處(也就是古人對這類物品的描述和認識,於確定考古遺存性質而言至關重要);目前我已經發現的相關記載在《後漢書·袁安(袁紹的高祖父)傳》,說「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有耆老去世,皇帝特賜「飯含珠玉」隨葬。

類似的例子還有漢代最高葬儀「黃腸題湊」,今天研究黃腸題湊必然用到《漢書·霍光傳》裡對博陸侯身後事的記錄。這種在當時十分重要的東西並未在史書中被過多著墨,卻偏偏出現在個人傳記的敘事裡,不通讀真的沒法順利發現。

不過實際上考古對文獻的利用程度倒還好,首先正如前面所說,資訊有限(且一般比較直白),無需大段大段地抄錄、深入思考;而且各方各面的研究已經有很多前人做過了,讀他們的論著在文獻方面也不無幫助,所以多少有些捷徑可走。

但首先,很多東西不識上下文、不辨來龍去脈的話很容易陷入斷章取義的窘境;另外,歷史時期考古作為廣義歷史學科的一部分,物質文化作為研究物件和出發點,最終需要落實到乙個「人」字——人文、精神、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等等。倘若不識歷史,不深知特定物質文化賴以存在的大背景,而只是拘泥於物件,那麼這個考古也就沒什麼可創新突破的了。

所以有前輩宗師(沒記錯的話是宿白先生)說過「考古人要每天讀點歷史」,西北大學的梁雲教授也說「哪怕是商周考古,你手頭不像學英語一樣放一套《史記》怎麼行呢」。以及鄙人的祖師爺爺馮漢驥先生:「考古學家首先要是乙個歷史學家,否則就只能成為考古匠。

」(馮先生和他的愛徒張勛燎先生的著作如有興趣可以自行查閱一下,比如馮先生完成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代表作《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因對每一樣細節的詳盡考釋,至今仍堪稱驚為天人)

作為小白聽大佬們的課、讀前輩們的文章,每當看到他們對文獻恰到好處的運用都驚嘆不已:哇這個文獻出處,真是發人深思又好生稀罕!他們是怎麼做到的把這東西準確無誤地從大部頭裡面挑出來???

答案只有乙個:日積月累!書看得多了,才自然能夠舉一反三,建立起廣泛而精妙的聯絡。

所以一直也很喜歡川大的霍巍教授的話:「多讀書去建立你自己的知識體系,好好考慮,怎樣才能做到融通——『橫通』與『縱通』。」

小渣長記先生教誨!民莫不逸,我不能休!

BTW:當初因為覺得物質遺存和歷史文獻相對來說沒那麼豐富絢爛,帶著偷懶的賊心選了漢代為課題,等算是真正入了行才明白其實從某種程度來說漢代才是最難的——四百年大漢不光是這四百年,漢朝何以為整個中國歷史的「帝國時代」奠定了基礎?答——對其以上兩千年的總結與整合。

成,不讀讀從先秦整理下來的四書五經儒門糟粕,連我最喜歡的漢晉碑文都看不懂——左乙個「蔽芾棠樹」右乙個「濯纓滄浪」,要死啊要死……

5樓:陌上花開

不看原典當然也可以,不過這樣對理解歷史基本上毫無幫助,而且很容易被牽著鼻子走。基本的史料還是要看,尤其正史是必須看,其他的材料可以作為輔助

6樓:「已登出」

需要。也不需要。

孔子沒有讀過《史記》,但是孔子一定能體會到司馬遷和他一樣的心情。

這不是「書本」本身給我們的

而且我提倡的不只是讀原著,還得讀原文。羅馬法到現在還在用,有幾個會拉丁語?這和我讀過白話文的二十四史有啥區別

7樓:李超字子躍

學史,讀原典不讀論著則惘,讀論著不讀原典則殆宋史全部史料大約2億多字,古今中外宋史研究皆出其中。所以,脫離了原典的所謂研究,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然而,2億字,想讀完,又談何容易!若史料是海,論著則如舟。憑舟過海,可矣!

所以,原典,論著,缺一不可

8樓:

看了 @直江信綱 的回答而來,直接貼一張圖吧

這個是鄧廣銘先生年近八十時給一位業餘宋史愛好者的回信。當然鄧先生的回信比較簡短,具體要讀書目,請參考何忠禮先生的《中國古代史史料學》,由於何忠禮先生是專治宋史的大家,所以宋代部分寫的尤其詳細。

9樓:

1. 李燾的《續通鑑長編》五百二十卷2. 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二百卷3.

徐夢莘的 《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4. 《宋史》中的部分《志》(如《選舉》、《兵》 、《食貨》、《河渠》等)和部分《列傳》。《宋史》既極蕪雜,且卷帙過多,只應從中選讀一些篇卷,而很難遍讀全書。

5. 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各 《考》 中講述宋代的部分。清人章學誠雖對馬端臨和《文獻通考》均力加貶抑,但 《通考》 中對宋代各種典章制度的記載,卻都是可與《宋史》中的《志》互相補充的。

6. 黃宗義、全祖望等人著《宋元學案》—百卷——鄧廣銘《談談有關宋史研究的幾個問題》

你以為一套《長編》就完了?以上這些才只是打底的......

10樓:

在下治宋史,六年以來,幾乎手不釋卷,但面對浩渺的原始材料,常有望洋興嘆的感覺。《長編》是最最基礎的書籍,唯讀它,遠遠不夠。

11樓:落葉

原典不光是常見的二十四史、資治通鑑之類的,對於歷史學來說其他政書、筆記、公文檔案等等一系列史料都可以算作原典,在細分領域重要性一點也不比正史類的重要性差。這個需要看各個方向和領域的需求,我認為的乙個好方法是常備一本史料學著作,需要時可以直接找到所需原典再進行翻閱,再輯出所需內容片段。

漫無目的的看原典是非常枯燥的,尤其是正史以外的書目完全無法在沒有具體目的的時候進行完整閱讀,即使是正史也很難,所以打好史料學基礎要比能通讀原典要有用得多,至少在價效比上(但我並不是說不讀原典)。

當然我這只是作為本科生的瞎扯。

-----

另外正經回答題主的問題,研究宋史的人(我的意思是碩士、博士以上),必然會是已經讀完長編的人,但他/她不一定是通過一點一點看完的,更多可能的是在作論文的時候翻閱史料一點點查詢需要的史料時翻完的。所以我的意思並不是說讀原典不重要,恰相反,讀原典對於歷史學來說是最重要的,論從史出是絕對不能拋棄的,但是如何讀完,以何種方式,自然是每個人都不同。

想明年考注會,今年需要看和學習2020的嗎,還是等明年5月份看2023年的呢?

朝花夕拾 現在有時間就現在學,等你到了明年會發現時間很緊迫沒時間學習。而且注會是乙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一定的堅持毅力。規劃好學習計畫! 芹菜的園地 這個要看個人情況吧,不能一概而論了。學生嘛,可以考前集中學習幾個月來快速通關。職場人士這個工作量大小也有不同。忙的一周也看不了幾天書,這種必須盡快開始了。總...

機械是否需要讀研,機械研究生和計算機研究生的出路對比?

蒙奇D黃猿 強行回答。我不是前輩但我總結了一些前輩的經驗。哥們我跟你情況差不多,廣東某普通一本,大三機械電子工程,對這專業很無奈,因為不符合個人職業規劃 工資少,成長慢 做個思維導圖吧。一,直接就業。1.網際網路IT行業。自學程式設計,計算機專業知識,做程式設計師。開發?測試?或者做產品經理?2.嵌...

乙個非漢語言專業的人,應如何學習和研究漢語言文字學?

知淺 看看專業的書吧,先了解了解 中國古代漢語 中國現代漢語 中國古代文學史 中國現代文學史 中國民間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語言學概論 專業寫作 中國文化概論 中國文學批評史 然後是 文心雕龍 說文解字 這兩個你前面看完看看可能收穫會很大呦。 樓主是針對文字學的話,那麼音韻部分的書籍可以不看。因為訓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