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因為知道得越來越多才喪失的嗎?

時間 2021-05-06 08:35:47

1樓:好望角發現了

不是,從我們小時候對世界感覺什麼都好奇,到成年之後對很多事情都不感興趣,確實似乎是因為知道的多了,這只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你小的時候是無壓力和束縛的天馬行空,慢慢成長,你要學習,要工作,理智會阻礙你,別胡思亂想,而且你知道的越多,那就會發現世界會有更多的未知,但一般人這時都習慣止步,畢竟人生短暫,學也無涯,你所知的已經足夠你生活,那你還會不會散發好奇心,就是你自己的事了,有些人就一生都在追尋。

2樓:安夢心理

不是。好奇心是因為人變得世故,圓滑,很多事「無可無不可」,知道也行,不知道也行,不需要較真。並不是這人有多麼博學廣識,而是失去了探索未知的興趣與動力。

3樓:王志丹

有一種說法,「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越多」,所以知道的越來越多可能並不是好奇心喪失的主要原因。好奇心的喪失很有可能來自於人對環境的適應。

如果我們的世界只能有乙個正確答案,當我們不斷強化這個答案時,我們似乎就了解這個世界了。學校教育大多都有乙個「固定」的答案,孩子的學習似乎就是為了得到這個「唯一的正確」,這種對「正確」的追捧可能持續伴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高中大學階段。這種正確,保證了我們人類對世界解釋的延續;我們都是站在前人對世界探索結果的基礎上繼續前行。

「唯一」正確答案的持續「背誦」,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有了乙個「固化」的解釋,即便是遇到「新的」「不同」的,我們可能也會以以往的解釋去定義它。

最近我在嘗試語音引導、動作自我放鬆技術。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饋:有人拒絕「喔,我可能會睡著,我練瑜伽最後放鬆的時候就睡著了」;有人對結果自我定義「左邊輕鬆是因為活動」或者「輕鬆來自對肌梭、腱梭的刺激;眼球與小腦構成乙個放鬆迴路……」;總之,不同角色的人會根據以往的經驗,對一種新的體驗定義!

一旦有了定義,就開始放棄了探索!!

如果知識的傳遞只能是坐在乙個狹小的空間背誦乙個又乙個正確答案,可能會扼殺「好奇心」;反之如果我們知道乙個答案有很多種運算過程,我們更關注的是學習的過程而不僅僅是「正確答案」可能會保留「好奇心」。

4樓:love929929929

隨著想象力的匱乏,好奇心也失去了陣地,更可悲的是漸漸淪為了八卦。我們沒有小心呵護人生中這些看似天馬行空、虛無縹緲的東西,所以變得如此實際和乾癟,沒有驚喜和生機。

5樓:咿呀呀是榆木呀

不是,其實知道的越多就越好奇,因為人學習的同時也在意識到自己所不了解的,如果越學越不好奇那就代表學的還不夠多或者還不夠好

6樓:「已登出」

有一種說法是,是小時候建立世界觀的,了解世界觀的過程,可以說是一張白紙,從無到有。當這張白紙畫滿了之後,就不會有想要去畫了。如果需要塗塗改改的話,可能更麻煩,因為這是一張畫,你塗改了部分可能就影響了這幅畫本身了。

7樓:葉嬰 羅斯柴爾德

無意之間讓聯想起最近到抖音上,偶然刷到一位學者說的話——「你讀書越早,開悟越晚。」

現在最廣為流傳的一種觀點,認為是未知限制了我們的發展。「人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已知,恰恰是因為未知。」

而我認為,束縛住我們的恰恰是已知,這裡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認知之外」,需要不斷被顛覆。

認知壁壘實際上並不是靠量打破(量變到質變倒有可能),而是靠元認知(對認知的認知)。

就像是三維空間的規則,在四維空間裡幾乎全部失效了一般。而恰恰是對於三維空間的先入為主的學習,導致我們難以想象更高維的空間。

在每一級認知層次內,所得經驗各持續圍繞不同的特定規律,無限趨近、同時上下波動。

即,一種階段性認知固化。

我想這大概是好奇心被抹殺的緣由。想當然地自以為這是已被「掃盲」過的區域,也就沒有了再次認知/學習的必要,自然不會被吸引注意/好奇。

初嚐輒止,認為自己那先入為主的觀點,就是此處的事態全貌。

實際上這又恰好證明了上一階段的淺薄無知。

8樓:體驗學

轉換一下問題:

假設你在乙個城市居住了一年,對它已比較熟悉,知道哪個飯店合自己的口味,哪家做的菜不好。明天你就要離開這個城市了,那麼今天晚上的聚餐,你應該選已知的自己最喜歡的那家飯店,還是選擇一家新開的呢?

我相信你會選擇過去自己最熟悉的那一家,你不願意去探索新的美食了。因為你明天就離開,探索的成本太大而收益又太小,成功了也就是今晚這一次,失敗了則破壞了今天吃飯的體驗。

同樣的道理,老年人有固定的朋友,固定的愛好,固定的口味,固定的生活習慣。你以為他們老了,其實,他們已經度過了探索期,已經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東西。他們那樣做,成本最低,讓他們感受最舒服。

相反,如果是年輕人,他們倒是可以探索新世界,嘗試新事物,因為一旦探索成功,收益就很大,他們也有失敗的本錢。

事實上,探索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向好處突變的機率很小。創新只在1%的情況才是有利的,在90%的情況下是不好不壞,其餘的則是有害的。但正是因為這微末的益處,就足以推動生物演化,推動社會進步。

小時候我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努力地學習、進步。年輕時我們對世界充滿激情,什麼都想嘗試。中年之後,我們就會明白,這個世界沒什麼驚奇的,沒什麼新鮮事,創新創造拼命折騰並沒有達到心中的期待。

這時,我們就會回歸理性,回歸傳統,回歸平凡,變得老實本份,認認真真地抑制慾望與衝動,過適合自己的生活,做乙份普通的工作。

當然,有的人不服老,他們一直保持好奇心,一直願意嘗試新事物,也能承受失敗的風險與壓力。他們永遠年輕!

9樓:Aier

1、是比小時候知道的更少了,訓練的多了而已。

2、知識因其無用而偉大。不能真正理解這點,是古代西方產生了科學傳統而中國擁有發達的技術水平的原因。哲學傳統不同。

3、這個社會不需要,也不允許普通人知道真相。長此以往熱情就被磨滅了,哪怕限制的是乙個方向,可這種打擊的影響在心理上是全面的。

10樓:饒毅

我以前最喜歡捧著圖書館裡的UFO呀外星人那些系列的書,一啃就是一下午。看著各種離奇的失蹤,出現,我心潮澎湃,難以自拔。我就特希望自己哪天也能遇見那些外星人。

真要是遇見了,怎麼辦?

那我肯定跟他們說,我想飛,我想要玩具,我想要飛機,請統統滿足我吧。

在我眼裡,離奇的現象代表強大的力量,而擁有強大力量的外星人則是快速改變一切的可能性,那麼出現在我面前的外星人就是希望的化身。

我好奇,我追尋,我嚮往,是因為我有這樣的願望,而知識的匱乏使我把外星人同我的願望聯絡在了一起,讓我相信只要見到外星人,我就會變得更好,更強。我對科學好奇,聽說運動地快能使時間變慢,我第一反應是這樣可以長生不老,無限美好。我陶醉於宇宙的無邊無際,總覺得在如此龐大而未知的世界裡,會有現實世界少有的光亮。

人帶著需求來到這個世界,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著食物,安全和愛,而尋找真相只是其中的一環。未知的事物同時蘊含著危險和機遇,你的好奇,就是源於你相信它可能含有有益於你的一部分。正是這種最初的對利益的渴望,激起了人們探索的慾望,造就了人類今日的輝煌。

等到長大了,再見到外星人跟人家來那一套肯定就不靈了。知識的豐富讓我們知道了世界的殘酷,讓我們知道了幸福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獲得的。為什麼不再好奇了?

因為你知道沒好處。辦法就那麼多,該怎麼辦怎麼辦。經驗一旦獲得便無法失去,是非由此分明,也就沒有再探索的必要了。

成年人的好奇心再也回不來了嗎?雖說日常早已變得無趣,但世界上人們不知道的事情仍有許多,在這些問題面前,科學家們將代替我們永遠保持孩童般純真的好奇。

11樓:

好奇心的領域不一樣了以及需要養活自己。

如果長大後一切都要重新追溯過的話,時間和精力都不夠用了。

幾個基本問題就可以讓人無心或者很晚才能開始工作。

12樓:玉馨寧兒

小時候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存在很多疑惑,會好奇是正常的;成年以後,知道變化是這個世界永恆的真理,過去曾經疑惑的很多事情也早有了清晰的答案,疑惑少了,好奇心自然變少了

13樓:奶爸剛哥

小孩子的好奇心從4歲開始銳減,當孩子對某種東西產生好奇而發問的時候,家長和老師的態度會對孩子好奇心的保持產生極大的影響。

孩子們的好奇心

英國曾做過類似試驗,當孩子發問是家長認真誠懇的跟他互動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反之如果家長胡說甚至不搭理,孩子慢慢就不再發問,若引導不善的話,孩子會對周圍的世界漸漸失去興趣。

好奇心與知識儲備相關

好奇心並不是乙個簡單的天分,它跟知識有著極大的關係,好奇心來自於知識的缺口。這裡要提到乙個「無知而快樂效應」,當你對乙個東西完全無知的時候,你絲毫提不起任何與之相關的好奇心。例如:

一幫朋友在聊英超,旁邊乙個女生完全不懂也毫無興趣,她對英超也完全沒有任何的好奇心。當你知識儲備越多的時候,你越會充滿好奇心。

好奇心將人類與動物區分

當人類對各種動物做著各式各樣的試驗,你會發現所有的動物只會對試驗本身有當下直接反應,而從不會對人類研究他們這一現象產生任何疑問,這也是人類與動物能夠區分開來的重要原因。因為人有著好奇心,所以會不斷的思考,我從哪來,到哪去?怎麼能改進使用的工具,從而逐漸發展到現在的社會。

消遣性好奇

對一切新奇事物著迷,稱為消遣性好奇,它的表現為無止境的喜新厭舊!

認識性好奇

更深入、更有序和更努力的探索知識,稱為認識性好奇。

對個人來說,認識性好奇是快樂的源泉,為心靈提供養分。對組織和國家而言,它激發創造力,引發創新,使好奇心產生真正的價值。

好奇心的原理——雙刃劍!

一方面,未受控制的好奇心容易導致衝動,具有危險性。比如,青春期的孩子對於性的好奇做出的種種不良行為;孩子偷偷吸菸;上網點開位置連線等。

另一方面,它能帶來專業知識的積累。例如:它能讓我們讀完一本書,學習一門語言等。

好奇心給人愉悅感

研究顯示,那些激起人們好奇心的問題會刺激大腦中的尾狀核。而尾狀核裡密布著傳遞多巴胺的神經元。多巴胺這種化學物質能使人產生愉悅感,也就是說,好奇心能給人帶來愉悅感。

奧秘能激發長久的好奇

相比奧秘,謎題是有確切答案的。它是有序的,有起點,也有終點。謎題引發的好奇會隨著謎底的揭曉而消失不在。

而奧秘,不及謎題只管,它往往沒有明確的答案。比如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裡主人翁是怎樣的乙個人?那道綠光是什麼用意?這讓觀眾一遍遍回味故事,使他們一直心懷好奇的思考著。

一本好書推薦

這本書的名字就叫《好奇心》,作者是英國【伊恩.萊斯利】。這本書的價值在於:

通過生動的故事、研究案例和實用建議,讓我們認識好奇心,同時喚醒好奇心。而擁有好奇心,就會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越來越多的單身女性買房,是因為房產真的比婚姻更有安全感嗎?

七木妖 我爸媽催我買房,是覺得,我的錢還房貸了就代表我存錢了本來想和未來老公一起買,畢竟乙個人資金有限,兩個人一家一半我們再一起奮鬥還貸款,能買個近的學區好點的,雙方父母也不至於那麼累,我們兩個生活也不會過得太緊巴。然後,誰讓,我未來老公遲遲不出現呢 那就買個遠點的環境好點的,起碼等他出現的時候如果...

現在剩女越來越多,是不是因為愛情越來越少,你覺得呢?

可以顯示內容 我覺得很難遇到真正自己想嫁的人吧。不知道怎麼說,年齡越大越不會動心,很多人應該都有同感吧。再就是眼高手低,畢竟高富帥又愛你寵你脾氣好的哪有那麼多,而且那些人基本也不太可能愛你了,人嘛第一眼都是看臉才想著了解你,哪有那麼多喜歡內在美的,畢竟讓人美的一見鐘情的太少了。頓時為自己的未來擔憂了...

不願意生孩子的越來越多,是因為自我意識覺醒,還是窮?同理,願意生孩子的,是沒想清楚,還是愛孩子?

旁行而不流 絕戶 思想是主要原因之一 家族觀念缺失,家的概念也慢慢淡薄。人越來越 獨 只求一世逍遙快活。一孩政策的利與弊其結果都只能是這樣。人們享受了政策紅利,既輕鬆的養了乙個孩子,自身還為國家做了貢獻多好?現在什麼情況,雙獨家庭,雙方都想要孩子陪在身邊,管你成什麼家?孩子成家後就無事生非想各回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