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在《逍遙遊》裡提出德行要高到一定程度才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那怎樣才算德行高,怎樣才能提高德行呢?

時間 2022-01-07 08:28:06

1樓:boooobei

德行是乙個評價體系,當你說德行高低的時候,是以這個評價體系作為判斷依據。

逍遙遊的參照系是脫離德行的,根本就不鳥你的評價體系,自我的能力如何與外界的德行評價無關,無論你的德行評價高低對我自身的能力無關,所以你要譽之,還是非之,都無所謂。

所以無論你的德行有多高都無法達到逍遙遊,兩者在不同的頻道和評價體系

2樓:朱福軍

這裡所謂的德,應該是指沒有機心、沒有分辨心。有別於現在漢語詞彙的道德。現在道德的意思更接近於「禮」。

禮是下德,做給別人看,以標榜自己,還會被用來束縛自己和他人。道德綁架,就是很多人經常用的一招。

3樓:吉祥如意

要想逍遙遊,不要提高自己的德行,而且還要把自己已有的德行清空。也就是說,不要被道德束縛,不要被知識束縛,不要被思想束縛。把這些通通清空,就像清空自己的磁碟而不留任何資料。

這時候,你就能逍遙遊了。

4樓:花葉觀人群

無待,即所謂不德之德也。然後可謂逍遙。不過我記得莊子在《逍遙遊》中並沒有說德行要高到一定程度才能達到逍遙的境界。就算他內心提倡,也是提倡不德之德。

5樓:牧塵

莊子是不會在意世俗的功名利祿還有德行的,所謂有待只是憑藉的太少了解的太少,無待只不過是憑藉的多了解的多,所以才會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的說法。

6樓:越士逍遙

題主的理解可能出現了小差錯,莊子不是那些儒生,他沒有說逍遙的境界是依靠提高德行來獲得的。雖然我也遠還沒有達到莊子的境界,但我可以分享一下個人的理解,我認為要達到逍遙的境界,最重要的還是回歸本質,師法自然。

首先分析一下,為什麼題主會認為莊子《逍遙遊》中提出的「逍遙」的境界居然會與德行扯上關係,我認為答主可能是看到這一段: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

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看這一段,其實我們不能單拆出來理解,得聯絡上下文來。先說一說上文,這一段以前的上文,一共說了什麼內容呢?總結一下,就四個字,小大之辯。

鯤鵬雖大,由北向南,依然要借風之勢,而斥鷃猶笑之。有很多解經的,在解讀《逍遙遊》的時候,都會說莊子是在讚揚大鵬,而譏諷眼光短淺的蜩與學鳩,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

這是典型的儒生解經的著力點,境界便低了。事實上,莊子既不讚揚大鵬,也不貶低小蟲小鳥,他是在辯證地看待「大」與「小」之間的區別與差異,他的態度是中立的,因為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怎麼知道是這樣呢?因為莊子已經預先想到大家會有這樣的疑問了,自己就將他的一些個人的看法寫在文中了。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是,若人類因此而嘲笑朝菌、蟪蛄,那麼冥靈和大椿是不是也可以嘲笑人類呢?人們都認為八百歲的彭祖很長壽,想要像他那樣,這其實不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嗎?為什麼會說莊子的境界很高?

因為他的著眼點不是一分一毫、春秋百年,他認為「小」的東西,其實也未必那麼「小」,我們看「小」的覺得「可笑」,可能是因為環境的限制,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是他們的認知極限了,這其實也是一種智慧型。而「大」的東西,其實也並不那麼「大」,彭祖很「大」,那他能和冥靈比嗎?冥靈很「大」,他可以和大椿比嗎?

你又怎麼知道,大椿之上,沒有比他更「大」的東西?縱然是大鵬這樣氣勢磅礴的「大物」,他也是借風之勢,乘風而行的。所以,莊子的眼光,其實是一種絕對中立的,辯證看待的眼光。

他的著眼點只有乙個,無窮,只有無窮之物,方是永恆。當然,對於人類而言,追求無窮的永恆,可能是一種永遠不可能達成的妄念,但起碼我們的精神還是可以達到這個高度之上以後,再回過頭來審視我們的世界,審視我們自己,所以說,這就叫做境界,這也是為什麼莊子的境界高明。

說了這麼多閒話,言歸正傳了。什麼是有德之人?「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這樣的人,算是有德之人了,這基本是儒家標準裡或者說世俗標準裡的有德之人的典範了。

但是,對於這樣的人,宋榮子只會對這種人「呵呵一笑」,意思是說,宋榮子的境界比這些人更高。

那宋榮子的境界又達到了哪個地步呢?「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世上所有的人來讚美他,他也不為所動;世上所有的人來詆毀他,他也不會沮喪;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該做什麼,緊守自己的底線。說實在的,宋榮子的境界已經是高得出奇的離譜了,「謹守底線,八風不動」,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有多難?

是真的難,甚至已經不是人能達到的標準了。

但是,宋榮子的境界只是「人」的極限,還有比他更高的,御風而行的列子,已經儼然是非人的「神仙」姿態了。列子也是道家的高人,在老子之後,在莊子之前。莊子舉列子作為例子的時候,已經是用一種偶像化的手法將他幻化,這裡的列子已經不再是真實的人類「列子」了,而是乙個神仙人物般的偶像形象。

但是,即便是這樣的神仙形象,莊子認為「他」還沒有到極致的境界,還有更高一層的。

這個更高一層的境界,已經是幻想之上的幻想了,曾經我看到這裡的時候,我也在想,這莊子將這「幻想之幻想」的境界提出來,真有人能做到嗎?宋榮子的境界已經是人類的極限了吧。至起碼,列子已經是「神仙」了吧,神仙都當不成的境界,這樣無法完成的理論,真有意義嗎?

你覺得呢,有意義嗎?我當時疑惑,但我現在認為,有。

題主問怎樣才算德行高,怎樣才能提高德行呢?宋榮子,就是人類高德行的標準了。那怎麼樣才能提高德行呢?

取法其上,得法其中;取法其中,得法其下。往更高的境界學習,即便最終無法完全達到最高境界,你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之中達到你本來不知怎樣達到的東西了。

「逍遙」的境界也許是人了所無法到達的,但我們要提公升自己,要去學習的時候,總該往最好的方向去取的。別說身體力行了,如果連停留在理論與想象這乙個層面的時候,都沒有著眼於永恆的眼界,那最後又能達到什麼精神境界呢?所以,雖然只是幻想之幻想,莊子依然把這個「境界」的描述推到了更高一步,如果以我們後世的命名,這個境界便稱之為「逍遙」。

「逍遙」這個詞是莊子自創的,就是出自《逍遙遊》全文的最後一段,莊子用來描述那種「清靜無為」的狀態的。

這裡,莊子還留了一小段話的,「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他這話跟誰說的?

人。什麼人呢?該聽的人,在莊子看來,在那個時候還有許許多多的並沒有達到這個境界的人。

他這話其實就是從自己的「境界論」裡劃了個考察範圍,給大家「出題」來了,讓大家先往這個境界上靠。

無己,無功,無名;忘掉自己,不求功績,沒有名字;沒有私心,不求功利,不為名氣。說實在的,這已經是只存在於宣傳話語體系中的雷鋒同志才達到的境界了。從這個角度上講,人類社會進步的速度還真是慢得離譜,兩千多年了才出了那麼些個及格的,甚至更嚴格一點地說,人類過了這麼久還沒及格。

畢竟我們知道「雷鋒」,也是因為宣傳體系的宣傳才知道的。「雷鋒」已經成為乙個標誌,乙個符號,真正的雷鋒有沒有考試及格,我們還沒辦法百分百考證咧。

羅里吧嗦的,先講這麼多吧,這題目太大了,我也沒法答全,先就這樣了。

7樓:

逍遙遊裡提到鯤,鵬,蜩,學鳩,朝菌,蟪鴣等來說格局大小,無論格局大小都是「有所待」。有所待則無法達到逍遙遊的境界。逍遙遊的境界大概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

德行高到什麼程度呢?與天地合一,與道合一!可望而不可及。

8樓:依山傍水

莊子裡的逍遙遊根本不是人力所及。但我們可以降低要求,理解為精神上的逍遙。

德充符裡面的人物都是德性完美的。還有嬰兒。

怎樣讓自己擁有德我也沒有太好的辦法,我對德還沒完全理解透徹。

如何理解莊子《逍遙遊》的思想?

文蒼 別人周莊真身就是鯤鵬 你說他作為妖祖怎麼不能談天說地 南華丨東華 地位是一樣的 東華帝君 東王公 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道君王玄甫 純陽演正警化採佑帝君呂洞賓 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王重陽 南華真人 莊子 四大真人 莫生莫死丨莫虛莫盈丨是謂真人 南華真人 即先秦道家學者莊周 通玄真人 據傳為文子,姓...

莊子寫逍遙遊的目的是什麼?

泰倉之星 其實你們都誤會他了!逍遙遊不是他的憑空想象,也不是他故弄玄虛,更不是為了向人們表達一種理念!他只不過是入定之後看到的景象而已,你們乙個個地都給他穿鑿附會有意思嗎?莊子是道家高人,他的境界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的境界太高了,他看到的景象也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就這麼簡單,哪來的這麼多隱喻啊,道理...

為什麼古文觀止裡沒有收錄莊子的逍遙遊?

explorer 古文觀止 中,周文 的部分都是採用儒家經典,而古文觀止本身又是為科舉考生服務的,學習道家文獻對科舉考試寫八股文沒有任何幫助。這張圖可以算是對該書的乙個較好的評價吧。 播古聽今 所謂經史子集,古文觀止算集部,莊子運算元書,沒道理集部還錄經史子書,那不是錄重複了麼。集部都不會錄子書,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