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間詞話中「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巨集壯也」?

時間 2022-01-06 20:24:43

1樓:這是個醜比

我的理解,這大概會與人的心理活動有關,其實「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區別不是很鮮明,建議參看朱光潛先生的評:

「與其說是「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不說說是「超物之境」與「同物之境」,「超物之境」隱而深,「同物之境」顯而淺。在「同物之境」中物我兩忘,我設身於物而分離其生命,人情和物理相滲透而我不覺其滲透。在「超物之境」中,物我對峙,人情和物理猝然相遇,默然相契,骨子裡它們雖是欣合,而表面上,卻仍是兩回事。

在「同物之境」中作者說出物理中所寓的人情,在「超物之境」中作者不言情而情自見。「同物之境」有人巧,「超物之境」見天機。」

即一種移情作用的強弱,形成不同的審美體驗——當乙個人心潮澎湃或者感情激烈的時候,物我之間是以我觀物,就是「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或「西北望,射天狼!」唐詩中這一特點表現得非常明顯,如此熱烈奔放的情緒鼓動下,那詩詞中如何能不巨集壯?

相對說,宋朝詞作的「無我之境」較之於唐人為多——何以故?我覺得主要是宋朝文化的普及和印刷術的進步,導致宋朝人在學習知識的深度較之於唐人普遍加深——「中華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國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

」就是,當乙個人文明程度加深,他的感情往往很理智,很平淡——所謂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從王荊公半山絕句到歐陽永叔推到蘇軾,就是李清照評價的「學際天人」,一路而來不都是這個路子?

所以,在人的主觀感情被有意弱化後,移情作用往往隱而深,是與物宛轉,物我互化的程度,不是無我,而是「我」隨著「物」而顯現出「我」,所以他的表現出類似太極拳「捨己從人」的思想,幽幽然隱隱然,悠悠邈邈或者完全隱去「我」的存在,所以蘇軾那個《水調歌頭·落日繡簾捲》中,這種情感遞進的味道就非常明顯。

「落日繡簾捲,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溼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傾,都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台公子,未解莊生Teana。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又或者「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第二個例子就藏得更深了一層。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直接隱藏得完美,讀者完全被帶入那個預期視野而忽略了作者的存在,但是我們再問「誰採菊?

誰看山?」

根本上就是一種創作角度的改變吧。

如何理解 人間不值得?

小R先生 如果有人告訴你人間不值得,或許只是想感嘆一下人間疾苦,自嘲一番。哪有什麼值得不值得的啊,既然來了世間,好歹走完這一遭,即使當下過得並不好,抬頭遠方似乎也難見希望,但還是希望你能堅持下去,聽一首歌,跑一會步,亦或是開啟窗,擁抱明媚的Sunny,抬頭看下遠方。不用囿於眼前暫時的黑暗,好與壞總是...

如何理解「人間不值得」?

浪回頭 不要刻意去思考這種比較 虛 的問題,認真,你就輸了。人間不值得 這句話更應該添些句子成分去思考,這樣就 實 了,更能激發有意義的答案。1 人間 什麼 不值得?天地之間都是人間,包羅永珍,你自己糾結什麼?希望得到什麼答案?那就試著補充一下,認真地想想吧。人間 愛情 不值得?人間 事業 不值得?...

如何看待王國維《人間詞話》中「境界」與「意境」的關係?

眉間新月 人間詞話 中主要講詩詞的境界,核心是講境界,境界是屬於藝術的審美方面的問題,有時也講意境。境界的概念是從佛教中移植過來的,六境,即色聲香味觸法。境界即可以是外界具體景象的狀態,也可以是人意識到的內在心靈世界的狀態。不過,文學藝術中的境界即使是外界具體的景象,也和其內在心靈世界是緊密結合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