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江雪》為什麼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

時間 2022-01-06 07:05:32

1樓:詩雨曦光

首先這首詩很押韻,所以讀起來很順口,詩人把我們帶到乙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乙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乙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

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物件,詩人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物件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

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麼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乙個「絕」和乙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於靜態的描寫,由於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至於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乙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並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在這首詩裡,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

可是作者並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絡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裡,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裡,也立刻會變成水。

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係最遠的形象聯絡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濛、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物件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裡都彷彿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

至於上面再用乙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乙個寒冷寂靜的環境裡,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

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絡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鍊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風霜雨雪,為什麼人們特別喜歡雪?

拖延癌晚期23333 東晉詩人謝道韞,曾在家遇雪,謝安問如何形容雪花,其侄謝朗答 撒鹽空中差可擬 道韞認為 未若柳絮因風起 私以為,令姜 謝道韞 之句更為靈動,但也略顯平淡,並無驚豔直到 撒鹽紛飛惑朝夕 典獄司 眼中真的有茫茫雪花,惘然一世的圖景。初,極愛 惑 字,覺有黃粱一夢初醒的觸動,後極愛 朝...

為什麼文藝能夠被人們所覺察?

熱忱i 人們總是嚮往那些美好的事物,比如圓滿的愛情,比如夏夜裡草叢裡的蟲鳴,正因為嚮往,人們懂得什麼是美好的,什麼是醜惡的,而真正的文藝對人們來講是美好的,是值得追求的。 不二 因為大部分的人總是不善於表達出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美好,當乙個人或者一件事情把這種美好表現出來時,人們就像發現救命稻草一樣!...

為什麼雪莉事件引起這麼大關注,有這麼高的熱度?

傾城之弦 賢 第一,整體粉絲基礎龐大,就包括我本人,也是受到韓流影響的。韓流的人氣值還是不可小覷的,並且影響範圍正在擴大。所以在南韓,娛樂產業及其相關,是他們本國幾大經濟支柱體之一。即便這個人再怎麼不關注韓流,也會聽說過幾個南韓名字,看過幾個南韓影視作品,聽過幾首韓文歌,看過幾個從南韓 引進 改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