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 四諦法就是認為寂滅為樂的價值觀,目的還是一種清淨的樂受 這種理解對嗎?

時間 2022-01-07 21:13:15

1樓:哇咔咔

佛法有三乘佛法,為下等根基的人說因果輪迴,令其止惡修善,能得人天福報、不墮惡趣;為中等根基的人說整個輪迴的本質都是苦,無有快樂,令其勤修戒定慧,成就解脫涅槃;為上等根基的人說眾生無不是苦者,發菩提心修六度四攝,普渡眾生,成就無上菩提。

看似三乘,實則一體。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那為什麼還要分三乘佛法呢?

1、下下是上上的基礎:直接讓中下等根基的人發菩提心(利益一切眾生),沒有基礎是發不起來的。即是發了也不真實,沒有力量,常見的泥菩薩,自身難保。

所以上乘法修不起來,下乘法又沒修,最後沒得到任何利益。說因果、說善惡、說利益,這些能有感覺,修好了至少能得現世利益和來世樂趣身。

2、循序漸進、次第引導:知道三惡趣苦,就會尋求拯救,皈依和深信業果即能修的起來,即能止惡修善。當有了這個心理基礎後,再為他說整個輪迴的本質都是苦,理解起來就不難了,三界無安,唯有解脫,出離心就能生起來。

修習戒定慧,成就解脫。這時候就能看到一切眾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悲心隨之而生(也有嫌麻煩不想管的,佛陀還在教化他們發菩提心),悲心是菩提心的近因,發起精進菩提心,修習六度四攝,普渡一切有情。最終圓滿成就無上菩提(成佛)。

3、方便與慧隨離一支不成菩提;次第不可乖張,數目不可缺少。

4、渡無所渡,行無所行,即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樓:辰易財商博弈人生

您能說得出這句話,就說明你是修行人

我還是習慣研修六祖慧能壇經

頓悟與漸悟說的很清楚,根據自己的閱歷和感悟,獲得想要的滿足和究竟菩提自性,本來具足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何必追求清淨?諸佛剎土,盡同虛空

平常人未必能做到虛空的境界,但隨著悟道的過程,境界也會隨之提公升幾個百分點

3樓:歸途

法華經說的化城,小乘佛法的涅槃,比起三惡道來說,不妨先入化城。對於發菩提心的菩薩來說,化城只是路過,法執也得放下,當然了,這是佛境界,我只是大概明理,但並未實證,但我深信佛一定實證了,所以我也要努力實證,向佛學習。

願眾生皆成佛。

4樓:千夜

起初,我假設了四諦……(妙法蓮華經)

我用自身的修行實踐與你們分享吧,學佛者,當之佛並無法,一切法都是形式,其目的是為了靜定慧。

靜定慧,名為三,實為一。如同老子講常無慾觀其妙,常有欲而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凡者,執於相,行者執於形,若菩薩執於法,則菩薩亦凡者。

佛法無大小之分,所謂大小皆為人根器差異而對應的修行方式。

小根器者,要有持。也就是有一種固定的形式讓他們身心可以依附。如打坐,小根器者理解的打坐就必須正襟危坐,四肢放鬆,呼吸悠長等等,沒有這種形式,他們靜不了。

大根器者,自明打坐的目的就是讓神守一,讓神安寧,那麼行走坐臥皆是打坐,打坐又何需必須要行走坐臥。

凡夫者,如念佛,念佛即修行,秘訣是有口無心,無佛可念。這是一念代萬念的簡便修行方式。可凡夫者不明其理,念佛就成了妄想與欲求,求平安,求福報,求往生,行邪道而不自知。

佛說世界即非世界,遠離諸相,是名諸佛。

佛為何說阿彌陀佛經?就像佛陀解釋自己為什麼要假說四諦,五蘊,六道,十二因緣?這是因為人之欲,讓李無欲無求來求證大道,你沒興趣又不肯吃苦且不肯相信。

所以佛陀教學,是針對各種人欲求而說各種利好,來引誘你來修行。

關於大道的本質,任何聖人只能譬喻,大道如量子態,一說就錯。

要理解道與相的本質,這必須要修行匹配。

如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

這句話翻譯過是,通過返觀內照的修行方式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到達了智慧型的彼岸。

簡單的說就是通過修行,明心見性了。

如果你未修行至明心見性,你是不可能讀懂心經的,因為心經論述的是性空。你連性為何物都未見到,如同聽懂什麼為性空?

同樣,金剛經為發最上乘者(如惠能大師)說,為發大乘者(修得慧眼通)說。

修行不夠,所謂能讀懂大乘,那是望文生義,自以為是。

佛學和道學,儒學一樣,是以為修行為本的體系,修行跟不上,只會曲解誤讀。

5樓:affage

四諦,並不是只有小乘的生滅四諦,還有大乘通教的無生四諦,大乘別教的無量四諦,大乘圓教的無作四諦。

如果僅指小乘佛法,四諦這樣理解大致沒有錯。

6樓:張和

佛法的聞思修是由淺入深次第引導的過程。

苦集滅道四諦是貫穿其中的。簡單而言,集諦是煩惱,苦諦是煩惱的果。道諦是對治煩惱的方法,滅諦是修持道諦的果。

對煩惱的認識和煩惱所生層面的認識是不同的,所以最終道諦和滅諦也是不同的。

也就是在戒定慧之上有區別。

7樓:張文曦

這句話的正確性是顯而易見的無論南北傳都是一致的

北傳《增一阿含經》第九卷第七經:爾時,尊者難陀便說此偈:人生不足貴,天壽盡亦喪,地獄痛酸苦,唯有涅盤樂。

南傳巴利藏小部《長老尼偈經》四七六段:地獄之中割截多,墮惡趣者苦亦同,諸天亦無逃避所,無能勝過涅盤樂。

可見涅槃寂滅確實是樂那有人會質疑這和世俗的樂受有什麼區別

於是用《大般涅槃經》的常樂我淨說明

首先用四顛倒將三界樂和涅槃樂區別凡夫所謂的三界樂其實是苦只是眾生顛倒不知三界苦凡夫因為我執強烈害怕寂滅這也是因為眾生顛倒不知涅槃樂所以佛說 :苦者計樂,樂者計苦,是顛倒法

然後再說明涅槃是真樂將常樂我淨命名為涅槃四德:無我者名為生死,我者名為如來;無常者聲聞、緣覺,常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槃;不淨者即有為法,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是名不顛倒。以不倒故,知字知義。

若欲遠離四顛倒者,應知如是常樂我淨。

至此為什麼寂滅為樂又與世俗樂有何區別便回答完了

8樓:菩提心

摘錄《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四聖諦品來擴充套件我們對四聖諦的理解。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

「諸佛子!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

逼迫,或名:變異,或名:攀緣,或名:

聚,或名:刺,或名:依根,或名:

虛誑,或名:癰瘡處,或名:愚夫行。

諸佛子!苦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繫縛,或名:

滅壞,或名:愛著義,或名:妄覺念,或名:

趣入,或名:決定,或名:網,或名:

戲論,或名:隨行,或名:顛倒根。

諸佛子!苦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無諍,或名:

離塵,或名:寂靜,或名:無相,或名:

無沒,或名:無自性,或名:無障礙,或名:

滅,或名:體真實,或名:住自性。

諸佛子!苦滅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一乘,或名:

趣寂,或名:導引,或名:究竟無分別,或名:

平等,或名:舍擔,或名:無所趣,或名:

隨聖意,或名:仙人行,或名:十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營求根,或名:

不出離,或名:繫縛本,或名:作所不應作,或名:

普鬥諍,或名:分析悉無力,或名:作所依,或名:

極苦,或名:躁動,或名:形狀物。

諸佛子!所言苦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順生死,或名:

染著,或名:燒然,或名:流轉,或名:

敗壞根,或名:續諸有,或名:惡行,或名:

愛著,或名:病源,或名:分數。

諸佛子!所言苦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第一義,或名:

出離,或名:可讚嘆,或名:安隱,或名:

善入處,或名:調伏,或名:一分,或名:

無罪,或名:離貪,或名:決定。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猛將,或名:

上行,或名:超出,或名:有方便,或名:

平等眼,或名:離邊,或名:了悟,或名:

攝取,或名:最勝眼,或名:觀方。

諸佛子!密訓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恐怖,或名:

分段,或名:可厭惡,或名:須承事,或名:

變異,或名:招引怨,或名:能欺奪,或名:

難共事,或名:妄分別,或名:有勢力。

諸佛子!所言苦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敗壞,或名:

痴根,或名:大怨,或名:利刃,或名:

滅味,或名:仇對,或名:非己物,或名:

惡導引,或名:增黑暗,或名:壞善利。

諸佛子!所言苦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大義,或名:

饒益,或名:義中義,或名:無量,或名:

所應見,或名:離分別,或名:最上調伏,或名:

常平等,或名:可同住,或名:無為。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能燒然,或名:

最上品,或名:決定,或名:無能破,或名:

深方便,或名:出離,或名:不下劣,或名:

通達,或名:解脫性,或名:能度脫。

諸佛子!最勝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悔恨,或名:

資待,或名:展轉,或名:住城,或名:

一味,或名:非法,或名:居宅,或名:

妄著處,或名:虛妄見,或名:無有數。

諸佛子!所言苦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無實物,或名:

但有語,或名:非潔白,或名:生地,或名:

執取,或名:鄙賤,或名:增長,或名:

重擔,或名:能生,或名:粗獷。

諸佛子!所言苦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無等等,或名:

普除盡,或名:離垢,或名:最勝根,或名:

稱會,或名:無資待,或名:滅惑,或名:

最上,或名:畢竟,或名:破印。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堅固物,或名:

方便分,或名:解脫本,或名:本性實,或名:

不可毀,或名:最清淨,或名:諸有邊,或名:

受寄全,或名:作究竟,或名:淨分別。

諸佛子!離垢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愛染處,或名:

險害根,或名:有海分,或名:積整合,或名:

差別根,或名:增長,或名:生滅,或名:

障礙,或名:刀劍本,或名:數所成。

諸佛子!所言苦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可惡,或名:

名字,或名:無盡,或名:分數,或名:

不可愛,或名:能攫噬,或名:粗鄙物,或名:

愛著,或名:器,或名:動。

諸佛子!所言苦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相續斷,或名:

開顯,或名:無文字,或名:無所修,或名:

無所見,或名:無所作,或名:寂滅,或名:

已燒盡,或名:舍重擔,或名:已除壞。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寂滅行,或名:

出離行,或名:勤修證,或名:安隱去,或名:

無量壽,或名:善了知,或名:究竟道,或名:

難修習,或名:至彼岸,或名:無能勝。

諸佛子!豐溢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能劫奪,或名:

非善友,或名:多恐怖,或名:種種戲論,或名:

地獄性,或名:非實義,或名:貪欲擔,或名:

深重根,或名:隨心轉,或名:根本空。

諸佛子!所言苦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貪著,或名:

惡成辨,或名:過惡,或名:速疾,或名:

能執取,或名:想,或名:有果,或名:

無可說,或名:無可取,或名:流轉。

諸佛子!所言苦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不退轉,或名:

離言說,或名:無相狀,或名:可欣樂,或名:

堅固,或名:上妙,或名:離痴,或名:

滅盡,或名:遠惡,或名:出離。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離言,或名:

無諍,或名:教導,或名:善回向,或名:

大善巧,或名:差別方便,或名:如虛空,或名:

寂靜行,或名:勝智,或名:能了義。

諸佛子!攝取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重擔,或名:

不堅,或名:如賊,或名:老死,或名:

愛所成,或名:流轉,或名:疲勞,或名:

惡相狀,或名:生長,或名:利刃。

諸佛子!所言苦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敗壞,或名:

渾濁,或名:退失,或名:無力,或名:

喪失,或名:乖違,或名:不和合,或名:

所作,或名:取,或名:意欲。

諸佛子!所言苦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出獄,或名:

真實,或名:離難,或名:覆護,或名:

離惡,或名:隨順,或名:根本,或名:

舍因,或名:無為,或名:無相續。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達無所有,或名:

一切印,或名:三昧藏,或名:得光明,或名:

不退法,或名:能盡有,或名:廣大路,或名:

能調伏,或名:有安隱,或名:不流轉根。

諸佛子!饒益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險樂欲,或名:

繫縛處,或名:邪行,或名:隨受,或名:

無慚恥,或名:貪欲根,或名:恆河流,或名:

常破壞,或名:炬火性,或名:多憂惱。

諸佛子!所言苦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廣地,或名:

能趣,或名:遠慧,或名:留難,或名:

恐怖,或名:放逸,或名:攝取,或名:

著處,或名:宅主,或名:連縛。

諸佛子!所言苦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充滿,或名:

不死,或名:無我,或名:無自性,或名:

分別盡,或名:安樂住,或名:無限量,或名:

斷流轉,或名:絕行處,或名:不二。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大光明,或名:

演說海,或名:揀擇義,或名:和合法,或名:

離取著,或名:斷相續,或名:廣大路,或名:

平等因,或名:淨方便,或名:最勝見。

諸佛子!鮮少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流轉,或名:

出生,或名:失利,或名:染著,或名:

重擔,或名:差別,或名:內險,或名:

集會,或名:惡舍宅,或名:苦惱性。

諸佛子!所言苦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地,或名:

方便,或名:非時,或名:非實法,或名:

無底,或名:攝取,或名:離戒,或名:

煩惱法,或名:狹劣見,或名:垢聚。

諸佛子!所言苦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破依止,或名:

不放逸,或名:真實,或名:平等,或名:

善淨,或名:無病,或名:無曲,或名:

無相,或名:自在,或名:無生。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入勝界,或名:

斷集,或名:超等類,或名:廣大性,或名:

分別盡,或名:神力道,或名:眾方便,或名:

正念行,或名:常寂路,或名:攝解脫。

諸佛子!歡喜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聖諦者,彼關鑰世界中,或名:敗壞相,或名:

如壞器,或名:我所成,或名:諸趣身,或名:

數流轉,或名:眾惡門,或名:性苦,或名:

可棄舍,或名:無味,或名:來去。

諸佛子!所言苦聖諦者,彼關鑰世界中,或名:行,或名:

憤毒,或名:和合,或名:受支,或名:

我心,或名:雜毒,或名:虛稱,或名:

乖違,或名:熱惱,或名:驚駭。

諸佛子!所言苦聖諦者,彼關鑰世界中,或名:無積集,或名:

不可得,或名:妙藥,或名:不可壞,或名:

無著,或名:無量,或名:廣大,或名:

覺分,或名:離染,或名:無障礙。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關鑰世界中,或名:安隱行,或名:

離欲,或名:究竟實,或名:入義,或名:

性究竟,或名:淨現,或名:攝念,或名:

趣解脫,或名:救濟,或名:勝行。

諸佛子!關鑰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匿疵,或名:世間,或名:

所依,或名:傲慢,或名:染著性,或名:

駛流,或名:不可樂,或名:覆藏,或名:

速滅,或名:難調。諸佛子!

所言苦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須制伏,或名:心趣,或名:

能縛,或名:隨念起,或名:至後邊,或名:

共和合,或名:分別,或名:門,或名:

飄動,或名:隱覆。諸佛子!

所言苦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無依處,或名:不可取,或名:

轉還,或名:離諍,或名:小,或名:

大,或名:善淨,或名:無盡,或名:

廣博,或名:無等價。諸佛子!

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觀察,或名:能摧敵,或名:

了知印,或名:能入性,或名:難敵對,或名:

無限義,或名:能入智,或名:和合道,或名:

恆不動,或名:殊勝義。諸佛子!

振音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如此娑婆世界中,說四聖諦,有四百億十千名。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所有世界,彼一一世界中,說四聖諦,亦各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諸佛子!如娑婆世界,有如上所說;十方世界,彼一切世界亦各有如是。

十方世界,一一世界中,說苦聖諦有百億萬種名,說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亦各有百億萬種名;皆隨眾生心之所樂,令其調伏。」

這一品是由文殊菩薩來宣說,將苦、集、滅、道在娑婆世界的異名約略說出,而總共有四百億十千個名號。除此娑婆世界外的十方世界,亦對此四聖諦各有異名,也是各有四百億十千個。這些都是隨眾生心之所樂,而能使眾生調伏的。

不僅如此,這十方也各有不可說的世界數,這些世界又各有十方世界,這些總總世界的四聖諦名號亦各有百億萬種。諸四聖諦名號,皆隨眾生心之所樂,令其調伏。

最後回到本心,回到《心經》中........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為什麼說不了解 四諦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因緣法 所緣,能緣這七個要點建立起來的毗婆舍那就是弱的毗婆舍那?

於海洋 我連你說的那個名詞啥意思都不知道 邏輯上解讀一下 上知乎的禪修者是興趣者多還是和尚多?所以題主能得到啥樣的回答?同為愛好者的回答 心有所覺時,自然會找各種渠道 不限於文字知識 去驗證,心有所迷時,那自然是 覺 時才知道前面是 迷 啊。小學到大學那些學的知識是我們都感興趣的麼?學佛又不是上學,...

請問佛教認為一切眾生的靈魂(法性身)都是沒有任何慾望 無意識的狀態嗎?

護法居士 文殊師利。譬如日光初出。先照最大山王。次照斫迦婆羅山摩訶斫迦婆羅山。次照餘大山。次照餘蒙特內哥羅。次照高原堆阜。後照深谷卑下之處。文殊師利。而彼日光不分別無分別不思惟。何以故。文殊師利。彼日光明無心意意識。不生不滅無相離相無念離念。無戲論無障礙離障礙。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高不下不縛不脫。不...

您認為四位隊長對《這!就是街舞》的貢獻有多大?

扶喬 前期來講,如果不是這四個人,換一群名不經傳的導師來做一期新的節目,可能沒法招標達到目前這個數。能招標就有經費有經費就能揮霍能揮霍優酷就能把前期投資賺回來還可以賺個琳琅滿目m 所以誰做的節目招標多少都是有講究的。而且星燦做的節目質感真心不差的,但是不曉得為啥剪裁變成了這樣。錢到位了,那麼說名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