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從小家庭就是否定式教育,自己也容易否定別人。怎麼能改掉這個習慣?

時間 2022-01-03 04:22:24

1樓:vv有光

1、原生家庭的烙印很難改變。接受緩慢改變的過程。

2、先自己強大起來,包括身心經濟。從而獲得更大程度自我肯定和社會肯定。

3、學習在被不恰當的否定時自我保護。如果有新生家庭,努力學習保護另一半和小朋友。

2樓:

唔,是說不想再去否定別人嗎?

否定乙個人是件難事啊。可以說,「我」是我所有外部行為的集合,否定乙個人的某個或某類行為容易,否定乙個人所有行為就有難度咯。「你真是個矯情的人,煩死了」,否定的其實是這個人做的所有矯情的事情,那麼乙個人會矯情地發生所有行為嗎?

舉個反例,肚子餓了咕嚕嚕就是再真性情不過的「行為」。「你矯情死了」和「你吃飯也翹蘭花指太矯情了吧」的否定程度就不同對不對?想說的第一件事就是,否定的衝動上來了,把「的人」具體化為「的行為」,形成這樣的習慣,你就能高興地發現,自己可以把乙個人及其某種具體行為分開來看,減少以偏概全的認識,意識到乙個人具有很多面。

然後,否定也是有價值的啊。面對人事物,我們有自己的觀點和支撐觀點的理由,有評價的權利,只是,也許你意識到了,否定製造著負面情緒。可是,假如你的否定初衷在於「提供改進的建議」,那麼被否定者就有了獲得幫助的可能。

怎樣產生幫助?當你產生否定他人某行為的慾望時,問問自己「為什麼不滿」,「有沒有更好的替代行為」,如果理由充足、有合理的替代行為,把原因和替代行為一道講出來,你就實現了自己為別人提供看待問題的新角度的作用,這是很了不起的呢!這個時候,對錯的判斷其實可以用「我覺得更好」來替代了,因為前番思考需要你設身處地,需要你嘗試了解對方,你可能會發現,在那樣的條件下,對方也是「對」的,你可能也只能像對方那樣行事,也就不會否定了。

綜上,把對乙個人的評斷具化到 Ta 的具體行為上,在發表評斷前思考依據和改進建議,對他人不吝真誠的讚美和肯定,同時全然接受他人的讚美與肯定。

如何與從小家庭不幸福的的舍友相處。?

叮噹 這個也只能是正常相處吧,我跟這樣的朋友一起住過,但是確實有點累,因為她偶爾會對你特別特別好,好到不知所云。有時候一件很小的事情小到幾乎根本不用在意的事情,她會生氣,而我根本就不知道她生氣了,就突然不理我。 暖曦 注意說話的分寸吧,從小家庭不幸福的人,可能會比較缺愛,變的非常敏感,非常希望有人關...

為什麼從小家庭環境平穩幸福的人依舊沒有安全感?

瀟雨 因為習慣了原本的優越條件,所以吃不了苦,無法接受比原本差的生活狀態。所以特別害怕失去,或者說害怕成年以後得不到以前有的幸福。 張三 我不認同出什麼問題都從原生家庭找這一理念。缺乏安全感是個體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那為什麼會過度缺乏安全感呢?可能有些人是基因的原因,有些人跟幼年經歷有關,有些人被所...

從小家庭不和睦是一種什麼體驗?

從小就盼著父母離婚,每次問父母為什麼不離婚,得到的答案永遠都是 因為有了你啊,不想讓你做個單親的孩子,不然我們早就離婚了。然而我想說,我巴不得你們早點離婚,最好除了供我上學之外什麼都不要管我,我自己乙個人也可以瀟灑自在,你們不離婚真的是我最大的煎熬。從小到大內心最簡單直接的夢想就是,搬出這個家,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