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軍要在長平死磕?如果廉頗扛不住壓力,出軍血戰,秦軍大概率慘勝,那五國不就得利了嗎

時間 2021-05-05 11:31:13

1樓: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

1.秦昭王四十五年,秦軍出兵開始後的戰略目的就是全有上黨。

2.在四十六年到四十七年的秦趙爭鋒很清楚的表明,廉頗帶領的趙軍在野戰面臨秦軍就是送菜。

3.長平之戰的戰果,至少白起在去長平之前已經有所預料。

4.廉頗被換之前,秦趙的外交對決下,秦已吃定了趙。

2樓:孤鴻

趙孝成王四年,長平之戰;

七年,秦國再伐趙,第一波敗給趙國,第二波,經竊符救趙、毛遂自薦再次大敗。

十年,趙敗燕

十五年,趙兵圍燕國首都。

即便是慘勝,秦國也有能力自保,五國不可能趁此再次大幅削弱秦國(心不齊),就利大於弊。

3樓:多情誤美人

如果是說慘勝的話,換下廉頗以後,趙括被圍,力戰不降,結果不也是秦軍慘勝嗎?長平之戰中秦王聽聞白起將趙軍主力圍住,幾乎動員舉國之力(15歲以上的男子)往前線作戰。趙國的剛烈是世所聞名的,長平之戰後,秦國也是強弩之末了,好多年都動彈不得,不然後來白起也不會拒絕出兵攻趙了,而且也確實如白起所料那樣,秦軍在攻打邯鄲時大敗而歸。

個人認為白起拒絕領兵並非賭氣,而是他知道秦國在元氣大傷之後必敗無疑。

4樓:白波賊帥

死磕不是手段,更不是目的,秦軍也想一股作氣,打敗趙軍,可惜廉頗就是不上當。那五國就是廢物,沒有趙國那麼多年的頑強抵抗,秦國早就統一六國了。

5樓:

外交或者戰爭都是利益趨利避害的延續。

我們事後看來這件事情很明確,但當時要這麼做,結果一樣充滿不確定。

戰爭,殺戮,犧牲一些人,看著挺殘酷,但放到整個局勢當中,和其它的利害相比,有時也算不得什麼。

那些大人物做決定,不是我們普通人能理解的。

6樓:陸遜

秦國要想滅趙國必須在長平死磕,為什麼?因為秦國想統一必須消滅趙國的有生力量,五國得利?實際上五國都在互相制衡著,秦軍就算輸了,還可以再發動啊

7樓:放辣加香菜

不知道題主聽沒聽說過一句名言:「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句話言簡意賅地闡明了乙個道理:

對國家來說,所有軍事活動的核心,都跟軍事無關,而跟政治密切相關。長平之戰也不例外,當你認為秦軍的行為看似愚蠢、不知變通時,往往背後會有兩個邏輯在支撐,乙個是在從政治上看「只能這麼做」,另乙個是在從政治上看「這麼做最好」。

先說第一點,也就是政治上「只能這麼做」的原因。對戰國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長平之戰發生在秦昭王四十七年,而秦昭王統治秦國長達五十六年,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領導人,續航能力堪稱一流。但是,統治時間的長短跟掌握權力時間的長短並不能劃等號,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后,在其統治的前四十二年裡才是秦國真正的掌舵者。

這也就意味著秦昭王做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傀儡君主,在秦國國內的威望極其有限。那麼對秦昭王來說,想要提公升威望,順利接替母親死後的秦國大權,唯一的辦法就是對外打一場漂亮的勝仗。長平之戰充分滿足了這個條件,趙國是秦國的老對手,經過了胡服騎射的改革後,成了東方六國中唯一有可能對秦中國產生致命性打擊的敵人。

在正面戰場上戰勝趙國,對秦國來說是乙個里程碑式的勝利,自然能夠最大程度鞏固秦昭王的地位。

所以對秦昭王來說,長平之戰只能死磕,如果打到一半見好就收,自己只會被視作是懦弱無能且目光短淺的繼承人,永遠無法從母親的陰影下走出來。想要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也就無從談起了。

第二點,政治上「這麼做最好」的原因,我們今天開了上帝視角可能覺得秦國跟趙國死磕,很可能被其他五國偷家,但事實上身處歷史環境下的秦昭王,遠比我們更了解其餘五國到底是個什麼狀態:

南韓一直以來就是七雄裡最拉垮的存在,在秦昭王統治的前四十多年,秦國幾乎每隔幾年就要揍一揍南韓,前後打了南韓五次,戰績全勝,可以說「吃飯、睡覺、打南韓」成了秦國必備的娛樂專案。那麼如果你是秦昭王,你覺得快被你打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南韓,有那個膽量和勇氣敢跟你放手一搏嗎?

魏國位於四戰之地,幾乎沒有戰略縱深,而且國力早就已經衰退,如果魏國想要趁火打劫,首先要考慮的是,跟自己關係一直不怎麼樣的齊國和楚國,會不會先捅自己一刀子?要知道這時候合縱戰略已經陷入「囚徒困境」了,六國誰也不敢信任誰。況且秦昭王最信任的相國范雎還是魏國人,對魏國內情了解要比其他國家更深。

楚國確實夠強,而且因為楚懷王被秦國綁架,並且最終客死咸陽,導致秦國和楚國仇恨很深。看上去楚國確實最有可能趁機進攻自己,但楚國因為常年跟秦國聯姻,國內自然而然地誕生了一批「親秦派」,其中還不乏公族的卿大夫,畢竟連秦昭王的母親都是楚國王族。而在七國之中,楚國的改革是最不完善的,楚王能夠掌握的權力非常有限,如果想要動用大軍進攻秦國,首先過不了的就是這幫「親秦派」卿大夫的審。

燕國和齊國跟秦國都不接壤,想要越過國境進攻辦得到嗎?況且此前齊國因為「五國伐齊」事件導致國力大幅度衰退,根本無心更無力與秦國爭雄。

這樣一分析是不是就覺得秦昭王選的這個時機太妙了,剛好趁著其餘五國都沒什麼力量,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打贏趙國,說不定還能趁機滅掉趙國提前統一天下呢?至於趙國,拜託,武靈王如此雄主餓死在沙丘宮,惠文王去世多年,趙國又沒有農業改革保證後勤,早就沒有那個實力跟自己一爭高下了。怕什麼,幹就完事了。

那讓我們回到最開始,從政治上看,決定打長平之戰是乙個穩賺不賠的戰略方案,秦國最差就是打平手,最好是直接滅趙進而提前滅六國。事實證明秦國取得了乙個中等收益,長平之戰確實打贏了,如果不是因為後來秦昭王大腦臨時短路,否決了白起的儘速滅趙建議,後來又逼死了他。說不定六國的統一真的要提早幾十年。

那麼請問題主,秦國憑啥不死磕呢?

8樓:薄荷硬糖

西元前307年,秦武王氣絕而亡,無子,諸弟爭立。穰侯魏冉欲立惠文王妾羋八子之子嬴稷,趙武靈王趁秦亂而謀之,乃擁立質燕之羋八子長子公子稷為王,是為秦昭王。昭王幼,羋八子為太后,王舅穰侯秉政。

西元前293年,韓魏欲聯軍攻秦,秦將白起與其戰之於伊闕(河南洛陽南),大敗二國聯軍,斬24萬人,擄魏韓聯軍統帥魏國大將犀武。[30] 西元前283年,燕趙之相樂毅率韓、趙、魏、秦、燕五國之兵而攻齊,陷齊70城,後田單雖復國,然田齊衰敗大勢已定。

西元前279年和西元前278年的鄢之戰,白起統帥的秦軍攻占了當時政治核心在南陽和丹陽一帶的楚國的南陽郡、南郡、臨江郡(江夏郡)、黔中郡。至此南方大國楚國因為喪失大片疆土和人口而走向衰落。

長平之戰

西元前278年,秦將白起出武關伐楚,次年攻入楚國腹地,陷郢都,楚卒潰敗不能戰,楚頃襄王乃闢遷於陳丘以避秦軍之鋒。自此齊、楚俱衰,天下已成秦、趙相爭之勢

西元前270年,秦昭王見欺於趙惠文王,昭王怒,攻趙閼與,趙將趙奢於閼與大敗秦軍。秦昭王知趙之強方銳,不可與之爭,乃用范雎為相,迫母宣太后不干政,逐穰侯、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范雎出謀「遠交近攻」,昭王以為然,定為國策。

西元前262年,秦昭王攻南韓,南韓割上黨以賂秦,上黨不願降秦而降趙,趙納之。秦昭王怒,欲奪上黨。趙起傾國之兵以拒秦,秦調關中之卒以攻趙,兩軍對峙於長平,趙廉頗不能退秦,王齕不能敗趙,相持數年

西元前260年,趙孝成王以趙括為將,秦昭王秘遣白起為帥,趙括攻秦不克,趙軍糧道被截,反被秦軍所圍46天,趙括戰死,白起先後斬殺趙軍45萬於長平。趙國一蹶不振。曠日持久的長平之戰以趙國的慘敗,秦國的險勝而告終,秦國的最後對手被擊潰,統一天下終成定局。

這是秦昭襄王在位期間的主要事件經過。

我們後來人總是反問,當時的東方六國為什麼不合起來滅秦。但當時的具體場景裡,秦滅六國這件事,和趙滅六國是一樣。如果長平之戰趙國獲勝,大概率就是趙國坑殺四十萬秦軍,再往後,就是趙滅六國。

對於其他五國,已經在之前的歷次大戰中元氣大傷,秦趙兩國無論誰勝,等待自己的,都將是被滅國。

長平之戰相持了數年,說明秦軍和趙軍勢均力敵,無法擊敗對方,當時的戰場態勢已經演變為一場國力消耗戰,秦趙兩國都明白這是一場關乎國家命運的戰爭,都不能認輸,只能相持不下。然後秦趙就由戰場的軍事對抗演變為國力的另一種表現方式,後勤。

孰優孰略,後人可知。

我們可以看到長平之戰的後續發展,是趙國先堅持不下去了,堅持了數年,為什麼現在不堅持了?

這是趙國已經確定了再堅持下去是要失敗的。趙國的後勤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這才不得不換將,打破相持,孤注一擲。

秦趙兩國的國力,還是有高下之分的,那就是秦強於趙。

當然,這種強,也只是秦國微弱的優勢,從秦軍坑殺四十萬趙軍就能看到,秦國是要徹底打斷趙國的脊梁。

9樓:悟華

長平之戰之前,秦國幾乎把其他國家欺負個遍,秦趙相爭,如果趙敗了,國際上的國家會因為怕秦國繼續壯大而出兵,就像信陵君魏無忌一樣,率領十萬大軍支援趙國。

可是如果秦敗了呢?那些國家會有仇的報仇,有冤的抱冤,因為那些國家勢均力敵,把秦國滅了,他們都有資格平分領土,而秦滅趙呢?沒有任何國家敢管秦國要領土,秦國大哥不來打咱就不錯了。

就像三家分晉時期,智氏滅趙,韓、魏兩家沒有把握可以和智氏平分趙家的領土,這樣只會令智氏越來越強大。但是如果三家合力把智氏滅了,三家實力半斤八兩,誰都不敢獨吞戰果,可以平分智氏的領土。

秦國當時就是這樣的,勝!成為徹底的江湖大哥。敗!被亡國的可能性都有(參考五國伐齊)。

10樓:聖靈劍舞

說到出戰就已經是外行了。

廉頗時,秦趙是修壁壘長城隔河對峙。這樣的作戰方式對趙國有利。

而出戰,意味著採取會戰形式了。趙國除了趙奢、李牧沒人是秦國的對手了。

優秀的將領不會以己之短搏人之長

11樓:踏月留香1234

首先秦國要與趙國死磕,是因為當時趙國是最後乙個能夠與秦國抗衡的國家,也是統一路上唯一的障礙。秦趙必有一戰。

戰始終要打,晚打不如早打,而且師出有名,上黨是南韓給秦國的,趙國卻佔了,秦國不得不出兵,這是乙個面子問題,不能忍。

廉頗一直是善守出名,不以進攻為長,冒險進攻會出現紕漏,以己之短攻擊敵之長,實為不智。廉頗是老將,但是並不得現任趙王信任,趙王草率換將就是如此。

在上糧草告急,趙王壓力很大,他想要賭一把。還秦軍偷偷換了主將為白起,可是趙國缺不知道,對敵人沒有全面了解,就換主帥,可是秦國卻了解一切。

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還有廉頗選擇苦守的原因是其他五國中,燕國與趙國有仇是不會幫忙的,齊國與秦國較好也會壁上觀,糧食都不肯借,三晉中的韓魏像秦國的附庸,能夠幫多大的忙。

在有犧牲自己一國而成全其他五國,就算勝了,也會被當作叛徒。國與國之間只有利益,沒有朋友,弱者只能越弱者,強者還要靠自己強。

為什麼長歌行副線那麼拉胯,還有人磕?

知道我在某音說了一句女二對劇情一點作用都沒有有多少贊嗎?1千多,不算多反正也第一了,說明群眾的眼睛還是沒有被蒙蔽啊。反正我一到女二與女主無關的劇情就快進了,真的沒有什麼用啊,目前二刷中,也是一看到女二就快進,前半段一直哭,後半段一直怕,也不知道她們在磕什麼,可能內心就是希望有個人來保護?片尾還有個哭...

長平之戰後期秦王為什麼敢賭國運?

SailorPrice 一方面,騎虎難下,這時候撤軍等於三年白打了 另外一方面,反間計湊效,趙括不負眾望地進入包圍圈甚至沒有作出有力抵抗,勝利在望 商君之不一道精神 秦昭王覺得無聊呀,前有宣太后穰候,後有白起戰神,Tm昭王除下壽命長點,感覺一無事處,所以昭王Tm的拼了,至於國運那還是不敢賭的,弱者才...

為什麼身邊的人不理解,你卻依然在和生活死磕?

Halcyon Ditto 因為我們不一樣。我也不需要在乎他們理不理解,我這也不是死磕。我只做好自己所計畫的事,達成設立的目標,獲得屬於我的快樂就行了。 生難難生 因為為了生活,為了活下去,但不想苟且偷生,像個懦夫一樣,被人踩在腳下偷活,就必須死磕到底。可是,人心惡起來,不是死磕就可以的,人總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