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可以總結下知乎上各位健身達人們的不同觀點?

時間 2022-01-17 06:35:28

1樓:kmlover

看題主的提問,似乎是要在各種不同的說法中找出乙個正確的標準答案來。如果你真是這麼想的話,那你已經走入了乙個誤區:在這種時候,你要做的不是像考試時做選擇題那樣,在若干個選項中挑出乙個「標準答案」來,而是要分析自己的具體狀況,進而選擇適合的方法。

以題主的提問為例:

比如就減脂來說,有的人說必須控制飲食,有的人說必須合理運動

這其實就涉及到乙個問題:導致你現在體脂超標的,究竟是你吃得太多,還是運動太少?體脂之所以超標,無非就是熱量攝入超出消耗,多餘的熱量被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而已。

如果你吃得太多(熱量攝入太多),以至於運動都消耗不了(比如日本相撲,每天上下午都要訓練,但因為吃得實在太多,所以還是那麼胖),那你要做的就是去看那些主張「減脂必須控制飲食」的人的回答,從他們的答案中學習如何控制飲食。反之,如果你吃得並不多,但在家非坐即躺,出門都開車坐車,運動量嚴重不足,那你就要去看那些主張「減脂必須合理運動」的人的回答,學習如何通過運動減脂。

進一步深入分析,這個思路依然適用。假設你經過分析,發現自己吃得並不多,只是由於運動太少,導致體脂超標,那麼:

有人說做hiit,有人說低強度有氧就行

這個同樣要根據你自己的具體情況來決定。簡單說,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和低強度有氧各自的特點是:

高強度間歇訓練:耗時短,單位時間的效率更高,但對體能水平要求高,體能水平差的人強行為之輕則無法維持高強度,收效不明顯,重則導致運動傷害,心腦血管有問題的人甚至可能猝死。

低強度有氧:安全,體能水平差的人也能適應(最起碼步行沒問題吧),但單位時間的效率低,必須積累大量的運動時間(可搜尋「暴走媽媽陳玉蓉」)才能收到效果。

所以,如果你體能沒問題而又缺少空閒時間,不能每天運動幾個小時,那高強度間歇訓練就更適合你。反之,如果你體能差但每天空閒時間很多,那低強度有氧就更適合你。在確定了哪種運動更適合你之後,你就可以去看主張相關論點的人的答案,學習對應的運動方案安排。

(體能和空閒時間都缺的人先慢慢補體能,體能和空閒時間都充足的就隨意了)

至於眾人觀點上的差異,這除了少數是受個人利益驅使而格外強調某一種方法,貶低另一種方法外,大部分還是由於未能跳出個人既往的成功經驗的限制:當人通過某個途徑實現了目的取得了成功時,他就會深信這條途徑是正確的,是唯一的標準答案,並進而排除其他同樣可以實現目標的途徑。這一過程會隨著每一次成功而不斷重複,最終強化到把人的思維「框住」,再也跳不出自己劃下的圈子。

放眼力量與體能訓練領域,即便是查爾斯·波利奎因,路易·西蒙斯和克里斯蒂安·錫伯杜這樣的專家也難以跳出這個怪圈,那麼,在平均水平遠不如這些專家的知乎上出現同樣的情況,也就不足為怪了。

希望這篇回答能夠幫題主解決困惑,並順便宣傳一下我的首次Live: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2樓:隱瞞暱稱

理論聯絡實際,行知合一。

只了解知識不行動驗證,和只管蠻幹不動腦筋分析學習的人。都無法辨別相對正確的知識。

3樓:AMHaaa

深覺看得再多都是別人的知識和經驗,適合自己的總歸是要慢慢學,慢慢試出來的。

4樓:宋佩瑤

就是意見多才能適合不同的人來選取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舒服,不痛,喜歡。這個方法就適合你

知乎上問題的答案一般由誰來總結,知乎工作人員還是普通使用者?普通使用者總結答案是否有激勵措施?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答案總結是可以由任何人來進行編輯總結的。其次,答案的總結這一塊,雖然在問題的下方,但是並不是非常明顯,這個從互動上面來說存在一點遺憾,可能很多人忽略了這一塊,我也只是猜測,具體的話可以做個試驗抽取點資料研究一下。其二,知乎是乙個開放回答的平台,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不同觀點,答案總...

知乎上的陳鎧楠是誰?

回答問題基本都挺認真,多半也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答題,很值得學習。雖然有趨於水的傾向。但是,在專業,學校,思想,以及外貌上,保持著由內而外濃濃的自戀感 李霞 嗯哼,這個題一定要答 文采斐然 第一次知道楠哥是在大一入學的院刊校刊等一系列刊物上看到的。那個時候不知道這個人是誰,只是覺得這個人文筆好好啊,長...

知乎上的人可以怎樣分類?

星空無垠 就目前來看,知乎的答主都是人均百萬富翁以上的級別,月入過萬,甚至有的人已經實現日入過萬,個個都長得又好看,講話又好聽,看得我心癢癢的,都想拜師那些是怎麼實現日入過萬,早日過上億萬富翁的生活,大佬,求帶帶。 學生與非學生。學生經常提的問題,考研究生我應該怎麼準備,考計算機學院我應該怎麼準備,...